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奠基石,但甘洛县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甘洛的交通设施只有铁路、公路,不通高速和飞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品远销在交通选择上少之又少,导致甘洛县的产品远销就受到了限制,阻碍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形的创新”。受交通因素影响,邮电发展同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尤其是乡村地区的邮电基础服务设施相比城镇落后很多。除乡镇上,村里基本上没有建设邮电服务站点,对现代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引入存在一定阻力,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更不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
医疗方面,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投入力度不足,医疗风险高,尤其是需要动手术和长期住院治疗时,大部分人选择就医地点都是外地,如石棉(主要出于对医疗卫生环境的考虑)、西昌(主要出于对价格因素的考虑)、成都(主要出于对医疗技术水平的考虑),造成无法吸引手工刺绣和旅游方面管理开发人才,阻碍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的发展。商业服务方面,目前甘洛的法律事务所仅有一家,对个人、企业、政府在商业上的需求得不到保障。
第二,手工技艺人才不断流失。调查发现:刺绣者的年龄在30 ~ 40岁的超过了35%,40 ~ 50岁及其以上的超过了25%,占比合计接近70%,表明刺绣者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年龄结构中20岁及以下的刺绣者占比15%左右,表明了以后会彝族手工刺绣技艺的人将越来越少,甚至会陷入濒危的境地。在西昌和甘洛的销售市场中每套成人彝族手工刺绣女装售价1500~2500元,成人男装售价800~1500元。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大部分游客都会购买彝族手工刺绣品,尤其是衣服服装类,再加上因价格过高会失去部分消费者。对于彝族手工刺绣者来说,市面上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蜀绣和苏绣及机器化刺绣占领了刺绣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刺绣作品上所花时间与获得收入不成正比。从刺绣者月收入情况来看,2000元以上只占了近5%,表明刺绣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无法完全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支出。以上各方面影响了彝族手工刺绣者从事手工制作的决策,造成了彝族手工刺绣者数量的不断流失,失去了部分彝族手工刺绣技艺人才。
第三,专业全能彝绣人才缺失。问卷调查发现,彝绣人群中基本都只会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刺绣手汉很少有人会绣掌握所有的刺绣法。调查对象中会绣彝族衣服的人占50.88%,会绣包类挂饰和头帕类的分别只占26.32和22.81%,说明了会绣彝族衣服的手工技艺者居多,会彝族绣头帕和包类挂饰的人数居少,很少有人会绣全套品种的彝族手工刺绣。(www.daowen.com)
从刺绣品种构成分析这种格局,主要原因是完成一件彝绣过程复杂精细、耗时长。以绣头帕为例,整个过程包括选料—煮面粉—烘干—选择花色—刺绣—洗涤—裁剪边缘等,绣一个头帕,需要1周左右,在绣头帕之前,她们还要花工夫儿在煮白面桨糊涂在布料上,使得布料变硬,不易变形,便于更快速、精准地刺绣,期间还要烘干、绣花边、载边缘,等等。而彝族服饰的袖子、裙子、马甲、衣服等都要进行刺绣,这将要花1个月左右,因此多数人选择只学一样或者两样。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只给孩子绣一两件马甲,服饰的其他部分就会用非手工绣品代替,人力、物力、精力的大量投入导致很难培养一些全能彝族手工刺绣技艺人才。
第四,旅游产品推广渠道不畅。旅游产品推广渠道不畅,阻碍了甘洛县彝族手工刺绣旅游商品化“形的创新”。一方面,因地理位置因素,甘洛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这限制彝族手工刺绣作品的远销;另一方面,除凉山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对彝族及其彝族文化的认知不够全面,造成对彝族地区的一系列产品的接受度都不高,也就导致彝族手工刺绣作品向外推广的渠道面变窄。此外,彝族手工刺绣作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大多是本民族群众,向外推广彝族手工刺绣的范围自然缩小,所面对的消费群体也随之减少,也就形成目前彝族手工刺绣作品无法向更宽广的海外市场销售。正因如此也就造成了目前彝族手工刺绣作品无法畅通、快速地走向海外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