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成设计:形的打散与重组

构成设计:形的打散与重组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讲,解构可以是纯粹对旧有或者已有事物形式的解构,可以是主要针对符号旧有象征意义的解构,可以是主要对旧有思想观念的解构。

构成设计:形的打散与重组

一、形的打散与重组——解构与建构

解构,是由原有形态而创造新形态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它的本质是打破原有的系统和体系,将这些碎片以一种新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系统和体系,或曰:将原有的皮肉筋骨拆散后重新整合,然后注入新的灵魂。从视觉艺术构成的角度来看,解构的过程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符号意义的分解,分解成词语、纹样、标识、语句之类,使之进入符号贮备,有待设计重构。说到底,解构主义精神就是破旧立新的创造精神,是一种有迹可寻的、有相当经验积累和方法论的“变形术”,当然,解构重组的结果——“新形态”既可以保持对“原有形态”的尊重和协调,也可以是对“原有形态”的彻底抛弃与决裂,从而组装成一个更加意识化的具有全新价值和意义的新结构新形态。

追根溯源,20世纪前期的诸多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们最早在视觉艺术领域实践了“解构主义”思想,虽然那时还没出现“解构”这个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家(参考第二章相关内容)(如图6-1)。解构,不单纯是视觉艺术领域的事情,它在哲学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足迹。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最早在1967年前后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德里达希望以此让人们从“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以便结构、神经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显现出来的是不能解释任何东西的形式结构的不稳定性”,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解构主义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形式,多表现为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或者营造视觉形式上的复杂、丰富质感,或者仅仅造成凌乱的形式感。实际上,经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最著名的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设计师盖里、埃森曼、特斯楚米、本尼什、晗迪特、里伯斯坎、辛门布劳和日本的井广美藤,其中以生于加拿大的美国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FrankO.Gehry)的作品最负盛名(图6-2)。朱迪丝·威廉逊(Judith Williamson)在她的著作《对广告的解码:广告中的观念形态及意义》中用解构的方法分析广告的意义,这也是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平面设计理论分析的最初尝试。世界设计大师保罗·兰德将欧洲现代派艺术家莱歇、毕加索等的概念以及马蒂斯的色彩体系通过蒙太奇和拼贴手法运用到设计中,像IBM的招贴(Eye-Bee-M),兰德并不用简单的英文字母来设计这幅招贴,而是把这些元素进行符号意义上的分解,在设计中有了这些信息的符号,就进一步获得了个性和风格的魅力,既解体成典型,又建构得和谐自然,它能显现出设计的文脉与创造价值,不但合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而且合乎观众的接受心理和视觉习惯(图6-3)。

img334

图6-1 右图是毕加索作品《宫娥》,这是对左图委拉斯贵支写实主义作品《宫娥》的形式解构

img335

图6-2 上两图为勃拉克立体主义作品,下两图为建筑师盖里最富盛名的建筑作品——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两相对比,解构的本质精神贯穿其中

img336

图6-3 保罗·兰德海报作品

在设计形态训练中导入“解构”的思想需要认识到,解构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重新梳理、质疑、分析的方法与过程,建构新形态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对解构的方法及规律进行系统的训练。具体来讲,解构可以是纯粹对旧有或者已有事物形式的解构,可以是主要针对符号旧有象征意义的解构,可以是主要对旧有思想观念的解构。解构与建构,其实就是一种分散以后又重新聚合的过程,对“谁”解构,如何“解构”,“解构”存在多少可能性,“解体”后的物象有哪些新的特征,何种“物态”与解构后的物象可能产生关联,如何关联,如何“建构”新的形态,如何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等等,在“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的规律与方法,下文简要分类介绍:

(一)有规律解构

1.将原始图像形态以一种既定的、规律性的手段打散。

2.将打散后形成的碎片——新形态作为储备形态,以备重组。

3.有选择性地将这些“碎片”——新形态在规律性的架构(又称骨骼)中进行规律性重组,形成新形态。注意:这里的规律性架构下的规律性重组包含重复性、渐变性、数理性、对称性等重组方式(如图6-4~图6-8)。

img337

图6-4 董庆波作品关于人体影像的解构与建构

img338

图6-5 基于人像摄影的规律解构

(二)自由解构(无规律解构)

