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从物质性的到精神性的),都是这样一种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性质的: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活动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种活动改造了主观世界。这一普遍规律具体地体现在书法欣赏这一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人们通过这种欣赏活动了解并认识了作为审美对象的那些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与魅力,并从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与满足;另一方面,人们也通过这种欣赏活动锻炼、培养并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就直接而现实地表现为人们审视并观照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有的审美眼光。而伴随着人们的欣赏活动的不断变化和重复,这种审美眼光也就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强化。而当这种审美眼光发展与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出明显的书法艺术化倾向,从而将一切文字书写都当作书法艺术来看待。
审美眼光的书法艺术化的过程,是它在反复进行的书法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与书法作品的各种审美属性的不断适应、协调和碰撞、磨合,而使自己不断得以适应、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亦即使自己的书法欣赏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这审美眼光的书法艺术化,实际上就标志着人们的书法欣赏水平和能力的成熟与提高。那些欣赏水平高、审美能力强的人,就是他们的审美眼光在更深、更广的美学层面上被书法艺术化了的人。所以他们的书法欣赏活动,才能把相应对象的优劣和得失看得清清楚楚,把相应对象的内涵与底蕴说得明明白白。马克思说得好,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而对于书法艺术欣赏也完全可以说,书法艺术对于有书法感的眼睛才有意义;对于没有书法感的眼睛,它毫无意义,也不是可以欣赏的对象。而“有书法感”的眼睛,也就是被书法艺术化了的眼睛。由此足以看出审美眼光的书法艺术化,对于书法艺术欣赏的生命攸关意义。
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不应忽视的方面,就是这种被书法艺术化了的审美眼光,带有极其强烈的、几乎无法避免的将书法艺术泛化的倾向,亦即一种无限扩大书法艺术的外延与内涵,从而将大量的普通文字书写乃至水平低劣的文字书写,都作为书法艺术来看待的倾向。当今人们普遍将甲骨文字、金石文字、简牍文字、写经文字、志铭文字等大量的古代民间书迹统统作为书法艺术来对待,就是这种倾向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对此应该作何评价呢?在我们看来,将文字书写看作书法艺术,这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疆域的一种“开拓”。这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对象,而且也必将有益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对此,当然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书法艺术和文字书写到底不是一回事,如果将它们混为一谈、一视同仁,那带来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这不只会造成艺术实践的混乱与理论研究的混乱,而且直接威胁着书法艺术本身的生死存亡。在我们看来,我们当今的书坛,就正处于这样的一种堪称史无前例的混乱之中。(www.daowen.com)
我们这样说,并非小题大做,故为耸人听闻之举,而仅仅是要指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罢了。譬如说,如果普通的文字书写也成了书法艺术,那书法艺术又如何能作为一个不同于普通的文字书写的艺术类型而存在呢?很显然,只要将文字书写等同于书法艺术,那最终被消灭的不是文字书写,而是书法艺术。与此同理,当人们把古代的那些“石工”、“匠人”、“书吏”、“刻工”、“经生”之类都当作书法艺术家来对待的时候,那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等也就失去了他们的历史光辉了。又譬如说,如果将文字书写和书法艺术等同起来,那当我们来思考并研究书法艺术的美学性质与规律的时候,这“性质与规律”到底是指书法艺术的性质与规律呢,还是指文字书写的性质与规律呢?逻辑的必然只能是将书法艺术的性质与规律和文字书写的性质与规律等同起来并混为一谈。而由此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这书法艺术的性质与规律的问题,将永远也无法说得清楚了。
当然,审美眼光的书法艺术化,只是这种审美眼光在书法欣赏领域的一种具体特征。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审美眼光所普遍存在的那种艺术化倾向的一种具体反映形式而已。与此相同,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它是要被文学艺术化的;在绘画欣赏的过程中,它是要被绘画艺术化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它是要被音乐艺术化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各式各样的艺术化之中所存在的那种将某一艺术形式泛化的倾向,却没有一种是可以和书法艺术相比的。审美眼光的书法艺术化,可以让人们将普通的文字书写看作书法艺术。然而,审美眼光的文学艺术化,却永远都不会让人们将普通的文字内容看作文学艺术。惟其如此,所以当书法家们面对那些“石工”、“匠人”的手笔而大谈其艺术之美与风格之高的时候,文学家们对相应的文字内容是从来都不屑一顾的。这其间,难道就没有一点可以发人深省的东西吗?实际上,这类“手笔”的书艺水平和文学水平,原本就是血肉一体、不相上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