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沙目——巴郎鼓舞,甘南藏族音乐

沙目——巴郎鼓舞,甘南藏族音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州总人口69.2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75%。沙目,是流行于卓尼县东部藏巴哇、洮砚境内藏族部落中一种特有的民间歌舞。

沙目——巴郎鼓舞,甘南藏族音乐

第三节 沙目——卓尼藏巴哇人的巴郎鼓舞

沙目,是当地对巴郎鼓舞的藏语称谓,是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部藏巴哇、洮砚境内藏族部落中一种特有的民间歌舞,以其独特的道具——羊皮拨浪鼓而得名,因“拨”与“巴”谐音,汉语又称为巴郎鼓舞。据考证,沙目是当地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中节庆祭祀的仪规,后来慢慢演变成民间社火性质,只在春节期间演出。藏巴哇地区的藏族先民,在沿袭藏族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方式,吸收和兼容卓尼藏巴哇周边汉族地区拨浪鼓的击打方法和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沙目鼓)和沙目歌舞,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沙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四晚上跳完后结束,正月十五为歇日(回家过十五),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在家里供起来。沙目各个曲子的应用,都有一定之规,表演的次序、场合都有严格的限制。原有108种曲目,经上千年的口头传承,越来越残缺不全,现大多已经失传,仅存曲目和祝词二十余首。流行在卓尼县藏巴哇境内沙目这朵艺术奇葩,风格独特,形式别具一格,这与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地藏族祖源密切相关。

一、相关背景

(一)甘南藏区自然、人文历史背景

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境内多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丘陵草原和高山峻岭,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海拔平均3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低温,年平均气温很低,玛曲、碌曲、夏河平均在3℃以下。甘南气候湿润且多雨雪,年日照时数高,全区高寒而大陆性气候强,霜冻期长,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生长。甘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构造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有广袤的草场,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力,丰富的矿藏,多姿多彩的山川。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峡谷,亚洲最好的天然草场,中国最好的湿地。全州总人口69.2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75%。辖碌曲、玛曲、夏河、舟曲、迭部、卓尼、临潭等七县和合作市。

甘南藏族历史悠久。甘南现有的文化遗存、历史记载以及出土的文物证明,甘南藏族的先民们距今5000年前就在这里生息。甘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藏汉”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夏河拉卜楞是安多藏区宗教文化的中心。无数个春秋以来,甘南藏族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甘南藏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一百多座藏传佛教寺院遍布全州境内。这里有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恢弘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间礼仪,多彩的民俗风情,精美的唐卡、雕塑,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歌舞。

(二)卓尼县自然、人文历史背景

卓尼县地处甘南州东南部,南靠迭部县,西临合作、夏河,北与康乐、和政县毗邻,东与渭源、岷县、漳县接壤,西南角与四川省搭界。境内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洮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全县海拔在2000米—4920米之间,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四季不分明,平均气温5.9摄氏度,年降水量584毫米,日照时数长,无霜期短。全县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多,是藏、汉、回、土等十多个民族杂居但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县。有广袤的草场,肥沃的良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力、矿产、旅游等资源。

卓尼地处“汉藏走廊”边缘,是历史上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县内洮河流域密布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等文化遗址。卓尼是安多藏区宗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卓尼禅定寺,是安多地区最古老的寺院,贡巴寺、杓哇寺等大小20多处藏传佛教寺院遍布全县境内,县内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色彩很浓,一年四季宗教活动接连不断。

“卓尼”地名,是由藏语“觉乃”音译演变而来。相传在公元1295年初建卓尼禅定寺时,在寺院大经唐前,有两颗针叶马尾松,当地藏语称“觉乃”,后又变音为卓尼。卓尼县地域狭长,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生产生活方式亦有区别,有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高原农牧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封建土司衙门统辖卓尼500余年政教合一制度,千百年来聚集于此地的藏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和造就了卓尼洮河流域“汉藏走廊”文化特征的自然生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觉乃民俗文化、觉乃服饰文化和土司历史文化等等,反映了卓尼藏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体现了该地区农耕文化和牧业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卓尼藏族歌舞独具高原特色和“觉乃”藏族风格,在整个藏族地区别具一格,折射出该地区人文历史和社会生产的光芒。它分为情歌“拉伊”、宴席曲“勒”、歌舞曲“格尔”、婚礼歌“哇杰勒”(包括“善巴”、“阿迦”)、割青稞号子“巴热”、巴郎鼓舞“沙目”等等。

