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善书与善鉴:心理与生理条件的关系及相互促进

善书与善鉴:心理与生理条件的关系及相互促进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及,善书与善鉴均以相应的心理与生理条件为物质基础。无论善书还是善鉴,先天素质还只是为其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在这三种类型之中,善书与善鉴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具体关系,也是并不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善书与善鉴之间应有的相互辅助与促进作用,也是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有些低水平的书法家或鉴赏家在善书与善鉴方面不能相得益彰、平衡发展,原因即在这里。

善书与善鉴:心理与生理条件的关系及相互促进

15.善书与善鉴

自从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出“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这一颇令人怀疑(既令人怀疑这是否真的出自卫夫人的手笔,也令人怀疑这样的提法其所指到底是什么)的观点之后,善书与善鉴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水平和理论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和思考。迄今为止,尽管人们就此已经发表了不少的意见,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未能达成什么共识。但在笔者看来,这倒并不是一个本身复杂得让人难以说清的问题,人们对此所产生的一些歧见与纷争,往往是由于各自立论的层面不同所致。倘人们在讨论问题之前能够首先协调并统一一下各自的立论层面的话,这样的歧见与纷争,也许就会不存在了。所以这里即从这一问题所拥有的一些不同层面着眼,简要地谈一下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纯粹理论的层面来看,善书与善鉴之间的关系,至少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对这些方面是应该清醒认识、区别对待的,若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只能越弄越糊涂。

第一,二者体现的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创造能力,它们之间并不能直接地互相转化。善书是一种艺术创造能力,带有明显非理性主义色彩的艺术直觉特征,往往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所谓“轮扁斫轮,言说不及”。与此大相径庭,善鉴虽也离不开一定的艺术感觉能力,但到底以知识积累、理性思维、认识水平等方面为基础,总是要说得清、道得明的。说得简单明了一点,前者主要是个艺术思维能力问题,后者主要是个理论思维能力问题。两种不同的思维能力,实际对应并体现着两种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基础。所以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向对方直接转化。

第二,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善鉴是善于鉴别并区分艺术作品的美丑好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与水平,自己的艺术创作才会尽量地追求美、好而避免丑、坏,创作能力才会沿着美、好的方向不断提高与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说,善鉴的水平制约着善书的水平;善鉴的水平“指到哪里”,善书的水平才可能“打到哪里”。这就是善鉴对于善书的辅助、促进作用。而善书是对包括美丑标准、法度技巧等方面在内的艺术创作规律的一种高水平的把握和运用。显然,这样的水平越高,则对这种艺术规律的了解与认识便越全面而深透。而且,对这种艺术规律的有些内容,如果没有相应创作水平之上的实际运用与切身体验,也是未必能够真正地了解并认识得完全而透彻的。而这种完全而透彻,无疑就是构成善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善书对于善鉴的一种辅助促进作用。

第三,二者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先天素质条件,千差万别、言人人殊。如上所及,善书与善鉴均以相应的心理与生理条件为物质基础。这种心理与生理条件,主要是个源自遗传基因的先天素质问题;后天的实际境遇可以为它们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定条件,而从根本上使它们发生性质变异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因此完全可以说,有的人生来就是有可能善书的,有的人生来就是有可能善鉴的。于是,前者经过努力便成为书法家,后者经过努力便成为鉴赏家或曰评论家亦即理论家。当然,“有可能善书者”与“有可能善鉴者”,只是说他们各自以善书与善鉴的素质为主,而绝非可以完全不具备善鉴与善书方面一定素质。这也是不可简单化、绝对化的。

第四,二者均须以最大的努力来发展、完善自己。无论善书还是善鉴,先天素质还只是为其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若想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主体自身的不懈追求与努力。这是使具有书家素质的人成为书家、使具有鉴赏家素质的人成为鉴赏家的一条唯一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书”与“鉴”的质量和水平,是由这追求与努力程度决定着的。所以,无论先天的素质多么好,倘主体自身并不是不懈地追求与努力,则是既不会有善书也不会有善鉴的。(www.daowen.com)

然而,人们之思考和谈论善书与善鉴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不是从这种纯粹理论的层面来看问题的,而是从这种关系在具体的书法家或鉴赏家身上的现实存在状况的层面来看问题的。而这种现实存在状况真可谓因人不同、如面各异,就要错综复杂得多了。这里需要清楚的,主要是下述一些方面。

首先,从先天素质的层面,可以将人们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并从而产生出相应的书法家或鉴赏家。第一种,是那些善书方面的素质高而善鉴方面的素质低的人。这样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只能成为书法家而不会成为鉴赏家。因而在这样的书法家身上,善书与善鉴两方面就不是一种平衡发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辅助、促进作用,也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了。这往往就是有些书法家艺术水平很高,但却不能同时成为有成就的鉴赏家或理论家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人们经常所感慨的,“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之”。第二种,是那些善鉴方面的素质高而善书方面的素质低的人。这样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只能成为鉴赏家而不是书法家。因而在这样的鉴赏家身上,善鉴与善书两方面也不是一种平衡发展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辅助、促进作用,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往往就是有些有成就的鉴赏家或理论家,在艺术创作方面则显得成就平平甚至低劣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人们经常所感慨的,“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之”。第三种,是那些善书与善鉴方面均具有相当高的素质的人。这样的人经过必要的努力,既可以成为成就卓著的书法家,也可以成为成就卓著的鉴赏家亦即理论家。因而在他们身上,善书与善鉴二者之间在理论上所存在的那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才可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体现。自古以来那些在艺术创作与理论建树方面均属成就辉煌、硕果累累的,就是些这样的人。当然,从总体上看,这种理想型、完美型的人,尚属凤毛麟角。

其次,从书法家或鉴赏家的实际水平的层面,也可以将他们区分为由低到高的三种类型。在这三种类型之中,善书与善鉴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具体关系,也是并不一样的。第一种,是那些处于较低水平层次的。这样的书法家或鉴赏家在艺术创作及鉴赏理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他们或者尚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鉴赏理论,或者尚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鉴赏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善书与善鉴之间应有的相互辅助与促进作用,也是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有些低水平的书法家或鉴赏家在善书与善鉴方面不能相得益彰、平衡发展,原因即在这里。第二种,是那些处于较高水平层次的。这样的人既能用自己的理论来正确地、充分地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也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正确地、充分地总结为艺术理论。因而在他们身上,善书与善鉴之间的应有辅助、促进作用,才会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这就是那些水平较高的书法家或鉴赏家,在善书与善鉴方面才会水平相当的原因所在。第三种,是那些处于极高水平层次的。那些杰出的、非凡的、天才的书法家或理论家,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他们的非凡与杰出,就表现在其艺术天才或理论天才的不同寻常。而天才,绝非后天的一定努力就可获取的。惟其如此,所以天才的书法家也无法将其理论水平提升到同样的天才高度,天才的理论家也无法将其艺术水平提升到同样的天才高度,除非他们在这两个方面原本就是具有同样高的天才水准的。

因此在这个层次中,善书与善鉴两个方面也往往并不是平衡发展的。这就是那些艺术大师们其理论水平也许平平常常,或者那些理论大师们其艺术水平也许平平常常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