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演好课堂小剧,唱好教学重头戏

演好课堂小剧,唱好教学重头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景表演中的角色扮演属于情境教学的一种,学生在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中更容易内化知识与技能。所以,情景表演,必然是启发式教学。用表演演绎数学思路但是,数学毕竟不是语文,没有那么多“故事剧”,还有许多教学内容,例如大量的计算课缺乏故事性。在表演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人人都是知识的演员。甚至可以由教师表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演好课堂小剧,唱好教学重头戏

美国数学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说,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课堂小剧……假如每节课都有课堂小剧,而且能在课堂小剧中学到知识,那该多好啊!

1.表演可以说演故事

(1)用表演演义数学历史

在数学中,许多知识是有“故事”的,这里所说的故事不是我们编造的那些童话故事或神话故事,也不是平常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景,而是指数学的历史故事。学习了《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我们已经知道数学史已经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其实,我们可以把数学史编成故事剧在课堂中表演出来,这样的新知引入更有文化底蕴。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有一位教师这样开场——

话外音:古时候,有一个人只会打猎,有一个人只会捕鱼。(教师扮演猎人,学生扮演渔夫,开始情景表演。)

师:唉,天天吃肉,多腻呀。

生:唉,天天吃鱼,多腥啊。

师:我好想吃鱼。

生:我好想吃肉。

师:那咱们就——

生:换着吃。

师:怎么换呢?这样吧,2条鱼换1块肉。你们拿4条鱼来换,能换几块肉呢?

生:2块。

师:你们拿2条鱼来换,能换几块肉呢?

生:1块。

话外音:有一天,捕鱼的只抓到1条鱼,怎么换呢?

生:用1条鱼换半块肉。

师:半块,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说,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出来。上述《分数演义》的课堂小剧,学生就感觉是在玩中学。情景表演中的角色扮演属于情境教学的一种,学生在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中更容易内化知识与技能。所以,情景表演,必然是启发式教学。

(2)用表演演绎数学思路

但是,数学毕竟不是语文,没有那么多“故事剧”,还有许多教学内容,例如大量的计算课缺乏故事性。当然,我们也并非无计可施。尽管这些内容缺乏故事性,但大都附有情景,我们可以来一段想演就演的表演,以此活跃计算课的气氛,扩展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一位教师把例题设计成了《开火车》的情景剧——

师:本次列车,老师是司机,请各位旅客注意,火车要出发了,请旅客快点上车。(被老师叫到的同学上车,第一位拉住老师的衣服,第二位拉住第一位同学的衣服)

师:第二站到了,王××、陈××两位旅客要下车了。被叫到名字的两位同学回到自己的位置。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位旅客?你能在原来的式子上表示出来吗?

……(www.daowen.com)

上述案例中师生合作表演,快乐地演出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演出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表演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人人都是知识的演员

甚至可以由教师表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刘德武老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故意摔了一跤,打翻了教具中按规律排列的部分色块,学生大惊失色,纷纷起身搀扶老师,并帮老师捡拾掉落的色块,主动接受帮老师把教具恢复原状的任务,自觉找起了规律。

2.表演可以饰演环境

在任务驱动学习中,虽然数学情景表演不是真正的舞台表演,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道具以及环境布置。

例如《认识方向》一课,教师首先要布置舞台,在教室里张贴“东”“南”“西”“北”的方向牌,然后进行“老师说方向学生指方向”的辨认活动。接着让学生上台表演蒙眼找方向:一名学生蒙上眼后,先在原地正转几圈再倒转几圈,当学生停下来后,老师告诉他正前方是什么方向,然后让他指出其他方向。对于这种表演活动,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兴致盎然,当表演失败时,全班同学会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才能不犯糊涂?……

数学表演为我们设置了诱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景,很多时候,同一数学知识,情景表演的脚本可以不止一种,例如上述《认识方向》一课,我们还可以通过课件和视频展示家乡的旅游景区和名胜古迹,让一些学生扮演“家乡小导游”,另一些学生扮演游客,“导游”根据“游客”的提问,说出一些景点的大概方位。

另外,全课总结环节,我们也可以一改“这节课学了什么”或“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种问答式的传统套路,不妨尝试以小话剧等形式进行。例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后,让学生扮演各种图形,进行“自我”介绍,从而完成总结知识的目标。

3.表演可以助演难点

(1)通过演出攻克难点

对一些知识难点,如果可以用情景表演的任务驱动学习,其效果可能胜于单纯的语言解释。

例如教授用减法解决“比多、比少”的生活问题时,由于前面学习的减法都是“飞走了、吃掉了、拿走了”等问题,学生从没想过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也要用减法来解决,因此这一课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度相当大,就算个别学生会列式,其实也不懂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在比较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时,学生会陷入学习盲区,不能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这怎么办?一位教师采用让学生摆学具的方法,用圆片表示男同学的人数,用三角形表示女同学的人数,但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是很茫然,似懂非懂。后来,教师将表演引入课堂,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8个男同学排一行,5个女同学排一行,然后让每一个女同学依次牵走一个男同学,这时讲台上还剩下3个男同学。此时,教师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有3个男同学呢?”

“老师,是因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对啊,那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呢?”

“就是上面站的3人!”

“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这3人,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老师,刚才的8个男同学被女同学牵走了5人,剩下的3人就是多出来的人。”

……

又如相遇问题,由于术语较多,并且速度的概念不易理解,再加上此类题目发展变化多,因此造成学生认知困难,对此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情景表演来“演”出对难点知识的理解。(详见第三章《“演”活数学模型,“变”出数学本质》一文)

(2)通过演示攻克难点

从大处看,数学演示也可以看作数学表演,很多时候,数学演示同样可以很好地突破知识的难点。

例如用手势把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2(a+b)”表演出来(如图1)。

图1

图2

演示除了用手,还可以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和部件辅助表演,甚至可以借用辫子演示钟表上的时间(如图2),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表演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