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

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2.1传承有序的乡愁已成宝贵财富历史的长河已将绿水青山之间的黔南州民族村寨润育成“艺术的海洋,养生的天堂”,独具特色的乡愁无疑已成为黔南州在新时代实现后发先登的战略支点和比较优势。其中,黔南州又有11个村寨入选。

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

2.5.2.1 传承有序的乡愁已成宝贵财富

历史的长河已将绿水青山之间的黔南州民族村寨润育成“艺术海洋养生的天堂”,独具特色的乡愁无疑已成为黔南州在新时代实现后发先登的战略支点和比较优势。

第一,村寨分布聚集度高,区域民族特色明显。在贵州省黔南州共有36个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其中布依族苗族水族3个民族的人口均在20万人以上;毛南族侗族两个民族的人口超过1万人;彝族瑶族土家族壮族4个民族的人口均超过0.5万人。黔南州东南部共分布有12个少数民族乡,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度相对高的区域。此外,黔南州民族村寨数量多且集中分布,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如贵定布依族音寨、坡脚苗寨、怎雷水寨、瑶麓瑶寨、好花红故乡(辉岩村)等。[9]不论是民居建筑还是民风民俗很具民族特色,具备打造全域共享民族特色村寨的独特优势。

第二,村寨文化资源丰富,特色节日氛围浓厚。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承载着大量的民俗文化和特有节日文化资源,黔南歌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无一不是村寨居民们对长期生产生活的凝练和写照,以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毛南族等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为基本元素的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共同形成了黔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观园。主要的民族节日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传统的“盘王节”等诸多节日庆典大大增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乡愁的留守功能,也极大地展示了黔南州世居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民族工艺创意独特,潜在开发价值很高。黔南的民族工艺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民族服饰首饰等制作工艺世代相传;黔南特色民居建筑由于其独特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土家族的衙院庄园,苗、瑶、水、侗、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侗族的鼓楼、花桥等多种特色建筑均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特殊的民族文化积淀,依然是民族特色村寨所承载主体。[10]这些特色村寨文化的经济属性,将是这片故土上百姓的新财富

2.5.2.2 黔南州村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www.daowen.com)

黔南州历届党委政府对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已有相当数量的民族特色村寨具备对外接待游客的能力。

第一,特色村寨初具规模,接待能力不断形成。黔南州已开发的民族特色村寨,初步形成了以民族文化观光、民族特色美食、健康养身和生态农业观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全州具备接待能力的特色村寨有1680个。仅2016年,接待各类游客达39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6.83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5000余人。

第二,特色村寨保护有序,资源开发成绩显著。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贵州省入选有151个村寨,占总数的21%,命名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黔南州又有11个村寨入选。近十年来,州、县(市)艺术团体和社会各界文艺工作者,创编各类民族歌舞、小品戏剧8000多个,创编黔南民歌近200首,获各级各类文化文艺奖500多个。其中,文学作品《山中的那个家园》获全国文学作品最高奖——骏马奖;《水寨除魔》获全国第四届曲艺比赛金奖——牡丹奖;《绕家呃嘣》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金奖,实现了黔南州历史上获全国、全省金奖零的突破。独山花灯歌舞唱响世界音乐圣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赢得了世界瞩目。打造具有黔南特色民族风情歌舞剧19台,创编了11支具有黔南独特元素的民族广场舞、民族健身舞、迎宾集体舞。全州各县(市)开展的“幸福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达500多万人次。一些文化精品先后出省、出境、出国开展文化交流,进行招商引资宣传40多次,展演80多场。民族工艺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7项。

第三,分散开发利用较多,集约利用有待加强。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黔南州现有2599个行政村,具有人文自然个性特色的民族村寨达90%以上,可从不同特色文化视角进行整合,□□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民族特色村寨有2340个左右,除已开发利用的1680个特色村寨之外,还有660个民族特色村寨处于资源闲置,连片集约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有待加强。

第四,可持续赢利的较少,保护意识有所淡化。从对全州1680个各类民族特色村寨经营状况随机抽样统计分析的数据看,能可持续赢利的还不到60%。大量自然文化资源与人文资源缺乏整合,其经济属性未被激活,这一现象对近几年大量返乡的农民工保护传统特色村寨的意识影响非常大;课题组在实地调研后发现,拿着多年积蓄的返乡农民工改造居住环境,这本来是好事,由于受已开发的特色村寨不能持续赢利的影响,政府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全域刚性统筹规划又缺位,导致一些承载了几百年乡愁的特色村寨建筑毁于一旦;不少乡村打着打造特色村寨的名义,各自为政,大兴土木,使“特色村寨”同质化非常严重;与山水相融的自然文化与人文融合的特色村寨正在消失。民族特色村寨抢救性保护与全域性科学规划开发利用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