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西部地区来说,重庆、四川和陕西分别以7994.6万美元、5489.1万美元、2286.4万美元排在文化产品进口额中位居前三位。

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传播技术和全球化的全面推进,文化产业正以强劲的态势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成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切入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在推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发并利用各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推动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各西部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6.1.2.1 民族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4—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经历了一次小的贸易总额的下滑,之后继续增长,并在2019年实现了19.4%的增幅。核心层文化产品进出口由2014年的103.2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98.9亿美元,总额增加了约93%。2019年,我国全年出口文化产品为11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整体文化产品贸易呈现出了883.2亿美元的巨大顺差[2]

第一,西部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差异性较大,内部差距较为悬殊,从出口的情况来看,新疆以99233.6万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拔得头筹,超出最后一位甘肃省99129.7万美元;宁夏、重庆和四川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规模也比较大,宁夏2019年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50327.9万美元,在西部省区中仅次于新疆,展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云南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虽然在全国乃至西部的位次都比较一般,但发展的速度却是最快的,同比增长了224.3%,其中,出口额增长359.3%,这与该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为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有很大关系。在西部诸省市中,贵州省的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较少。虽然,该省少数民族比重很大,有17个少数民族世居,占了全省总人数的37.6%,拥有数家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也很丰富,但主要是以开拓国内市场、打造区域品牌为目标。因此,贵州省的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并不发达,这也说明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3]

通过分析文化产品的进口情况,可以看出,在文化产品贸易总额中,西部地区的进口额所占比重极低,只有1.59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文化产品贸易处于顺差的状态,而是我国主要以版权的形式来购买文化产品,因此,西部地区对于版权交易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版权贸易规模很小,版权贸易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而且不同省市的宏观政策不同,文化产品进口贸易发展在各省市表现得并不平衡。对西部地区来说,重庆、四川和陕西分别以7994.6万美元、5489.1万美元、2286.4万美元排在文化产品进口额中位居前三位。可是以排在后三位的新疆、青海和甘肃为例,这三地的文化产品进口额只有431.5万美元、59.5万美元和20.0万美元。从整体来看,与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进口贸易与东部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西部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情况,如表6-1所示。

表6-1 2019年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汇总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商务部服务贸易司相关数据整理。

第二,我国文化进出口产品构成。除了广播电影电视专用设备、印刷专用设备等文化专用设备的进出口贸易在2019年呈负增长,其余的文化产品进出口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文具、乐器玩具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等文化用品的出口在文化产品出口额中占有52.4%的比重,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以平稳的速度实现增长。我国于2019年出口的文具、乐器、玩具、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等文化用品总额达到了52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1.7%,牢牢坐稳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名的位置。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等文化出版物出口额为37.2亿美元,同比增长4.8%。[4]

2017年,四川省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约6.65亿美元,蚕丝及机织物、抽纱刺绣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出口1亿美元在文化服务上,2017年,四川省进出口总额约4.0亿美元,其中游戏动漫企业实现出口额1.5亿美元,占四川省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的82.4%,展现出四川省以“文化+科技”聚焦的文化服务出口特征。2016年,四川省就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背景,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的文化发展方针,已开展审核审批涉外和涉港澳台文化项目335个,同比增长25.9%,赴境外交流项目64个,演展916场(天)。2017年,四川省继续开展“川灯耀丝路”活动,其彩灯在美国、英国等21个国家的47个城市举办了53场次灯展;同时,域上和美投资的柬埔寨《梦幻吴哥》伦塔爱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项目荣获“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称号,展示了四川省的文化品牌及实力。2016年,成都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2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2.92亿美元和2.3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5%和下降20.3%;其中,文化产品核心层即出版物的进出口额达1324万美元,同比增长13.2%。

6.1.2.2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发展中优势突出,优先发展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开发战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的战略选择。目前,广大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旅游重点景区,初步形成了住、游、食、行、购、娱于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在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和区域旅游热线开发3个层面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各地区在依托特色风情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旅游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巨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交通落后的局面,也打破了由于交通不便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制约,极大地提高了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可及性,有力地支持了区域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大大提升了西部地区的综合接待能力,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 2017—2018年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西部民族省区拥有各种类型的旅游企业达13698家,占全国总量的28%。西部大开发的前十年,西部地区的星级饭店从1663家发展到3885家,旅行社总量从1833家增加到4129家,其中,大型的国际旅行社从310家发展到492家。[5]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西部各省市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均有了长足的进步。2016—2017年中国西部省市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如表6-2所示。

表6-2 2016~2017年中国西部省市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年.

