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演好课堂连续剧,唱好教学余音

演好课堂连续剧,唱好教学余音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认为,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数学课结束,并不等于学生学习的结束,我们不仅要唱好课堂的序曲,也要唱好课堂的续曲,引导学生继续“深造”。拍摄好“微电影”设计故事情节,让学生把知识导演成“微电影”。

演好课堂连续剧,唱好教学余音

教师都期待自己的教学能够“余音绕梁”,也就是希望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牵挂着知识的“过去时”和“过去式”,还能够让学生牵挂着知识的“将来时”和“将来式”,学生这种“有念想”的学习才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所以,我认为,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数学课结束,并不等于学生学习的结束,我们不仅要唱好课堂的序曲,也要唱好课堂的续曲,引导学生继续“深造”。

1.表演可以实现连拍

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学生根据知识的“前世”与“今生”,都有能力推演出知识的“未来”。对一些可以表演的连续性知识,我们不妨让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创造”知识,由此实现“由点到面”的建构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课中让学生扮演小明和小刚,领衔主演如下情景剧:“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明和小刚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小明每分钟行200米,小刚每分钟行300米,多长时间后,两人相距5000米?”——

师:你们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B两地出发,是怎么走的?

生1:相向而行!

生2:也可以相背而行,题中只提到出发!

师:有道理。那先来想象第一种情况。你们分别以200米、300米的速度相对而行,在路上发生什么了?

生(笑):1分钟后撞车了!

师:换个词,相遇了。后来呢?继续走?

生:是啊,还要继续走,没到5000米呢!

师:那走吧,什么时候停下来?

生:5000÷(200+300)=10(分钟)。

师:终于完成两人相距5000米的任务了,你们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1+10=11(分钟)。

课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排演如下“课堂连续剧”:如果把课中“相对而行”的表演看作连续剧的第1集,那么第2集可以是“相背而行”的表演,第3集可以是同向而行中的“小明跑小刚追”,第4集可以是同向而行中的“小刚跑小明追”……

这样的“连续剧”,可以是下一节课的内容,那么就能驱动学生主动预习;这样的“连续剧”,也可以是拓展练习或深化练习,那么这样的情景表演练习必定讨得学生的喜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遇到困难进行“演一演”(其实也就是“画一画”)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2.表演可以实现自拍(www.daowen.com)

网上有句经典的话“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同样,在任务驱动学习中,每个学生也可以成为数学知识的导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表演知识的过程拍摄下来。

(1)拍摄好“微视频”

这样的“微视频”,既是一种学习活动的留痕,又能让学生随时进行知识的复习,还可用于同伴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学习中,自拍的机会很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进行拍摄方法的拓展。例如上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上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推导之外,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把操作过程拍摄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播放,或者发到学习群让老师和同学们观看交流。

二是可以进行拍摄知识的运用。例如上完《比的应用》一课,教师让学生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菜谱中的配比做一道菜,然后把操作过程以及全家人品尝、评价过程拍成视频。

三是可以注重拍摄活动的过程。例如上完《比的应用》一课,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泡泡节”的比赛活动。学生为了能够吹出尽可能大的泡泡,就必须研究泡泡液中各种成分的最佳配比。这样的“我秀”,既可以看作技能展现,也可以看作娱乐活动,还可以看作节目表演,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微视频”的方式把整个活动拍摄、记录下来。

四是可以进行拍摄学习的汇报。例如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当小老师的任务,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让家长把讲课过程拍摄下来。又如教师让学生把一些自己已经学会的难题带回家考考家长,此时就可以由学生来拍摄了。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数学魔术,让学生回家表演给家长看,看看家长能否看出其中的奥秘,此中先是由家长进行拍摄然后由学生进行拍摄。另外,学生也可以把回家预习的过程拍成视频,发给教师作为以学定教的素材,对学生预习比较好的视频,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来代替教师的讲课。

(2)拍摄好“微电影

设计故事情节,让学生把知识导演成“微电影”。我们都知道,在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对此,我们可以改变课后作业的形式,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甚至可以拍摄成“微电影”的作业,以此改变作业都是做题的面孔,从而赢得学生的喜欢。

例如有这么一道作业题:“☆+△=4,△+□=9,☆+□=11。求△=( ),□=( ),☆=( )。”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思考过程创作了数学“微电影”《玩具总动员》的脚本,然后让学生表演,并进行拍摄——

☆、△和□都变成了玩具店里的图形玩具,它们都想知道自己分别代表几,可是,研究了半天也没有答案。忽然,一只大袋子从天而降,把它们全都装了进去。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一会儿,声音渐渐地变轻了……嘘!听,图形玩具们好像在重新排队。偷偷瞧一眼吧:“☆+△+△+□+☆+□=4+9+11。”哈哈,原来玩具们都聚集到等号的一边啦!哎呀,排得乱糟糟的,排整齐些吧!

玩具们真听话,看:☆+☆+□+□+△+△=24,好多了吧!这时,玩具店的店长出场了:“玩具店的图形玩具一盒是3个——☆+□+△,这些可以配成几盒啊?”玩具们马上自动分成了两盒:每盒都是☆+□+△=12。一道金光闪过……啊,☆+□+△=12变成了一把金钥匙!当金钥匙与☆+△=4相遇,□跳出来,笑着说:“12-4=8,原来我是8啊!”接着,☆和△也都明白自己究竟是几了。

学生要会编排剧情,首先必须会解答问题,而排演的过程,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拍摄“微电影”的过程,我们还可以添加其他知识元素和技术元素,使之除了具有活动乐趣,还富有审美情趣。

例如上完《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布置了让学生用数学的方式通过“七巧板”来拍摄“微电影”《乌鸦狐狸》的课后作业:先读一读语文教科书中《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然后用七巧板拼出《乌鸦和狐狸》故事中的主要镜头。结果,有学生用七巧板拼出了这样的故事画面(如图3),这样的“微电影”除了拍摄成视频,还可以用海报或PPT的形式来展示。

图3

总之,情景表演是学生的最爱,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快乐地表现自己。所以,我认为,在任务驱动学习的舞台上,不妨多一些能够让学生好好表现的“我演我秀”活动,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甚至替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