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书学新论:揭示百读不厌的美学机理

书学新论:揭示百读不厌的美学机理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一个真正的“死而后已”的所在。这两个方面都是使书法艺术可以“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但在这两个原因之中,更为关键性与主体性的则是第二个。因而这里再重点谈一谈这“第二个”。因此可见,尽管是对同一件作品的“百读不厌”,这前后所读出来的具体内容则是并不完全一样的。这便是所谓“百读不厌”的美学机理之所在。

书学新论:揭示百读不厌的美学机理

7.“百读不厌”略说

众所周知,“百读不厌”是书法欣赏中的一条普遍规律。这是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在它的欣赏者的眼里,甚至可以被几年、几十年地看。因而,那些饮誉千载的书法名迹,都是可以相当普遍地让人们“伴以终生”的。这是为什么?不就是文字书写吗,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真称得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容量?这其中的美学奥妙到底在哪里呢?这些问题,至今仍是耐人寻味、值得探索的。

在我们看来,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书法艺术之美主要是一种十分概括而典型的类型美(即一件作品的艺术风格代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美的类型),因而可以让人们几年乃至几十年地反复欣赏。比如,颜真卿的艺术风格所表现的主要是一种以端庄凝重、气势恢弘为形态特色的阳刚之美;可以拟雄伟磅礴之物,也可以况刚方正直之人。所以,只要人们的审美意识中具有这种阳刚之美的方面,不管它是关乎那雄伟磅礴之物的还是关乎那刚方正直之人的,他们都会几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与欣赏这种美。而这种阳刚之美的方面,乃是人的审美意识的基本构成框架之一。

二是书法欣赏的内容是次次更新、不断变化的。就是说,在一件书法作品的欣赏中,你每一次所看到的东西绝不是并无二致的,而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因而这个欣赏过程不管是几次、几天还是几年、几十年,都肯定是永远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更新与变化之中的。可以说,不管对谁而言,他也不会真正具有两次完全重复、毫无二致的书法欣赏过程。惟其如此,所以一个人才可以将他所喜爱的一件作品一直看上几年乃至几十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死而后已”的所在。应该说,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艺术门类中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在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中。但我们还是觉得,它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要更为鲜明而突出一些。

这两个方面都是使书法艺术可以“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但在这两个原因之中,更为关键性与主体性的则是第二个。因而这里再重点谈一谈这“第二个”。这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书法欣赏内容的这种更新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www.daowen.com)

第一,是某些审美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对于一位书法欣赏者而言,他的整个书法欣赏历程不管是长还是短,总是个使某些审美内容不断丰富与深化的过程。这个不断丰富与深化的过程,既和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入与拓展有关,也和人们主观世界的不断建构与积淀有关。比如,颜真卿的书法中表现着浓郁的“忠臣意识”,这实际上是颜真卿作为一个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忠臣义士的胸襟怀抱的一种艺术显现。如果你起初并不了解这一点,那你就不会从中发现这一点;如果你后来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一定会从中发现这一点。

第二,是某些审美内容的不断变化与更新。这是说,某些审美内容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时常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状态。比如说,有些你原来觉得很美的东西,后来会变得一般化,甚至会变成某种丑;原来你以为一般化甚至丑的东西,后来也完全可能变得很美。这可以说是书法欣赏中的一条普遍规律。所以说,一个人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欣赏一部书帖,其欣赏的程度也可以都是如痴如醉的,但他所欣赏的内容肯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往往是前后对比相差甚巨的。比如对《兰亭序》,人们早年所钟情的往往是它轻歌曼舞、妩媚动人的那些方面,而晚年所倾心的则往往是它平淡天真、自然无为的那些方面。

那么,造成书法欣赏的这种特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这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从客观的方面来看,书法欣赏的内容之所以会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原因在于书法形象的宽泛性、模糊性与多义性。这是一种从某一书法形象中可以阐述出多种观念内涵的特征。以点画、结体为主要外在形态的书法形象极其概括而抽象,遂使这种宽泛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具有广阔无垠的用武之地。比如从一种刚劲的点画中,你可以看出属于“正面的”诸如刚劲、劲挺、挺拔、有力、强硬、坚强以至忠直、刚正、坚韧之类的意味来,也可以看出属于“反面的”,诸如僵直、死硬、生硬甚至顽固、冷漠之类的意味来。惟其如此,所以当你面对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你只能根据当时的“此情此景”(包括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思想、情绪等主观因素)而对它作出一种具体阐释,亦即从中看出某种具体意味来。而每一次欣赏时的“此情此景”绝不可能毫无二致,所以你从中所体验出的意味,也就肯定各不相同了。

从主观方面来看,书法欣赏的内容之所以会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归根结底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诸多构成因素的不断更新与变化。比如,人的品德修养、思想修养、艺术修养等,总是在不断进步和提高的,数年乃至数月之内的更新与变化就可能让人刮目相看;人的心理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至于情感与情绪的方面,就更是瞬息万变了。我们知道,审美实际上是通过审美对象来观照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主观世界变了,审美内容便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满足这已经变化了的主观世界的新的需要。书法形象的宽泛性、模糊性与多义性,就正好可以游刃有余地满足处于不断更新与变化中的审美主体的这种客观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艺术和美学奇观:不管审美主体的主观世界已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哪怕是在几年乃至几十年之间),他仍然能从同一件书法作品中审美观照出同样令他叹为观止的审美内容来。

因此可见,尽管是对同一件作品的“百读不厌”,这前后所读出来的具体内容则是并不完全一样的。在这一具体内容中,不仅所包含的书法形象方面的内容不一样,而且由这些书法形象所物化出的那属于欣赏者的主观世界方面的内容也不一样。在这里,虽说是书法形象物化着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却也决定着书法形象。这便是所谓“百读不厌”的美学机理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