广大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及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多数本身就是久负盛名的旅游城市,同时,又是与其他旅游景区相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些中心城市在发掘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相关区域发展,形成了区域性的特色旅游产品供应链和竞争优势明显的经典旅游线路,从而构成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多年持续开发和建设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形成了众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质量过硬、知名度高的5A级和4A级景区,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纷纷前往,如表6-3所示。(www.daowen.com)

表6-3 2017年中国西部省市5A级和4A级景区及其指数汇总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

依托特有的文化资源和地理、自然禀赋,在大规模优秀景区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14—2018年,西部地区入境旅游者从12849.89万人次增加到14119.83万人次,年均增长2.47%;旅游外汇收入从569.13亿美元增加到1271.03亿美元,年均增长30.8%。2010—2018年,西部地区旅游总收入从5279亿元增加到40184.41亿元,高于同期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部分省区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民族文化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6]2018—2019年中国西部省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如表6-4所示。

表6-4 2017~2018年中国西部省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2019

在相关部门的主导和推动下,西部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工作也全面提升。2009年3月,西部24个旅游城市签署了意义深远的《中国西部旅游城市合作协议书》,开启了西部旅游合作保障机制。同年6月,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同签署了《中国西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开展了中国西部旅游的全面合作,建立信息互换机制,打造可共享的旅游招商项目库,不定期召开旅游产业政策、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开发研讨会,逐步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还将建立省际旅游信息系统和信誉披露制度、建立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等,为构建西部旅游市场一体化、实现西部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7]

6.1.2.3 特色技艺文化产业持续进步

四川省的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有12家,其中8家为民营性质;在27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有18家为民营性质。由于我国在政策上和金融上给予支持,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如藏羌文化产业走廊、川北古玩艺术城,以及茂县羌寨绣庄等,它们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技艺的规模化发展,使其更加繁荣。四川省发起了“巴蜀画派”活动,2017年,全省共有40个美术馆,藏品数量高达11444件,增长幅度为4.5%;共举办363次展览,参观人数高达346.935万人;举办的教育活动、各类讲座活动、展览活动次数都有明显上升,尤其是成功举办了文化美术作品展以及张清智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国画展,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8]

云南省重视保护和推广民族民间工艺技术,并在2012年成功申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补助费用,以及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补助费用,两项共计3521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费增长了1倍,增长到1000万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也提高了2000元,目前已经提高到5000元。民族工艺品市场中经营艺术品的机构于2012年达到126家,这些机构的经营方向主要是传统工艺品以及现代艺术品,并于2012年创下高达1177万元的利润额。[9]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云南省全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142个,从业人员612人;全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举办展览654次,比上年末增加6次;接待观众191.19万人次,比上年末减少64.74万人次;举办演出1681场,比上年末增加590场,观众200.96万人次,比上年末增加4.4万人次。

2017年,贵州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6个,其中单体企业5个、集聚类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共创造利润总额0.7亿元。苗族服饰、皮纸制作技艺参加了第三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活动中有6项来自贵州省。其中,包括苗族蜡染水族马尾绣及苗族的锡绣等;在中国黄山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赛上,与会专家对枫香印染技艺、玉屏箫迪制作工艺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7年,甘肃省共有413家注册登记认证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从业人员达到了0.13万人,全年营业总收入1.22亿元,营业利润0.37亿元,比上年下降32.28%。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甘肃纪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分别以“莫高印象”“东方微笑”等雕塑艺术品最为著名,销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形成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方面,这些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了经济效益,拉动了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扩大了中国在世界地区的影响力。[10]

6.1.2.4 民族演艺文化产业稳步推进

四川省共有469个艺术表演团体,这些表演团体原创剧目为418个,由于省文化剧团的推动和支持,基层文艺表演团体及民间演出团体逐渐开始重视剧目创作,并出现新的创作高潮。各省市院团加强了国际合作,并将一些优秀剧目推向国外,如《断层线》《绣襦记》《大美四川》等剧目引起了国外一致好评。而凉山歌舞团参加荷兰的“中国国家馆日”演出,以及甘孜州歌舞团在马来西亚的演出,都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2012年,四川省各艺术表演团体共在国内演出6万多场,观赏人数达4000万人,这些演出团体在农村演出3.01万场,农村观赏人数为1606.6万人。省内共有63个事业性表演团体,占表演团体总数量的13.14%,国内演出5500多场,在全省演出比重中占近9%。全省共有407个企业性演出团体,在艺术表演团体中占到86.57%,国内演出将近5.7万场,在省内演出场次中占据91.14%的比重。[11]2017年末,四川省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原创首演剧目42个,其中新创重点剧目11台,修改提升剧目9台,川剧《铎声阵阵》、音乐剧《我是川军》、交响乐《红色浪漫》、话剧茶馆》(川话版)等11台重点滚动剧目完成首演。川剧《目连之母》、舞剧《家》、川话版《茶馆》、歌剧张思德》、音乐剧《康定情歌》等一批优秀剧(节)目入选国家各种展演活动和艺术节,深受观众好评。实施“大美四川”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完成巴蜀画风巴蜀书画艺术传承及创新性创作研究课题成果。成功举办全省舞蹈新作、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戏剧小品(小戏)等系列赛事,开展了纪念“振兴川剧”35周年系列活动、四川省“复兴路上颂党恩”十月演展季系列活动、城市当代艺术演出季、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季、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成果巡回展等活动。

