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目标导向的教师指导方式

目标导向的教师指导方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有导向作用,管理学者研究发现,目标是快乐工作的强大驱动力。那么,目标导向下的教师指导方式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在目标导向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有第四种作用方式,那就是“指”——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尽管教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但并没有给学生指明拾级而上的“阶梯”,而只是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登山”可以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这样的学习“任更重”。

目标导向的教师指导方式

目标有导向作用,管理学者研究发现,目标是快乐工作的强大驱动力。安德鲁·卡耐基说:“如果你想要快乐,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时也说:“目标是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比自己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是我们被需要的、我们需要更为之努力的东西。目标能创造真正的快乐。我们不仅要发现目标,更要有目标感。”然而,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未能很好地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学习缺少目标感和快乐感。那么,目标导向下的教师指导方式是怎样的呢?

1.“牵”“领”“推”——没有目标的学习

综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牵”——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第二种是“领”——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第三种是“推”——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

可以说,第二种教师“领着走”的学习要胜过第一种教师“牵着走”的学习,至少学生能自己走,但这种亦步亦趋的目标并非真正的长远目标,本质上仍然是被动学习。在学生眼里,教师似乎就是目标,教师所到之处就是自己要到达的目的地,此时,学生不需要考虑走的方向,只需要考虑自己该怎样走到那里。

那么第三种“推着走”的学习是否就一定是自主学习了呢?我认为,未必。正如作家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推着走”的学习是给了学生走的自由,但学生可能会“迷路”,因为学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也就是学习缺少明确的目标。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也说,具有许多目标的人,是离达到目标最远的人。没有目标或全是目标只会让学生的学习漫无目的地“瞎转悠”,此时,谈何自主学习?!由此可见,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目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允许走得慢,但不能丧失目标,丧失目标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方向就会失去自己。

2.“指”——有目标的学习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不是给人看最好的景色,而是给人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英文单词“nowhere”有两种拆分方法:一是拆成“no where(哪里都没有)”,二是拆成“now here(就在此处)”。任务驱动学习中的目标,不能是“no where”,让学生看不到,而要能够“now here”,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科学研究表明,当人接受能够激发积极感受和美好未来愿景的培训时,大脑中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关的部分会被激活,使人思维更趋理性,精力更加充沛,能够更好地管理情绪,为未来做更充分的准备。(www.daowen.com)

我认为,在目标导向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有第四种作用方式,那就是“指”——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形容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这种“指”导,既给了学生行走的自由,又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目标。

“遥指”还表明这样的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纪伯伦说得好,长久盯着近处的小画面,就难以观看远处的大画面。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论述“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时,提到“阶梯型”“登山型”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模式。我认为,任务驱动学习可以让“阶梯型”的组织流程“目标、达成、评价”与“登山型”的组织流程“主题、探求、表现”实现优势互补,整合为“主题目标、探求达成、表现评价”的组织流程。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尽管教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但并没有给学生指明拾级而上的“阶梯”,而只是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登山”可以有很多种途径和方式,这样的学习“任更重”。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阶梯型”“登山型”结合,先给学生搭建“阶梯”,将他们带到“半山腰”,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朝着目标完成登顶任务。

在传统教学中,多见的是“教师盯着知识,学生盯着教师”这样一种状态,学生直接面对的是教师——围着教师“跟转”,学生仅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学习活动的“外围”见“师”行事——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被教师牵扶着走,也就是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如图1)。而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变成了“学生盯着任务,教师盯着学生”的状态,学生直接面对的是任务——围着任务“自转”,教师则在原本就属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围”见“生”行事——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起着指引和推动作用,也就是教师从学生那里学教书(如图2)。

图1

图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