沙目,是流行于卓尼县东部藏巴哇、洮砚境内藏族部落中一种特有的民间歌舞。据卓尼县志记载,沙目的诞生地和流行地卓尼县藏吧哇人,是由西藏人迁移过来的。一传为公元七八世纪流传下来的吐蕃兵卒于此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庄规模,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另一传则为明洪武年间从西藏迁移过来的人生活在此地,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所以现在藏巴哇地区的藏语言发音与西藏地区相近,好多风俗习惯与西藏十分相似。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人文历史背景是各种艺术滋养成长的土壤。沙目这种独特的藏族民间歌舞与该地区相关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有一定渊源关系,同样也对该民间歌舞给予各种各样的影响。

二、鼓与“沙目”

鼓与中华民族的诞生有着深厚的缘分,炎黄子孙几乎伴着隆隆的鼓声一路走来。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按古文献记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从《周易》:“鼓之舞之以尽神”的记述可知,早在商周时代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各种节庆活动、民族乐队、劳动体育竞技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我国各少数民族也广泛采用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东北朝鲜族的长鼓舞、西北新疆维族的手鼓舞等等。

鼓与沙目有着一定的渊源,特殊的人文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是沙目这朵艺术奇葩滋生和成长的土壤。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歌,歌舞相伴,鼓舞相随,形成了藏族民间歌舞沙目特有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沙目鼓是西藏地区热巴鼓与藏巴哇地区周边汉族货郎担手持的拨浪鼓相融合的一个藏族民间歌舞伴奏乐器及道具,沙目鼓舞是藏汉文化相互吸收和兼容的结晶。

热巴,藏语称“那额”,原为藏族宗教乐器,现已成为藏族“热巴”等民间歌舞离不开的伴奏乐器,流行于西藏及其他藏族地区。热巴鼓框用木料制成扁圆状,双面蒙以羊皮,规格大小不等,在鼓面的中心及四周有的还绘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纹饰,鼓框上有个木制鼓柄。鼓槌用藤条制成弓形,棰柄木制,有的在手握部位有龙头雕饰。它不仅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表演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击奏。

拨浪鼓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鼓下有柄,两侧缀有两枚弹丸,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制成。

流行在西藏地区的热巴鼓

流行在卓尼县藏巴哇一带的沙目中用到的巴郎鼓,形状和拨浪鼓相似,体积较大,形制与热巴鼓基本相同,直径约38公分左右,厚度约10公分左右,两侧鼓面均绘有藏族风格的彩色图案装饰,鼓腔两侧装有金属小环,并系有用皮革或布包制而成的鼓坠。巴郎鼓演奏时,转动鼓柄,使鼓坠左右敲击鼓面发音,音响洪亮,击奏方法与汉族的拨浪鼓完全相同。

关于沙目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神话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连年大旱,颗粒无收。乡民们苦于饥荒,只得杀牛宰羊,祭祀山神,乞降甘露。当他们虔诚地跪伏在山前祈祷时,山中隐隐传出一阵鼓乐相伴的歌声。于是他们默默记下了曲调和鼓点的大概,回去后便制作了一种能摇动发响,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在村中心的场地上点上一堆篝火,即兴跳起了巴郎鼓舞,将祈求的愿词唱了出来。在他们至诚的感召下,天上果然降下了甘露……”从此,这里每年正月初五为沙目的起日(始跳),正月十五为歇日(结束),正月十六就将巴郎鼓供起。据说从此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至今,偶尔还有在天旱时跳沙目的习俗。

流行在岷县、彰县等汉族地区的拨浪鼓

流行在甘南藏区卓尼县藏巴哇的巴郎鼓

这一神话故事暂无从考证,但沙目中贯穿始终的“咣当、咣当”的切分节奏鼓点和天上“轰隆、轰隆”的雷声节奏十分相似,沙目这一古老的民间歌舞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藏汉文化交融才发展为今天这种艺术形式。追溯沙目的渊源,可能与藏族古代原始宗教苯教祭祀活动中“摇鼓振声”的巫术有关。卓尼藏区地处藏汉两大文化板块的接合部,藏巴哇的藏族先民们在沿袭藏族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方式,吸收和兼容卓尼藏巴哇周边汉族地区拨浪鼓的击打方法和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和沙目歌舞,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这块特殊的土壤,才孕育浇灌了沙目这朵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奇葩。

三、沙目的表演形式及其音乐特征

笔者多次赴卓尼县藏巴哇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采集和收录了大量声像和文字资料,在村民演唱表演“沙目”时,对现存套路和曲调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整理。沙目各个曲子都有它特定的作用,都有一定场合,固定的次序。现将沙目的整个演出过程归结为四部分。(一)开幕式;(二)交流演出;(三)中场休息;(四)告别。

(一)开幕式

每年正月初五开始,所谓的“开幕式”就拉开了序幕。正月初五的晚上在本村中心的舞场(藏语称“才撒”)中心生起一堆篝火,全村老小围着火堆观看,跳舞者围着观众在外围跳舞,舞队分男、女两队,分别跳,但不混合。在本村跳时唱的曲目有《沙娄美娄(沙目美)》、《春牙撒》、《尼给刀羊》等,歌词内容多为祝福求神之类。这样在本村练习预演跳过三个晚上之后,就与邻村交流。

