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档案馆建设在开放性发展趋势下面临的困境

当代中国档案馆建设在开放性发展趋势下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当代中国档案馆开放性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凸显出现实中的困境与不足。现有档案馆建筑功能空间构成导致档案利用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履行。开放性发展趋势下的当代中国档案馆亟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社会职能的拓展。然而,由于社会各阶层对于档案馆认知的偏差,在日常实际运营中档案馆长期被误认为政治机构的附属品,政府管理文书的保存机要部门。

当代中国档案馆建设在开放性发展趋势下面临的困境

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当代中国档案馆开放性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凸显出现实中的困境与不足。中国档案馆建设现状难以满足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以及公众信息文化需求,因此,要真正适应并协同档案馆的开放性发展趋势,顺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中国档案馆建筑设计需要转换视角,以更具整体观的视野来建构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与策略。

1.档案意识薄弱,难以进入城市空间

以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社会不同阶层对于档案的观念不尽相同。多数市民与社会组织对档案和档案馆的认识至今依停留在封闭利用时期,认为档案仅仅是官方的个人履历或者是政府文件,对于档案馆的社会印象至今没有多大改观,更没有形成与档案馆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由于档案馆内的部分资料处于保密状态,开放利用会给档案带来一定的潜在危险。部分档案管理者往往出于自身安全性的考虑,希望减少档案馆人员流动,降低安全隐患。在一些政府决策者心目中,档案馆从属于行政机关,档案收集与保存更多是对政府管理的一种辅助性事务工作,档案就是公文这三种认知偏差来源于传统档案馆的社会定位与社会职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根除。改革开放前,档案馆局限于所处时代背景,设计出发点着重落在档案保存保密。考虑到保存需求以及受技术条件限制,传统档案馆主要独立设置于环境良好、空气洁净的风景区,或建于城市中的政府机关大院,方便各单位利用,且安全性强。这两种建设模式与城市空间结合度低,市民都难以到达。

在公共服务的浪潮中,传统的档案馆选址定位难以满足开放性需求,往往需要通过新建的形式来进入城市空间。档案馆管理者的安全顾虑、政府决策者心中的“附属”定位,以及日趋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往往使档案馆难以出现在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优质土地资源往往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政府决策者更倾向于博物馆图书馆等具有较高文化影响力的社会机构,档案馆难以取得同等地位。偏远的建设位置,周边城市空间的文化落差将进一步加剧市民对于档案馆的认知偏见,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使得档案馆愈发难以进入城市空间。

2.自身资源有限,建筑功能构成单一

我国档案馆是逐步从国家政权机构中分离出来的,档案工作长期被视为机要工作。档案馆的资源收集延续传统思维,主要围绕政府机关开展档案工作,党政档案占馆藏总量相当大比例。不少档案馆的收藏依然几乎是清一色的政务档案,反映民众生活的档案和面向民众的档案服务更少。所贮信息远离公众现实需求,也不像图书馆馆藏那样丰富、新颖,更不像博物馆那样悠久、直观,馆藏资源难以吸引社会公众。(www.daowen.com)

这种资源构成情况通过建筑功能需求反映到建筑设计上,我国现有档案馆建筑普遍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内部功能用房主要以存放库房、技术用房为主,夹杂少量阅览室以及办公用房。建筑功能单一、服务设施不配套,档案对外服务用房所占比例很小。现有档案馆建筑功能空间构成导致档案利用服务职能难以有效履行。开放性发展趋势下的当代中国档案馆亟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满足社会职能的拓展。然而档案馆的建设与日常运营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相对于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文化设施的公共财政支出,档案馆每年的资金投入仅约为博物馆的四分之一,图书馆的三分之一。面对有限的馆藏资源、有限的资金来源,如何集约利用自身资源,同时借力于城市其他公共资源来实现自身建筑功能的拓展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3.管理体制影响,空间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档案馆的性质:“文化事业机构”,并将档案馆与政府内部的机要部门、内部资料机构进行剥离,档案馆作为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社会定位得到法律的确认。然而,由于社会各阶层对于档案馆认知的偏差,在日常实际运营中档案馆长期被误认为政治机构的附属品,政府管理文书的保存机要部门。机构设置上档案馆、档案局“局馆合一”的管理模式更使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被模糊,档案馆应有的服务理念社会功能和文化事业机构性质往往因受其他政府机构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影响,继而逐步被淡化。建筑空间建构上也往往沿袭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在空间构成上过多关注如何有效管理档案、保存档案,对档案利用者关怀不够。空间开放度偏低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建筑的外部空间从属于机关大院,进入往往需要出示相关证件及介绍信,且时刻处于监控之中,让人难以停留。建筑室内往往通过空间组织来对来访者的流线和行为予以限定,避免不必要的穿越或者交汇。来访者只可以进入门厅、阅览室等少量空间,空间范围开放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在工作时间上,采取与行政机关相同的作息时间,周一到周五对外开放,公众活动时间较多的周末并不对外开放。这种时间差让公众难以利用周末时间去档案馆参观展览,查询资料,与开放性发展趋势下的公众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存在着较大的冲突。难以获取优质的城市土地资源,建筑建设资金、面积配置不足,现有档案馆空间开放度较低限制着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开展,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全面改善。面对这些困难,如何通过建筑设计适应并协同档案馆发展是设计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