云南省的艺术表演团体达到220个,共有222个原创剧目,演出场次达到1800场,共有274.3万人观看,政府组织的带有公益性质的演出达到2600场,政府共拨款补贴3573.9万元。云南省2012年演出话剧《搬家》一举摘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原生态民族音乐集《云岭天籁》摘得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的桂冠;时任云南画院院长的罗江以《秋歌》和《云之南——盛夏》两幅作品获得尼泊尔文化节文化部长奖。2012年,云南省分别举办了“农民工文化节”“中国乡村文化艺术节”,反响强烈。2017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云南省各类文化(文物)单位14357个,比上年末增加681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增加95个。从业人员77536人,比上年末增加3901人。云南省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艺术作品,并成功举办“喜庆十九大·筑梦彩云南”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非遗保护和展演中心创排的《千里送鹅毛》,花灯小戏《回家》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省剧院的《辞官记》,红河州的《回家》,德宏州的《十二马》获得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扶持,有17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资助金额达1338万元。[12]

贵州省共有137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43家经纪机构,组织演出14740场,国内观众突破2712.61万人。全省共有9家艺术表演场馆,其中各级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6个,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140场,观众115.26万人次。2017年,贵州省贯彻落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求,联袂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话剧团打造的话剧《此心光明》在贵州成功首演,参加了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和西南大区优秀原创剧目展演,并荣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花灯剧《盐道》入选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参展剧目;数字电影《月照枫林渡》在北京成功首映;民族管弦乐《黔韵华章》在多地奏响,以民乐与现代乐器融合的形式精彩呈现贵州风情。2017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推出精品力作,来自国内外的30部31场优秀舞台剧目依次在贵阳上演,30余家艺术单位、4000余名艺术家、10万余群众参与。省内14部展演剧目呈现出多彩斑斓的艺术景象;外邀剧目舞剧《沙湾往事》、话剧《麻醉师》等中国文化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纷纷上演,德国海德堡爱乐乐团、俄罗斯高加索歌舞团等知名团体在贵阳亮相引起轰动。[13]

重庆市率先对国有文艺院团进行了体制改革,使其在文艺市场上显示出更大的活力。2012年重庆市演出团体创收11592万元,增长速度为21%,并成为文化出口领域的重要项目。歌剧《钓鱼城》自创作完成之后,获得多项殊荣,其中有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会演剧目金奖,还有“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河街茶馆》和川剧《鸣凤》双双入选2012年全国优秀演出剧目。演出市场逐步规范,发展有序。2017年,重庆市非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261个,比2016年的749个增长68.36%,国内演出14.87万场,国内演出观众人次3154.75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11.65万场,观众2095.05万人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因机构少、人手不够而造成的覆盖面不广的影响,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演出的需求。[14]

西藏的文艺事业也表现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在“全区首届电视原创歌曲作品及声乐大赛”中评选出优秀歌手54名,而且评选出原创歌曲10首。在创作活动中,不仅为观众送上一系列小戏小品,还多次组织“送戏下乡”活动,专业演出队伍在农村演出活动超过800场。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大型戏剧《金色家园》和歌舞《魅力西藏》摘得金奖的桂冠。此外,还有其他节目以及研制人员分别获得最佳节目奖、最佳演员奖以及最佳编剧奖,西藏代表团还捧走了优秀组织奖的奖杯。由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的群众创作完成的《纳木措之舞》,自问世之后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13年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元宵文艺晚会上,并登上第二十二届发光奖颁奖典礼上。在召开的第十六届“群星奖”大赛中,晋级决赛的剧目有西藏自治区的《查琼拉》《扎念琴》《酥油情》《神奇的苯塔》。西藏珠穆朗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了《幸福在路上》这一大型唐卡式歌舞史诗,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西藏自治区的博大精深,而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也以深厚的内涵受到众多游客的一致喜爱。西藏自治区的民俗风情歌舞《雅鲁藏布》不仅代表着西藏自治区的山南文化,更借助于市场运作的手段,创下了较高的经济效益。2017年末,西藏自治区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1038个,其中艺术表演业机构85个,从业人员2322人。新建自治区话剧团、改扩建7地(市)民族艺术院团体排练演出场所等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喜迎十九大哈达献北京》赴那曲、山南、日喀则、林芝多地开展巡回演出,近200名演职人员,行程3000千米,9场演出,与上万民基层群众,共同感受西藏的发展成果。还推出现实题材话剧《果熟》、现实题材藏戏《藏香精》、爱国主义题材歌舞剧《国旗阿妈》等。[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