流行在甘南藏巴哇地区沙目表演中的“开幕式”

1.《沙娄美娄》(谱例1-1) 欢快 跳跃的 记谱:祁殿臣

沙娄美娄

《沙娄美娄》歌词

1.美啊美啊沙目美   2.好啊好啊沙目好   3.平啊平啊沙目场平

 没有比沙目更美的   没有比沙目更好的   没有比沙目场更平的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

“沙娄美娄”,当地藏语,意为沙目美。这是一首简单的三段体民歌曲调(见谱例1-1)。每段音调相同,呈“A+A+A1”的结构,每段由三句话构成。采用徵调式,2/4拍。全曲围绕do、re、sol、la四个音展开,曲调平缓,旋律优美,歌词朴实简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美啊美,好啊好”等歌词非常简单,没有丝毫修饰,但已将人们对“沙目”的那份喜爱之情直白地表达出来,体现了当地藏民族朴实的民风。歌词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沙目场平”等,使人们眼前自然的浮现出沙目演出的场景,十分贴切。每段歌词的最后一句都是“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反复表达出人们想通过跳“沙目”来祈求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沙目歌词填法各不相同,这首《沙娄美娄》则采用上面的主曲调,依次填入歌词,反复演唱。

(二)交流演出

自正月初五连续演出三天之后,结束“开幕式”,正月初八便去邻村交流,即进行所谓的“交流演出”。交流时舞者分为两队,客人为一队,主人为另一队。开始前,本村的年轻人结队到村外迎接邻村的“沙目队”到“沙目场”。场中心燃起熊熊的篝火,篝火前设置桌椅,让年长者就座,斟酒倒茶招待。天近黄昏,全村人一到齐,便摇起巴郎鼓,开始“交流演出”。先唱《及柔》(即序曲)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接着唱《苦松加里》(意为跳三圈转圈舞),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轮流各跳三圈,以示问候。接下来一边跳一边唱《沙娄美娄》,“交流演出”正式开始。紧接着依次跳唱《春牙撒》、《春住》、《尼给刀羊》等曲目。此时对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歌词内容大都是互道丰收、节日愉快之类的祝辞。这样一直跳到雄鸡唱晓后,“交流演出”暂告一段落。

流行在藏巴地区沙目演出中的“交流演出”

1.序曲:《及柔》(谱例1-2)慢,稍自由 记谱:祁殿臣

及  柔

《及柔》歌词

 主问:看吧看吧看春巴  客答:看吧看吧看爷爷④

    看春巴像大鹏在高空上  请您往蓝天上看

    看吧看吧看春巴      看蓝天又像布满的碧玉

    春巴在高空蓝天上     请您往蓝天上看

    看吧看吧看春巴      看卫藏布满着大山

    春巴在石崖腰间      请您往蓝天上看

                 看沃土布满我的故乡

“及柔”,当地藏语,意为序曲。这是一首二段体民歌(谱例1-2),每段由六句话构成,采用徵调式,4/4拍。以四度跳进为主要旋律进行方式。歌词采用一问一答式,主人问客人时采用谱例1-2的曲调,客人回答主人问题时,依旧采用该曲调,来填入自己所要回答的歌词。这种填词方法在沙目中是很常见的。这首沙目的歌词各段不一,每句字数亦不定。这是受当地民歌和俗语的影响,在翻译和整理工作中出现一定的差异。该段歌词采用十分形象的比兴手法,将跳沙目的演员比作是“大鹏”在高空中飞翔,将蓝天比作“碧玉”,同时,夸张的修辞手法也在该曲目中得到了运用。如“春巴在石崖腰间”,运用这样的手法将“春巴”的精湛舞艺表达得非常贴切。最后将“卫藏布满大山,沃土布满故乡”的美好画面表达出来,让人在真切地感受到藏巴哇人对先祖居住地遥远的“卫藏”故乡的思念。

2.《苦松加里》(谱例1-3) 中速 记谱:祁殿臣

苦松加里

《苦松加里》歌词

主唱:在今晚这个前夜里  客唱:在今晚的这个前夜里

   和其他的客人不一样    我想跳个三圈舞

   就请跳个三圈舞      可以前的跳法全忘了

“苦松加里”,当地藏语,意为跳三圈舞。乐曲出现四度跳进,见谱例(1-3)第3—4小节处。该曲为二段体,每段由两句话构成。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完全反复,采用了“a+a”模式。每句的字数不相等。第二段在第一段的曲调上继续进行,歌词朴实、简单。主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来邀请客队跳舞,“在今晚这个前夜里,若和这里一模样,就请跳个三圈舞”。客队的回答依然采用简单朴实的话语,“在今晚的这个前夜里,我想跳个三圈舞,可以前的跳法全忘了”。简单的话语中透露着玄机,“可以前的跳法全忘了”这诙谐简单的回答又暗示主队,我忘记了舞步,还是你先来,以示对主队的尊重,真让人体会到了沙目歌词的艺术性。

