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知今”,是说参照书法史过去的发展状况,就可以知道今天的书法艺术会怎样发展,或应该怎样发展。因而这是人们在思考与探索“当代”书法的建构和发展时,经常遵循的最基本的理论依据与思维框架之一。既然是要经常遵循的而且又是最基本的,这本身就已经是对其真理性与必然性的一种确证。此其“得”。当然,对它提出商榷与探讨的也时有其人,在当代书坛就更是大有人在。这同样确证着其美中不足。此其“失”。那么,这“得”与“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又应该对此如何认识呢?
在我们看来,这“得”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书法艺术的本体性质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具有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不可混淆、不可替代的本体性质,这乃是它得以安身立命、生息繁衍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种本体性质不仅具有自己的合理性(它因此而必然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具有自己的稳定性(它因此而确保自己的个性特征)。惟其如此,所以任何一种艺术类型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相当漫长而稳定的历史过程,而绝不可能是日新月异的。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我们知道,书法艺术的本体性质在于通过文字书写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所谓“书为心画”)。这永远都是书法艺术的命根子,书法艺术不管怎样发展,也是绝对不能背弃这一命根子的(否则它就不是书法艺术了)。正因为这样,所以不管“今天”的书法艺术将如何发展变化,它也会同“古代”的书法艺术有着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共同之处。因而,只要“鉴古”,便可以“知今”。
第二,它是书法艺术的具体发展过程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的具体表现。这也是一种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由连贯性决定着的,是因为要连贯而只能稳定。而连贯性则表现在,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首尾一贯、前后衔接、不可分裂、不能割断的完整过程。因此,从很大的程度上讲,今天只能是昨天的一种发展和延续;今天的机体如何,实际上已经是由昨天的基因决定着的。所以,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完全割断今天与昨天的联系;或者说,永远也不可能在不受昨天的任何影响的前提下来发展或创造今天。既然如此,那么看一看古代的情况,便可以知道今天的情况,这个总体的思维框架的大方向也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三,它是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的不变性与稳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这里的稳定性是由不变性决定着的。在书法艺术中,许多基本规律都具有这种不变性。这种不变性,是说这些基本规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基本上都是一个样的,并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譬如用笔的基本方法与技巧问题,用赵孟頫的话说叫作“千古不易”,这是千真万确的(许多人批评此说,不是“外行话”,便是“误解语”)。既然“千古不易”,那当然可以参照古人的方法行事了。又譬如,学习书法只能从临帖起步,这乃是一条别无选择的正确道路。想当年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是如此,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未来书家们仍旧会是如此。既然这样,那“鉴古”当然就可以“知今”了。
而其“失”则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www.daowen.com)
第一,因为它是参照“过去”的情况来寻找“今天”的出路,所以从思维取向和观念意识上,这是后顾性质的,而不是前瞻性质的。众所周知,要解决今天的问题,既需要后顾也需要前瞻,这两个方面属同等重要、不可或缺。但“鉴古知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说“今”是由“古”决定着的,因而这很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厚古薄今、是古非今,甚至干脆以古为今亦即将过去的东西,生搬硬套地拿来作为今天的东西的思想倾向。所以这很容易使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当代意识受到削弱,甚至倾向于保守落后。从历史的情况看,那些力主“鉴古知今”的人,最终倾向于保守、落后的,似乎是多数。这无疑是这一观点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
第二,思维取向与观念意识方面如果出了问题,那艺术实践方面的问题必将接踵而至。因而“鉴古知今”的思想在艺术实践方面,也很容易使人们过多地钟情于对“古”的效法,而忽视了对“今”的探求。弄不好,就是在今天而仍走过去的老路,甚至落入古人的窠臼而无力自拔。这也是“鉴古知今”这一主张的一种潜在危险。因此它对于艺术实践的束缚与消极作用,也不可否认。惟其如此,所以自古以来那些力主艺术创新的人,差不多都要不同程度地对它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第三,“鉴古知今”的核心与目的,还是要解决“今”的问题,亦即解决今天的艺术创新问题。因此,将解决今天的艺术创新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仅仅定位于“鉴古”上,这无疑是把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如上所述,要解决今天的艺术创新问题,仅仅“鉴古”是绝对不够的,因而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今天”的时代需求来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的问题。所以若仅仅强调“鉴古”也容易导致以古为今的复古倒退倾向,不利于艺术创新问题的真正解决。
另外,我们觉得,“鉴古知今”的理论主张,内容本相当丰富与宽泛,我们应对它有个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譬如,这“古”中,自然也是包括前人的艺术创新之术的,所以“鉴古”并不一定就和艺术创新格格不入。上述所“失”的几个方面,大概也和对它的理解不够正确与全面有一定关系。总之,这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里所谈,仍是些颇为粗浅的初步想法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