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成设计·平面篇:通感与构成,康定斯基作品视觉构成方式的震动

构成设计·平面篇:通感与构成,康定斯基作品视觉构成方式的震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对世界的感觉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由此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基本的感觉。图4-105康定斯基作品震动不单是音乐之“声响”,我们生活的环境所有的声响都可以视觉构成的方式呈现。

构成设计·平面篇:通感与构成,康定斯基作品视觉构成方式的震动

三、通感与构成

通感原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通过对各种感知体验的互置与融合,达到更完整和生动地描述事物特征的目的。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诠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牢结合在一起。”(《旧文四篇》)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认为,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五种物体感官感觉有着不同的活动和主宰范围,但同时它们之间又会相互影响,根据他的推测,色彩协调与音乐协调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感知体验的心理过程。艺术通感现象的生理机制,是人的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的改道和接道,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这是由于不同感官知觉的“同构”现象,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息息相关,运用通感的原理导引创意,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思维,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创造能够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艺术形态。

人对世界的感觉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由此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基本的感觉。从“通感”的角度讲这五种感觉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经由这“五感”我们知觉到的如疼痛、冰冷、耀眼、嘈杂、麻辣、柔软、清香等是感觉的初级形式,“统觉”会将这些分散的感觉刺激调动到一个整体集合内,各类不同刺激在整体作用下产生了关联,统觉的综合作用是依据关联和联想,由统觉的综合作用而产生集合观念,这种“集合观念”即我们更高级形式的“心理感知”,如激动、兴奋、快乐、孤独、悲伤、平静、满足、厌恶、刺激、浪漫、怀旧、幸福、超脱等等,总之生理的直觉感受与心理感知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后者是对前者的迁移与扩散。因为视觉感知是人类最主要的感觉形式,在我们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中约有83%源于视觉,而视觉艺术或者视觉设计就是要把人们的“生理直觉”和集合后的“心理统觉”以视觉造型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艺术家和设计师扮演着翻译的角色,将人们多样化的感官体验迅速而准确地转译为各种视觉符号,并在由视觉语言引导的通感体验中完成信息的传播(如图4-104)。

img232

图4-104 人的五感相通图示,图片引自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由于图像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单凭视知觉我们无法形成对它们完整的、专业的认识,视知觉必然地结合听觉、触觉、重力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等知觉的联合互动,才会最终形成对各式图像形态客观准确的认知和判断,才会对图像形态所包含的特有的空间感、时间感、运动感、错位感、韵律感、风格性等进行综合的认知。反过来说,艺术形态构成或者设计形态构成,在思维方式上,也不应单纯地重视视觉传达,优异的艺术或设计作品应该带给人们包含视觉愉悦在内的综合的、多层面的、美好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我们应更多地注意、探究训练听觉、触觉、重力觉、平衡觉、嗅觉、味觉等知觉与视觉艺术形态创作的关系。在当下人们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需求的社会背景下,在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新思维的专业背景之下,艺术、设计形态创作只有多方位地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才最终极地符合视觉艺术的根本目的。

通感与构成的训练分几个层面,一是对感官直觉的视觉构成,主要包括视觉与听觉(各种声响、音律的视觉构成,在“构成元素/声音”中对此问题已有所诠释)、触觉(光滑、粗糙、凹凸、湿润等的视觉构成)、味觉(酸、甜、苦、辣、咸等的视觉构成)、嗅觉(香、臭、腥、臊、腐朽、焦等的视觉构成)的通感构成;二是心理情感的视觉构成,诸如人们的兴奋、快乐、孤独、悲伤、平静、满足、厌恶、刺激、浪漫、怀旧、幸福等情感的视觉构成;三是综合通感体验的视觉构成,比如感受一曲完整的音乐,然后进行视觉表现,或者藉由一种经验里完整的体验,比如构成表现“冬天的印象”等等。

