理论教育 城市集约化发展:客观环境分析

城市集约化发展:客观环境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面对有限的资源,集约化发展是协调两者矛盾的有效模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是城市化本质决定的。城市集约化发展促进了城市不同功能之间的混合共存,功能的混合和适当的密度是城市存在的形式,是促进城市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然而,当档案馆转变服务对象,准备进入城市空间中时悍然发现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城市集约化发展趋势与理想的城市中心、独立用地、低密度建设模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城市集约化发展:客观环境分析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面对有限的资源,集约化发展是协调两者矛盾的有效模式。一方面,城市的本质是聚集,而不是扩散。集约化发展道路是城市化本质决定的。城市本身就是经济文化、资源的高度聚集,土地资源也必然需要集约利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度,我国城市边缘不断向周边拓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被建筑、道路、人工绿地占据,纳入城市用地范畴。然而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率并不高。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如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并不富裕,环境污染的蔓延将优质土地资源进一步蚕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一步步将土地资源承载力推向极限,粗放式建设模式将难以为继。城市集约化发展是我国城市发展必然趋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依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取代之前的粗放式城市建设,着力提高有效用地内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城市集约化发展在增强我国社会经济空间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避免对耕地、湿地、水源地等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协调人与环境日趋尖锐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多样的人、多样的建筑、多样的活动构成了城市。从古至今,多样性是城市生活的魅力所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多样化是城市保持生机的动力。城市集约化发展促进了城市不同功能之间的混合共存,功能的混合和适当的密度是城市存在的形式,是促进城市归属感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土地资源稀缺的荷兰提出了紧凑城市的概念,推动了鹿特丹中心高层建筑的复兴,从高层建筑的拥护者到环境主义者都赞同紧凑城市的概念。人们的共识是:建设高密度的城市以及实行大范围的土地混合使用在各个层面上都是需要的,这可以使城市充满活力,加强当地经济并限制流动性的增长。

《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的作者也认为围绕公共场所的土地混合使用对于高密度的城市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档案馆建设模式具有“与城市公共空间分离”的特征。然而,当档案馆转变服务对象,准备进入城市空间中时悍然发现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紧张,城市集约化发展趋势与理想的城市中心、独立用地、低密度建设模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档案馆在政府决策者心中的文化、经济价值十分有限,难以匹配优质土地资源。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如果仍然执着于独立用地、独立建设的传统思路,只会将自我推向城市边缘,降低公共服务质量。考虑到档案安防与保存技术的发展,应鼓励档案馆接纳混合功能的形式,从而进入到人口密度高的老城区或者土地价值较高的城市中心区,拉近档案馆与公众的空间距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建设模式的转变需要从建筑功能组织、建筑空间构成上进行多方位配合,避免功能混合给档案馆安全带来隐患。(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