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常用原生态文化一词体现自己发掘的文化艺术形式或旅游文化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以吸引受众或游客的关注。时下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商家开发产品、艺术家寻求艺术创新、媒体争相炒作的焦点。尤其是云南以《云南映象》的成功运作为突破口,以云南原生态文化为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原生态文化的热潮。那么,1究竟什么才是原生态文化,它与学术界的严格界定有何区别,我们应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此现象,原生态文化应如何保护与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学术界认真探讨。
关于文化的界定,历史上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普遍的一致的定义。许多研究者认为,文化有两个层面的语境蕴义:一是概念的文化,即理论界对文化的理解和界定;二是现实的文化,即文化在制度化实体和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和意义。原生态文化是文化这一大概念下的一种基本形态,因此,它也必然带有文化两个层面的特性,即学术界对原生态文化的界定,以及社会实践中人们对它的通俗解释。
原生态文化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是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包括思想、社会习俗、文化产品、有形成果等。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即便是十分封闭的地区,实际上也难以找到这种原生态文化,无论是多么封闭的地区,都已或多或少地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真正的“原生态”文化是不存在的。有的专家认为,我们目前存在的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原生态文化,“也仅是较少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该民族或族群的次生态”传统文化,因此提出“用‘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来界定那些保留着较多传统的文化似乎不大妥当”。[1]
在大众文化社会中,普通大众并不完全遵从学术界对原生态文化界定的异议。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原生态歌舞”“原生态旅游”,甚至“原生态食物”等用词比比皆是。原生态文化一词成为“较少被现代文明冲击或保持着较多原始生活习俗或民风”的代名词,在现实充满竞争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原生态文化如一股清新的风,给人们心中注入一股清流。的确,当人们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日益受到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因素的侵扰,渴望回到大自然或原始质朴的生活方式中放松自己,于是,“原生态”文化便有了其滋生的土壤。当人们享受着“久在樊篱中,今得归自然”的快感时,原生态文化以其质朴、净化人们心灵的魅力登上舞台,展现于旅游胜地、作家的笔端,以一种不争的事实显示其魅力所在。[2](www.daowen.com)
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性的概念,从理论的角度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的原初状态,或指那些在现代才突然被外界所知的某种文化形态”。从这一概念的文化入手去诠释原生态文化这一概念,然而要从理论上严格地界定原生态文化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存在的。但从现实的文化概念去把握,即文化在制度化实体和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和意义的角度讲,原生态文化一词则具有文化在实践应用中的模糊性。它意指“在现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较少被现代文明冲击或保持着较多原始生活习俗或民风的文化形态”。[3]如云南文山地区的坝美村,因村子周围都被高山阻隔,只有穿山的暗河和陡峭的山路可以通到村外,造成了村人与外界的隔离,这里至今仍保持着一些原始初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甚至思想观念等。
原生态文化在生活实践中拓宽了其文化内涵,更多的外延上与“原创文化”的定义等同,如“云南文化现象”中的原生态文化一词便是有强烈的“原创文化”的色彩。无论是《云南映象》,还是《丽水金沙》,乃至《香格里拉》《茶马古道》《花腰放歌》等,云南推出了一部部“原生态”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云南神奇而独特、质朴而粗犷的民族气息,同时又深深扎根于美丽的红土高原这一方沃土。在本土化上大做文章,突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让人们在光与影的舞台视觉艺术的强烈冲击下,留下对神奇红土地的美好向往。原生态文化成为“云南文化现象”的最大特色,无论其定义是否科学或者是否准确,但“原生态”已成为“云南文化现象”的品牌,征服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观众和游客,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学术界应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原生态文化,况且从学术理论上看,对原生态文化的实践层面的解释,也符合文化人类学中文化的两个层面语境的理论诠释。因此,我们应以原生态文化大概念的观点,包容原生态文化概念的模糊性,承认原生态文化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通俗性。无论是次生态,还是次次生态,甚至是艺术化了的次生态,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半遮半掩、对其回避,还不如承认原生态文化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内核,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加以妥善保护与开发,这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