(一)感官直觉的视觉构成

1.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构成

很多的音响能够唤起我们对色彩或者图形的丰富联想,我们常常“在音乐中看到画面”或者“在观看中聆听到音乐”,我们继续引用康定斯基的阐述:“……黄色具有‘上升’的能力,它不断地提升高度,直至耳朵或精神无法承受;小号的音调逐渐升高时,耳朵和精神亦会感到强烈的‘刺痛’;相反,在蓝色无限的深沉中,包含着‘下降’式的对照性力度。例如卡笛的声音(淡蓝色)和大提琴的声音(呈‘下降’性的深蓝色),最终则是双音贝司浑厚的低音。而弹奏风琴的低音键时,各位将会看到种种深蓝的变幻。混合的绿色,对应于小提琴柔和的中音部。适当的色彩重合起来时,红色会令人听到大鼓的强烈敲击声……在无意识之中,各位的五官都在接纳着绘画。”再譬如说,在音乐里b小调是黑色的、悲剧性的,c大调是明朗的,俄国作曲家莫索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用音乐的手法再现了一幅幅画作中的精美构思和意境,给人以身临展厅的奇妙感受。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就像罗曼·罗兰说的,是一位“伟大的梦境画家”,他在音乐中表现出的那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气氛让人仿佛像在欣赏一幅幅印象派绘画。假设一个人从未看过印象派的画,那么他对德彪西的音乐,对整个印象派的音乐就很难理解,就不可能把音乐和光、色更好地联系起来综合感应(如图4-105)。

img233

图4-105 康定斯基作品震动

不单是音乐之“声响”,我们生活的环境所有的声响(脚步声、虫鸣声、雷声、喝水声、破碎声、鸣笛声、轰鸣声、叫卖声、吵架声、撞击声、各种刺耳的噪音等等)都可以视觉构成的方式呈现。抽象地来看,世界上不存在“丑”的视觉元素,也不存在“难听”的声音,我们感知到的画面、图形或者声音的“美”、“丑”,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形成的,我们感觉到“美”是因为“构成元素”在当下恰好被合理地安置,我们感觉到“丑”、“难以忍受”,是因为“构成元素”被放置在了不恰当的位置,就像“散发出腐臭味道的鲜艳花朵”。我们可认清一点,无论多么“丑的”视觉元素或者“难听声音”,只要视觉画面“配置”得好,同样可以得到“美的”构成;反之无论多么“美的”视觉元素或“动听的声音”,如果画面“配置”得差,那就只能得到“丑陋”的构成。

一曲完整的音乐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件完整的视觉构成作品,完整的音乐作品一般是由多乐器多种音质混合而成,这相当于视觉画面里点、线、面、色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构成画面布局的疏密、层次的布置、着墨的深浅、色彩的浓淡等搭配的和谐,这与乐曲音调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起伏、休止、换气的处理等等因素所形成的和谐旋律是内在相通的,这两者可以协调共鸣互奏。需要注意的是,平面的构成画面是静止的格调,读者是即时性地观看,而一曲完整音乐具有长时间的延续性,这两者的差异所导致的是画面构成中“时间元素”问题,这是做此一训练时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

单元综合训练:

1.制作五幅小型平面构成,从长笛、钢琴、二胡、贝司、小提琴等乐器中选择五种单一乐音分别进行视觉构成表现。思路:长笛(线型声音,较粗线条,音调舒缓,高低音起伏转接简洁直接)、钢琴(点与面纠合的声音,声音转接节奏性、规律性强,点与面分离性强)、二胡(线型声音,较细线条,丝丝缕缕,起伏转接婉转流畅,色彩淡雅)、贝司(线与面型声音,粗细纠合,色彩性强,自由散漫,有强烈质感,高低起伏转接强烈突然,视觉冲击力强)、小提琴(线型音质,多线条纠合,阴柔婉转,浪漫色彩)(如图4-106、图4-107)。

img234

图4-106:学生作品,声响意象构成。依次为风铃、吉他、喇叭、风琴、铃铛、电吉他、锣、钢琴之声响的视觉表现

img235

图4-107:学生作品

2.制作四幅小型平面构成,表现夜晚虫鸣声、金属撞击声、海涛声、刺耳电锯声的视觉构成特征。思路:夜晚虫鸣声(深沉色调,以点为主进行变化的元素,预留较大“虚”空间,“图形”少而有力,画面含蓄)、金属撞击声(以折线、直线与点元素构成,画面强烈,有视觉冲击张力,明亮色调)、刺耳电锯声(折线及放射线元素构成,夹杂锐角形面,偏角式构图,明暗、色彩对比强烈)。

