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书家浅说
近些年来,经常有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书法爱好者,在交谈中或在来函中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书家?面对当今现实中那“满天飞”的书家,如何才能识别他们的真假?区分书家,有没有较为具体的、易于把握的标准或曰尺度?等等。提出这些问题的同志,并不是要在深层次上思考并把握书法艺术家的美学特征问题,而仅仅是在浅层次上试图找到可以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分清,哪些人是书家、哪些人不是书家的某种具体方法或标准。他们是深感于当今书家的太多、太滥,让人们真假难分、无所适从,而产生出上述种种疑问与希求的。所以,我们在此便针对这些同志的疑问与希求,谈一谈区分真假书家的一些具体标准问题。但愿我们的意见,能对他们各自问题的解决,多少有一点启发、促进作用。
书家是用毛笔进行创作的。因而可以说,书家的第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就是会使用毛笔。所以,当书家们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只要看一看他们是否会使用毛笔,就足以判定这书家的真假了。所谓“会使用毛笔”,是指能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相反,若不能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甚至完全破坏了毛笔的性能,那就是“不会使用毛笔”了。我们知道,毛笔的性能主要是柔软而有弹性。因此要将这柔软而有弹性的性能掌握并运用得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就非得有精深的功力与娴熟的技巧不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书家的功力和技巧水平,就是使笔性得以发挥的水平,也就是使用毛笔的水平。所以在我们看来,当书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那些能将一枝毛笔运用得出神入化,从而使其笔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书家是真书家;而那些连毛笔的性能都不能掌握,譬如一下笔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笔头全部按散、按倒的书家,则是假书家无疑了。很显然,一枝笔头被按散、按倒的毛笔,其笔性早已被破坏得踪影皆无了。这类假书家,在时下风行的各种“书法表演”活动中,真可谓司空见惯。笔者仅从电视节目中领略这类“著名书家”的风采,也已经有好多次了。其他各种“不会使用毛笔”的假书家,数量也不少,这是明眼人即目可辨的。
书家的第二个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在法度规矩的运用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我们知道,书法艺术在用笔、结体、章法诸方面,均形成了一些相当严格的法度规矩。书家只有遵照这样的法度规矩进行创作,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书法艺术作品来。倘连这样的法度规矩也不能熟练地掌握与运用,或者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那这样的书家便是假的无疑了。譬如说,逆入平出是用笔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有的书家在“龙飞凤舞”时,连这一基本原则都不能运用或运用不好,那这位书家肯定是假的。再譬如说,结字的平衡对称也是书法艺术的一条基本原则。真正的书家笔下的字尽管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不会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而那些假书家则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把握不住平衡对称的基本规律,所以写出的字不是东倒西歪,便是左右失衡。又譬如说,真书家笔下的点画都是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假书家笔下的点画则全部或大多都是死气沉沉、无什么活力之可言的。因而从点画的死活方面来判断,谁写出的字是活的,则是真书家;谁写出的字是死的,则是假书家。还譬如说,真书家笔下的字总是各具意态的,假书家则往往尚不知意态为何物。
书家的第三个最起码的条件,是他将任何一定的书写内容,都能创造成一件形式完美的书法作品。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样的纸幅形式书写什么样的文字内容,书家都能用这些现成的材料,创作出一件形式完美的书法作品来。这形式完美主要意味着:第一,这一作品是风格化的,必须相当出色地统一于属于书家自我的某一风格特色之中;第二,这一作品是整体性的,从开头到结尾必须上下呼应、左右顾盼,血脉贯注、气息流通,从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应该指出的是,作品最后的落款与盖印,在这一形式完美中占据着相当特殊的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单从这落款与盖印的是否恰到好处,即可以看出书家艺术水平的高低。那些艺术成熟的真书家,总是能给自己最后的落款与盖印找到一个最好的形式。与此相反,那些假书家则是无论书写什么内容的书法作品,也不可能创造出一件书法作品所不可或缺的完美形式。他们的作品,无论在风格化还是在整体性方面,不可能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即便是最后的落款与盖印这个小小的局部,也完全可能漏洞百出,这在楹联这种书作形式中表现尤为突出。(www.daowen.com)
在今天,讨论书家的真假问题,是不能不谈一谈诸如书家的个人作品展、个人作品集,以及五花八门的书法家辞典、书画家辞典之类的书法现象的。本来,“办展”、“出集”、“入典”,是对书家的一种相当郑重的社会肯定方式。对于一位书家来讲,能够“办展”、“出集”、“入典”,往往是他几十年乃至毕生的不懈努力、苦心求索的结晶。但时下的情况,则几乎完全不是这样了。在今天,无论是“办展”、“出集”还是“入典”,首先是个钱的问题。所以结果就是,谁有钱谁“出”,谁有钱谁“办”,谁有钱谁“入”;“出”了的,“办”了的,“入”了的,往往是那些自己有钱或能拉上别人的赞助的人。所以这样一些书法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书家的水平与地位的一种社会肯定方式,而仅仅是对书家的金钱状况的一种社会肯定方式了。我们这样说,绝不是说所有办了展的、出了集的、入了典的书家都是靠金钱而不是靠水平的,而是说其中的相当部分人都是靠金钱而不是靠水平的。就笔者近些年来所见到的一些“个人展”、“个人集”及“辞典”的情况看,真正有相当水平的为数不多,大多数都是水平低劣甚至十分低劣的。尤其是许多“辞典”的状况,真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因为它们的取舍标准是能否交纳入典费或能否包销,而真有水平的书家又对此不屑一顾,所以最终入了典的往往就不是什么书法家了。因而在我们看来,要说这样的“书法家辞典”成了地地道道的“假书法家辞典”,恐怕也不为过。正是鉴于这种状况,所以,我们认为,绝不能将“办展”、“出集”、“入典”之类简单化地作为判定书家的标准,而是要认真研究所谓“书家”的实际水平。
此外,还不得不谈一谈的另一类书法现象,就是真可谓五花八门的“特技书家”(没有相应的称谓,姑且如此称之)的问题。所谓“特技”,是说这类“书家”几乎完全不按照传统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书法创作,而将书法艺术变成了一种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技能手段。诸如用口写的、用脚写的,用双手同时写的、用双脚同时写的、用双手双脚同时写的,用手掌、手臂、头和脸写的,以及反着写的(写反字)、倒着写的(从一幅作品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开始)等等,均属此类。这类“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由一些于书道狗屁不通却以猎奇为能事的新闻媒体,张扬并吹捧起来的。尽管他们往往被戴上“书法奇才”、“书坛怪才”之类的桂冠,但却实实在在是远离书法与书坛不啻十万八千里了。因此,大凡多少对书法艺术有些真切了解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将这样的“书家”看作真书家的。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书家”同样作为人的能力的一种展示也许不能说完全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但却无论如何也不应将这种文化意义等同于书法意义,并简单化地将他们称为书法家。
本文所谈论的书家标准,是针对当今书坛上数量可观的相当部分人其实连最起码的书法水平都不具备,却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书家自居这一现实状况而言的。因此严格地讲,这也许尚不完全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区分真假书家的标准,而仅仅是将那些完全不具备起码的书法水平的人,与那些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的人区别开来的一种“应急措施”而已。所以,参照这样的标准被判定为书家的人是否就已经真正是美学意义上的书法家也许还很难说,但参照这样的标准被判定为假书家的人则毫无疑问是货真价实的假书家。其实,在书家“满天飞”而其中假书家比真书家要多得多的今天,如果首先能够将那些根本与书家无缘的人区别出来,这应该是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的。这正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