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务的引入
“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核心词源。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在学术研究中,它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价值,服务体现了主体、客体与对象三者之间的互动。服务存在的基础是对象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分离,简单来说就是人(对象)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客体)需要主体的协助。服务客体最早以物化劳动产品的形式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形态劳动的价值也逐步被公众认知。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服务本身有使用价值,由于它的生产费用,也有交换价值”。同时,服务与主体、对象之间的其他相互行为,与管理、教育等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理念:服务对象通过获得服务而产生愉悦,也就是常说的“惬意性”,促使对象产生愉悦感是服务目的之一。一个完整的服务模型由主体、客体、对象以及理念构成,主体在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向对象提供客体完成整个服务过程。一方面,主体是服务得以开展的基础,同时,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对象范畴的转变、客体形式的发展、理念的更新也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乃至重塑主体。
2.公共服务的解读
(1)服务对象
经济学借助公共物品的概念,说明了政府经济行为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对其消费或使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一个人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或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即可被多个人共同使用,且不影响他人对其使用或消费的质量和数量。
(2)服务理念(www.daowen.com)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政府面临的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引发了席卷全世界的行政改革。旨在将传统、僵化、等级制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弹性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场改革被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末兴起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旨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批判及超越。新公共服务理论指的是关于政府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套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包含七个观点: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责任并不简单;重视人而不是简单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涉及服务的方方面面,但是从它对公共管理理论的批判与继承上可以清晰地发现:公共服务强调的是“服务”而非“管理”,政府机构对于公众来说不是片面的效率追求,更多的是对公民权利与服务需求的尊重。
(3)服务客体
政府为满足民众生存权和发展权,运用法定权力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某一类社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以共同享有为特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是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满足直接公共需求为目的,依照本国的政治决策程序,基于合理性原则,由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为整个社会和特定社会群体提供的所有服务。通过服务型政府建设,公共服务从一种理论或管理理念落实为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能,而且从政府部门扩展至具有公共性质的相关部门或机构,档案馆便是其中之一。公共服务是公众所需的,公共服务的基本使命就是满足公众的需要,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服务客体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基于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判断与满足。
3.公共服务的模型描述
依据上文中公共服务研究中不同侧重点对服务三要素的论述与探讨,将各自核心观点置入服务的基本模型中,构成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型。我国档案馆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在当代以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它的发展与转变从属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展公共服务成为我国档案馆时代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