3.流行音乐、摇滚乐、摇篮曲轻音乐,四个主题各完成一件构成作品。

4.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音乐或者歌曲(风格不限),以此为题创作一件构成作品,配200字创意说明和心得(如图4-108~图4-117)。

img236

图4-108 号学生作品音乐《快乐房子》

img237

图4-109 音乐《丝绸之路

img238

图4-110 音乐《再见理想》

img239

图4-111 音乐《幽灵》

img240

图4-112 音乐《小夜曲》

img241

图4-113 音乐《囚鸟》

img242

图4-114 音乐《花蝶飞》

img243

图4-115 音乐《冰世界》

img244

图4-116 音乐《安静》

img245

图4-117 音乐《虫儿飞飞》

2.视觉与触觉的通感构成(www.daowen.com)

触觉是一种皮肤以及肢体知觉,比如光滑、细腻、粗糙、湿润、干燥、圆润、刚硬、绵软、坚韧、冰冷、温暖等知觉,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比如看到一个画面我们产生“多么冷酷的画面”、“多么绵软的调子与色彩”等等,这都是我们触知觉与视知觉的综合反应。康定斯基说:“很多颜色(如深群青、钴绿、蓝灰)被形容为‘粗糙’的或刺一般的,另外一些则是‘柔和的’和‘天鹅绒般的’,这样人们才想去抚摸它们。甚至连色彩的冷暖的特点也基于这些差别。有些颜色显得柔软(如灰蓝),有些显得坚硬(如钴绿、氧化青绿),因此,刚从管子里挤出来的这些颜色看上去就是‘干燥的’。”

我们可以从诸上触知觉元素任意选取几种进行视觉构成训练。思路:表现湿润(适宜用不规则的点元素或面元素构成,色调淡雅,有微妙的明暗过渡,有透明感,预留足够画面“虚”空间,排斥直线直面)、刚硬(适宜以直线、直面构成,冷色调,中等明度或低明度色调为主,规则构图,画面要有重力,明暗对比强烈)、温暖(适宜曲线或不规则曲面构成,以面为主,暖色调为主,色彩或明暗对比较弱,画面轻松)(如图4-118)。

img246

图4-118 充满金属质感的字体设计

3.视觉与味觉的通感构成

味觉即人们的口舌知觉,包括酸、甜、苦、辣、咸、麻、涩等,我们常听到的“火辣的表演或画面”、“苦闷的构图”、“好一幅甜美的画面”等都是我们视觉与味知觉建立的通感反应,同样地,当我们在品尝到各种食物甚至药物时,我们也会惯性地产生视知觉反应(色彩感、场景感等)。一般而言,深青、深绿色对应酸;不饱和的高明度暖色对应甜;深沉的冷色、深灰直至黑色对应咸;火红色对应辣;暖褐或赭色对应麻;冷褐色、青绿色对应涩。可同样采取单独构图的方法进行各味觉元素的构成训练,思路方法同上(如图4-119、图4-120)。

4.视觉与嗅觉的通感构成

嗅觉即人的鼻知觉,包括香、臭、腥、臊、腐朽、焦等,当然这些嗅知觉元素各自又有多样化的分类,如香味又分不同的花香、肉香、草香、木香等等,这在视觉表现上就又各不相同,我们在欣赏各种构成画面时,经常会产生诸如“如沐春风”、“芬芳的色彩”、“欧洲的风味”、“紫色的熏衣草香”等等。在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嗅觉元素与视觉色彩有着深刻的对应关系:香对应青色,腥对应素白色,臊对应黄色,朽对应黑色,焦对应赤红色,这种对应不单单是视觉和嗅觉之间的对应关系,它有着更为多元化指涉的中国文化内涵(如图4-121)。

img247

图4-119 董庆波作品火辣的画面效应

img248

图4-120 学生作品关于味觉意象的视觉训练

img249

图4-121 学生作品“紫荆花香”意象构成

(二)心理情感的视觉构成

如上所论,“心理情感”即延续感官直觉后的心理上产生的情感反应,无论视、听、触、味、嗅觉还是其他一些对外界的知觉,到最终的结果都会产生相一致的情感反应,诸如兴奋、快乐、孤独、悲伤、平静、满足、厌恶、刺激、浪漫、怀旧、幸福、愤怒等心理情感,而这也正是可以进行视觉表现的“通感”契合点(如图4-122、图4-123)。

