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描述型元数据的资源聚合描述标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对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馆藏目录以及档案馆馆藏资源进行描述的一些标准。美国国会图书馆在1998年发起制订的“数字仓储开发核心元数据元素”正式提出描述型元数据的概念。同年11月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先导计划(DCMI)成立了专门的描述型元数据研究工作组,并于2003年10月正式发表了研究成果—Dublin Core元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外很多机构研究和制订了一系列描述型元数据标准,如英美编目条例AACR2、编码档案著录EAD以及可扩展的核心元素集AC等。国际上对描述型元数据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图书情报机构对描述型元数据理论问题的研究在逐步地深入,并在参考国外一些成熟的描述型元数据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数字资源的特点,研究和制订了《中国数字图书馆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等系列方案。严格地说,早期的这些描述型元数据方案一般都是“纯描述型”方案,即将现有的元数据规范标准直接用于对资源聚合进行描述,例如DC、EAD等。然而,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发展,分布异构资源越来越多,“纯描述型”元数据方案在资源聚合描述的功能实现上将越来越受限制。针对这一问题,当前用于描述资源聚合的描述型元数据标准除了要描述资源本身的属性之外,还需要对资源关系、资源相关代理以及资源服务等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在已有的元数据方案的基础上,添加相关元素,对其进行功能扩展。例如UKOLN的Simple Collection Description方案,就是在DC元数据标准的12个核心元素集中的基础上,根据资源聚合的特性扩充了另外11个元素。所有23个元素被分别组织到描述资源集合、描述资源服务以及描述资源代理的三大类元素中,从而实现了描述型元数据功能的扩展。类似的还有DCMI的Collection Working Group研究制定的AC元数据方案,该方案于2003年10月正式公布,并在2006年进行了更新。与DC一样,AC也是一个可以为满足特定需要而进行扩展的核心元素集,其中定义了3类元素,包括:记录元数据自身内容的元素、描述数据记录更新的元素、与其他异构信息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元素。国内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研制的社会科学学科信息门户管理元数据规范CSSIMAP-AC是参考DCMI的AC元数据标准中的相关定义与描述而制订的,除了AC中的3类元素外,该标准中还增添了推荐者、推荐日期、使用方式等自定义的新元素。(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