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再说天分
天分是人们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禀赋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在这方面,毫无疑问是言人人殊、如面各异的。因为书家们注定要和书法形象打交道,所以他们的这种素质和能力就很突出地表现在,对于书法形象的从感觉、理解到创造、运用的各个方面。于是乎,当人们同时来面对与学习书法艺术的时候,那些天分不同的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反映与结果便会各不相同甚至相差悬殊。这相当突出而鲜明地反映在这一过程的下述几个具体方面,很值得关注和研究。
第一,把握神采的能力不一样。“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然而这个神采的把握与拥有却主要是个天分问题,所谓“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也就是说,具有相应的天分才能把字写出神采来,这时再具有一定的功力,才能让这种神采表现得更为充分而完美,而如果并不具有一定的天分的话,那即便具有很大的功力,也是不能把字写出神采来的。应该说,这从处于各个学书阶段的人的书作之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得出来。有些人学书时间虽短,但书作却能闪现出一些神采的光辉来,因而这样的人就是具有一定的成家希望的;相反,有些人学书时间已长甚至也学出了一定的功力,但书作却总是死气沉沉、不见神采,因而这样的人最终也是与书家无缘的。这种差别甚至同样表现在那些学书伊始的人们身上。学书伊始,不会写字,但如果让他们随意画出一些笔道来,那这笔道肯定会有神采之别。因而这其中有望于将来把字写好的,就只能是那些在笔道中有神采的人。
第二,把握书法形象的能力不一样。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人把某家之书或某一书帖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还是写不像;而有些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的青少年学书者,却似乎能并不费力地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内,就把某家之书或某一书帖写到几乎可以乱真的程度。这一现象背后向人们确证的就是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把握书法形象的能力乃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而那些天分高、能力强的人在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内所能办到的事,很可能就是那些天分低、能力差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攀上的高峰。当然,无论从熟悉方法技巧的方面来看,还是从使用毛笔的熟练程度的方面来看(这是把握书法形象的两个基本方面),功力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但在这里发挥着那生命攸关的决定作用的,则是天分。有了足够的天分,下起功夫来方可以事半功倍。倘总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以至于几十年连一部书帖都学不好,那还有什么时间用来成家呢?
第三,把握要领的能力不一样。这里所谓的要领,指书法艺术中的那些主要的、本质的、关键的东西。因而可以说,一家之书有一家之书之要领,一部书帖有一部书帖之要领;甚至可以说,一个字有一个字之要领,一个点画有一个点画之要领。人们之学习书法艺术,从来都不是要照猫画虎式地学其形式,而是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学其要领。而这“学其要领”的条件则是两个:一是能正确无误地理解这要领是什么;二是能把这被理解了的要领学到手。很显然,这“正确理解”也好,“学到手”也好,都与人们的天分素质息息相关。尤其是这个“正确理解”问题,在这里起着更为主要的决定与统帅作用,是人们的艺术感觉方面的某些因素,而并不是某些思维性质的东西。因而这里往往让人觉得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天分好的人可以“一下子”就感觉得很生动、很具体,天分差的人则可能永远都是什么也感觉不出来。而如我们所一再强调的,这艺术感觉更主要是个天分问题。(www.daowen.com)
第四,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的能力不一样。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就是创造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别人的艺术风格。因而对于书家而言,这既是个风格建构问题,也是个艺术创新问题,是不同的方面所表现着的同一个问题,更是关系着书家之成败得失的一个最为关键与基本的问题。真可谓“得之者则存,失之者则亡”,亦即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是书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就不是书家,这其间绝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回旋余地。而从形象创造的美学层面来看,书家解决这一问题,所依靠的就是一种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的天分素质。这是运用自己从他人书帖中学到的一些现有艺术形式,来进行加工、改造、整合并进而创造出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新的艺术形式的能力。应该说,这是只有那些凤毛麟角的真正书法艺术家才会禀有的天分素质,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则只能是“多少有一点”罢了。惟其如此,所以绝大多数人即便能多少写出一些水平来,最终也是无望成为书家的;而那些真正具有书家天分的人,则似乎“轻而易举”地就已经别开生面、与众不同了。
第五,将感受转化为书法形象的能力不一样。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经鞭辟入里地指出,艺术家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典型标志,就在于他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转化成相应的艺术作品,如诗人的将之转化为一首诗,画家的将之转化成一幅画,等等[1]。因而,真正的书法艺术家,是应该能够随时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转化为书法艺术作品的。当然这种转化往往并不是以书家的一种有意识的转化与创造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作品的具体风格特色因书家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这里,尽管书家本人完全可以毫无意识,但这“特色不同”与“感受不同”之间的如影随形、若合符契的关系,就已经是对这种转化过程的一种确证与显现了。这才是“善书者篇篇不同”这一艺术现象的,真正美学契机之所在。当然,能臻于这种“自动转化”水平的,只有那些真正一流的书法艺术大师,其他人便只能是等而下之甚至是完全的不可能了。这样看来,那“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的张旭,显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杰出代表;而那以“篇篇不同”闻名书史的颜真卿,亦不愧为这方面的一个突出典型。
以上就是在学书与成家的过程之中,可以相当突出而鲜明地反映出人们的天分差异的几个重要方面。实际上,要想判定一个人在学书与成家方面到底具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足以说明问题。而且,只要一个方面的情况如何,那其余方面的情况就肯定会是大体仿佛、相差无几了。因为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的天分素质的整体水平,肯定也是大体仿佛、相差无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