1.将原始图像形态以一种随意的、自由的、无规律性的手段打散,这里的无规律是指形态量化尺度上的无序。

2.将打散后形成的碎片——新形态作为储备形态,以备重组。

3.有选择性地将这些“碎片”——新形态按照视觉美的法则进行自由的、多样性重组,形成新形态(如图6-9~图6-11)。

img339

图6-6 董庆波作品对毕加索名作《亚威农少女》的规律解构

img340

图6-7 学生作品同样对毕加索《亚威农少女》的规律解构

img341

图6-8 学生作品基于个人照片的有规律解构和无规律解构

img342

图6-9 自由解构作品斋藤诚

img343

图6-10 自由解构学生作品

img344

图6-11 自由解构学生作品

(三)节点解构

任何既定的形态作为一个整体,都有其自身的结构,或者是框架骨骼,这种支撑形态整体的结构则是由错落有致的节点所连接,在这里,节点成为一切形态建立的力点、支撑点、关键点。新形态的建立可以从原始形态那里确定这些关键的节点,通过不同方式的连接关系便可以建构不同风格、局势的骨架,再根据设计意图赋予形式各样的点、线、面、色彩、体块等构成元素,经由整体的把握,便可以创造出变化多端、形式各样,但蕴涵着相似韵律的新形态(如图6-12、图6-13)。(www.daowen.com)

img345

图6-12 学生作品

img346

图6-13 学生作品

img347

图6-14 右图为杜桑作品为经典的《蒙娜丽莎》画上小胡子

img348

img349

图6-15 右图为超现实主义者达利作品.这是其向左图《晚钟》作者米勒的致敬之作,也是一幅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解构之作

img350

图6-16 下图为马格利特作品,这是对上图达维特作品《雷卡米埃夫人》的解构主义之作

img351

图6-17 学生作品基于经典艺术作品的多样化观念解构

img352

图6-18 学生作品基于经典艺术作品的多样化观念解构

img353

图6-19 学生作品基于经典艺术作品的多样化观念解构

(四)观念解构

旧有或者已有的形态在产生时因为时空背景的差异而具有特定的功能、象征和意义,在新的时空环境中,我们可以藉由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手法颠覆形态的原始意义,赋予它新的时空意义和价值。意义解构的对象一定要有一套原始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新的形态一定与原始形态有着内在的关联,比如达达主义者杜桑和超现实主义者达利分别对达·芬奇之《蒙娜丽莎》和古希腊雕塑维纳斯》的解构,在这里,形式手法退居次位,重新建构新的观念和意义是最终目的(如图6-14~图6-20)。

img354

图6-20 学生作品基于经典艺术作品的多样化观念解构

img355

图6-21 Max-o-matic作品多重“真实”的肌理与质感相辉映,融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理念的双重解构手法

img356

图6-22 斋藤诚的服饰品牌海报形象,基于摄影图像的综合解构

img357

图6-23 建筑摄影与文字的融合再构

img358

图6-24 学生作品运用原始照片经由剪贴、绘画等手法的综合构成

(五)综合解构法

所谓综合解构法,是在把握了解构艺术的精神之后,综合地、灵活地根据自身的设计意图结合如上介绍的有规律解构、无规律解构、节点解构法等方法,从而创造出视觉新形态的构成方法(如图6-21~图6-24)。

单元课题训练:

1.选择一幅原始图像(绘画、照片等)以解构的手法进行新形态再造,要求按照无规律解构、有规律解构法或者节点解构法创作两幅构成,画幅20厘米×20厘米。

2.选择一件经典艺术作品,以观念解构法进行新形态再造,创作1个20厘米×20厘米的画幅。

3.课题训练注意:综合把握前五个章节的内容,注意工具与表现手法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