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档案学长期以来作为相互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近年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中对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一体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拉近了原有的距离。这种研究趋向,来源于数字环境下图书、档案、情报等信息资源属性的趋同化共识,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整合不同的数字资源。21世纪初开始,学者们纷纷就图书、档案资源的协同共享以及二者的合作展开研究。在2001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从二者的社会功能比较出发,提出了共建共享的思路。在2003年时,相关研究人员在研究结果中发现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具备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提出数字图书馆工程应成为一体化服务的主要平台。在2005年时,做了关于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研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二者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和方法。从文化资源整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提出图书、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的文献也有零星的出现。在2007年时,基于FRBR(国际图联编目模型)理念,对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源整合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2008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撰文分析了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作的范式,即建立策略联盟,并就联盟的构成与运作进行了阐述。
相关专家与学者在2011时从技术、文化、制度三个层面综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进展,提出了二者合作的思路。随着相关研究的日趋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图书馆和档案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空间,开始展开系统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在图情重要期刊上刊发了几位著名学者的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和实践进展。在2011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对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数字化信息服务融合研究做了系统梳理,指出需要大力加强图书、博物、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加强三馆融合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2012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基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与档案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公共信息服务提供、政府信息管理等方面职责的一致性,通过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国际组织、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图书、档案事业的结盟、合作、合并态势,综述评价了国外图书、档案战略规划及合作的若干经验。在2012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资源整合的研究和实践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内容有背景、政策、资金资助、平台建设、问题及趋势等。相关专家与学者对馆际合作的管理体制与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探讨,结合国外实践项目的经验,总结了不同文化机构合作的5种体制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类型机构参与模式、跨机构专门性组织的综合持续管理模式、以成员自发组织的局部单位管理模式、基于共同项目成立的跨地域组织联盟模式以及合作机构全面结合模式等,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管理实践,讨论相关模式的适用性问题,提出了我国开展相关实践的模式选择,认为成立专门、跨系统、跨机构的行业协会和学会联盟,由联盟对成员机构进行统筹和组织协调,在我国的管理情境下是可行的模式。
国外学者论证了不同文化机构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伙伴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大学等不同的文化部门。在2002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文化机构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地位、改善服务和满足用户需求。在2008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提出,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部门之间的合作对更广泛知识需求的支持起到重要的互相补充作用。在2002时,相关专家与学者指出,组织的变革和技术的演进使得图书馆和档案馆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任务和更趋多样化的用户需求,面对复杂的环境,图书馆和档案馆应该在信息资源存取和文化遗产保存领域保持充分的合作。(www.daowen.com)
在2008年时,一部分专家曾经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组织共性角度论证了融合的必然性。在2011时,在此基础上相关专家与学者建议文化机构的联盟在于促使不同机构实现馆藏的交叉,从而为用户创造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并有助于培育新的用户。在2007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指出尽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在结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共同愿景和目标上是极其相似的。例如,图书馆应用技术和标准实现馆藏数字化,博物馆则主要依靠展览,网络时代的协作能实现不同业务环节的融合。在2012年时,相关专家与学者综述了近年来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博物馆合作的趋势,指出文化机构的合作极大改善了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合作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并且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服务的创新,合作为不同的机构带来了新的机会,它们将在技术标准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方面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以促进信息内容的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