综合训练:

以“幸福”为题进行构成表现,可突破平面构成的传统表现形式,尽可能深入地发掘蕴藏在空间、材料、色彩、形状、肌理等视觉元素中的语义特征,并思考其与人们感觉和精神的关系,同时运用多样化的表现风格和技术手段创作作品。我们一般可采取几个训练步骤进行实施:

img250

图4-122 左图为康定斯基作品《快乐的结构》,右图为克利作品《恶作剧》

img251

图4-123 学生作品表现浪漫与恐怖两个主题

1.分析主题。何为“幸福”(生理或心理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心理和谐反应)?幸福的感觉是什么(爱或者被爱?看到美好的景物、杰作、结局?灵感产生的瞬间?吃到美味的食物?穿着漂亮的衣服?温暖和谐的家庭港湾?事业的成就?还是以上的综合?等等)?

2.归纳、确定“幸福”视觉表现的“关键主题”。比如确定以“温暖和谐的家庭港湾”式的“幸福”为最终表现主题。

3.在“关键主题”确定基础上发展、分析视觉表现特征(饱满宁静的视觉画面气质;点线面构成元素可交替出现,以面元素为主,适宜应用圆形元素,体现“包容性”;空间画面为温暖的感性特质,适宜采用平缓浪漫的曲线,尽量减少直线;暖色调为主,明亮的灰度色彩为主,间杂零星冷色;朴实自然的肌理与质感;诸元素对比不可太强烈,维持弱对比;若为立体构成,考虑和缓的律动设计与声音设计,可配合恰到好处的味觉设计,加深观者体验,整体结构不可太多转折、镂空,不能太开敞,保持作品“包融围合”的整体风格;适宜以重点设计的“点”元素强调“处于温暖和谐的家庭港湾”中享受“幸福”的人)。

4.确定以平面或是立体的结构空间表现主题,最终以书面方案确定构成的形式风格与细节。

5.确定完成作品的材料、工具、技法,完成最终构成作品(如图4-124)。

img252

图4-124 学生作品关于幸福

(三)综合通感体验的视觉构成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很多对象并非是简单地通过视、听、味、触等知觉进而引发相应的心理情感反应,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需要“感觉经验的积淀”,需要“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与了解”,总之是需要一种更综合更复杂的知觉机制才能得到的通感体验。比如对“冬季”的知觉与表现,虽然是简单的两个字,但其引发的知觉机制却是复杂的,这个主题除了可以引发我们产生复杂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直觉的心理联想(视觉里的“冬季”是雪后白色,无雪的土黄与灰色,光秃的山头与枝桠,灰黑色树干,结冰的河床,飘扬的雪花,厚密的冬装等等;触觉的冰冷刺骨,冰的硬滑,雪的松软,炉火的温暖;听觉里寂静的山野,雪地踏步的咯吱声,寒风呼啸而过以及枝桠的萧索声等等),我们还会基于综合的知觉经验和知识经验产生更复杂的心理联想和想象:寂寞的季节,沉寂悲凉的音乐,冬眠的动物,冰冷的心,冷漠的关系,新年的对联和鞭炮,雪地里的喧闹,《大约在冬季》,雪橇,冰雕,北极,冰山、俄罗斯等等,如果我们要以“冬季”为题进行视觉构成表现,就需要综合分析、选取、确定诸上知觉元素作为创作基调,最后再作综合表现(如图4-125、图4-126)。

img253

图4-125 学生作品春季到了

img254

图4-126 学生作品午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