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本来只应该是对书法作品本身的欣赏。因而通过欣赏人们对相应作品的风格特色、水平高低作出什么样的评价,以及人们从这种欣赏活动中获得什么样的审美感受与愉悦,这些都应该是由作品本身的风格特色、水平高低等客观情况决定着的。然而,现实存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这样简单。这就是: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那决定着最终的评价结果和审美效应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色与水平高低,而且还包括着在这些因素之外的一些非艺术性的因素。当然,在这里,作品本身的方面是主要的,非艺术性的方面是次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要的方面也同样决定着欣赏活动的最终结果,因而是完全不能忽视的。时至今日,人们在谈论书法欣赏时,似乎并未关注到这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此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在我们看来,书法欣赏中的这种非艺术因素,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一种“名家效应”。名家才能出名作,能出名作才是名家。因而一般而论名家的作品水平肯定会高,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尽管如此,名家这一因素却也并不是作品本身的一种艺术素质,而仅仅是与作品相关的一种非艺术因素。但就是这一非艺术因素,却会对相应的欣赏结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相应作品的欣赏评价的趋于偏高,亦即超出作品本身的实际水平。因为,只要一见是名家之作,人们从审美心态上立刻就会刮目相看起来。接下来便是诚惶诚恐、心醉神迷,待之唯恐不敬、视之唯恐不深、赞之唯恐不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将作品分析研究得面面俱到、十分透彻是肯定无疑的,但同样也肯定无疑的,往往也会因为是名家之作而将其中的某些缺憾与不足当作优点来对待。譬如明明是“出轨逾矩”,反而被溢美为“无法之法”之类。而这方面的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便是将名家的某些早年之作、平庸之作,都一律作为代表之作而“奉若神明”。(www.daowen.com)
其次,是一种“名人效应”。这类人物的书法水平未必很高,但在其他历史、文化领域则属叱咤风云、举足轻重。因而人们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同样是会刮目相看的,而最终的欣赏结果也肯定是偏高。这其间的原委与机理,和人们欣赏名家之作时的情况差不多。而在这里尤其耐人玩味的,则是那些“有争议”的人物的遭遇。因为人物有“争议”,所以对其书的欣赏与评价程度也便高低不同、变化悬殊。在这里,存在着这样两种相当典型的情况。第一,是“书价”跟着“人价”走,“书价”与“人价”共浮沉。亦即当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高时,对这些人物的书法艺术的评价也同时趋高;当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低时,对这些人物的书法艺术的评价也同时趋低。第二,是“人价”跌时“书价”涨,“书价”和“人价”背道而驰。亦即这样的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越低,他们的书法作品则身价越高。譬如,像王铎、张瑞图这样的人,在人格、气节方面有些硬伤,因此他们在以往的书法史上,是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贬抑的。现在人们已经不大看重这样的人格、气节问题了(认为其中有一定的封建色彩),所以他们(王铎、张瑞图)在书坛上也就“大红大紫”起来了。书法史上的此类书家,并非个别现象。
再次,是一种“古代效应”。这表现在:只要是古代的书迹,就肯定会被人们另眼看待,而且,这被另眼看待的程度,是与其古的程度成正比的。因而,越古的东西被人们评价得越高,甚至可以“高”到荒诞不经的程度。在对古代书家与书作的欣赏和评价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的最为突出而典型的表现,则出现在对那种“民间书迹”的欣赏与评价之中。众所周知,这样的“民间书迹”,在今天也是随处可见的。但绝没有人会拿它们当回事,就更不可想象会有人将它们作为书法艺术来对待了。然而,倘若某一“民间书迹”是在古墓葬、古遗址中被发现的,那它一下子就会产生出一种轰动效应来。在这种轰动效应的震慑之下,人们的极端重视已经不止是将这种“民间书迹”作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字书写来对待了,而更是干脆就将其作为一种不同凡响的书法艺术来对待了。那些被考古发现的古代简牍、墓志文字等等之中,大多是这类东西。在这里,决定着书法作品的身价地位的,已经几乎完全不是作品本身的实际情况,而仅仅是那个“古”了。
最后,是一种“舆论效应”。这种“舆论效应”,指他人(既包括古人也包括今人)对某一书法作品的认识、评价,直至那种具有广告性质的宣传与吹捧等。既然可以称为“舆论”,则这类观点和认识那往往就是相当部分人的共识了(当然也不绝对排除个别人的意见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着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的。应该说,欣赏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很难完全彻底地置身于这种“舆论效应”之外的;甚至可以说也是不应该完全彻底地置身于这种“舆论效应”之外的。譬如说,要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这件作品,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背景资料。这背景资料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他人对这件作品的认识与评介。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这“舆论效应”实乃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舆论效应”的牵制与影响,从而使他们对于书法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对这种“舆论效应”的认识和评价;亦即变成被这种“舆论效应”所诱导与同化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这种“舆论效应”,也同样是一个影响并制约着书法欣赏的水平与质量,却又并不构成为作品本身的外在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