3.《尼给刀羊》(谱例1-4) 快速 记谱:祁殿臣

《尼给刀羊》歌词

 1.请与今晚前夜来  2.对面村庄观看的人  3.如若歌舞不合拍

  唢呐音乐声音美   这面村庄观看的人   请你们千万别笑话

这首歌采用徵调式,4/ 4拍。全曲围绕do、re、sol、la四个音模进展开,曲调平缓,旋律优美,在第10小节出现一个四度跳进。

4.《春牙撒》(谱例1-5) 中速 记谱:祁殿臣

春 芽 撒

《春牙撒》歌词

   问:从险山过来的人    答:您问我从哪里来

     请别过去留下来      要说我从哪里来

     像空中群星闪烁一样    和全村老少共商议

     像丢掉什么又捡到一样   专到您处来跳舞

     是来自哪方的风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

     把你们吹到这里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www.daowen.com)

   问:您启程一路可好吗?  答:是老少欢聚一堂吗?

     是否翻山又越岭      前来的道路平安吗?

     是否踏石又涉水      极小的疾病也没得

     石头一脚火一脚      路上平安是幸福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    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

这首歌采用徵调式,4/ 拍,旋律采取模进和跳进相结合的手法展开,跳进以五度跳进为主,旋律优美动听,从曲调上分为一个单句体。这首沙目的填词手法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这首单句体曲调上主客两队进行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虽然歌词内容冗长,但只在一个曲调上进行,这与流行在莲花山和岷县地区的“花儿”的演唱形式接近。笔者认为,这是藏汉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晶。歌词采用大量拟人的手法,客人像“空中群星”般闪烁,是“哪方的风”把客人“吹到这里”来。用质朴的话语询问着“是否翻山又越岭?是否踏石又涉水?”,对客人的关心与体贴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都是“招福的沙目是福沙目”,表达和强调大家想通过跳“沙目”来祈求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中场休息

在演唱完《春牙撒》、《春住》、《尼给刀羊》等曲调,雄鸡唱晓后,东道主即将“沙目”队迎进本村最宽敞的一家大厅,所谓的“中场休息”的时间也到了,主人将最丰盛的节日食物及青稞酒端来待客,当大家在享受美味佳肴时,主人又端起酒杯开始唱问,客人则立即唱答,两村对歌,煞是热闹。《龙够(开歌门)》、《劳赛(拜年歌)》、《撒玛路(敬饭歌)》、《扎玛路(敬茶歌)》等酒曲便开始演唱了。

1.《龙够》(谱例1-6)慢,稍自由 记谱:祁殿臣

龙  够

《龙够》歌词

  问:唱吧唱吧向上唱   答:唱吧唱吧向上唱

    向上不唱三首歌     向上不唱三首歌

    上面的什么开不开    上面的歌门开不开

  问:唱吧唱吧向中间唱  答:唱吧唱吧向中间唱

    向中间不唱三首歌    向中间不唱三首歌

    中间的什么开不开    阿克的经卷揭不开

  问:唱吧唱吧向下唱   答:唱吧唱吧向下面唱

    向下不唱三首歌     向下面不唱三首歌

    下面的什么开不开    妇女的门面开不开

  问:唱吧唱吧向上唱   答:唱吧唱吧向上唱

    向上不唱三首歌     向上不唱三首歌

    天上的歌门开不开    天上的歌门开不开

    请取开歌门的钥匙吧   白酒黄酒和酒盅

    是开门的好钥匙

  问:唱吧唱吧向中间唱  答:唱吧唱吧向中间唱

    向中间不唱三首歌    向中间不唱三首歌

    阿克的经卷揭不开    阿克的经卷揭不开

    请取开歌门的钥匙吧   铜钹皮鼓等乐器

    是开经卷的好钥匙

  问:唱吧唱吧向下面唱  答:唱吧唱吧向下面唱

    向下面不唱三首歌    向下面不唱三首歌

    妇女的门面开不开    妇女的门面开不开

    请取开门面钥匙吧    葱、蒜和萝卜等

    是开门面的好钥匙

“龙够”,当地藏语,意为打开歌门的意思。该曲调为徵调式,4/4拍,围绕do、re、sol、la四个音展开。旋律采用模进和四度跳进。在曲调(谱例1-6)里填入歌词,一问一答。分别问到“上”“中”“下”三个方位的“什么开不开”,回答中提到“歌门”、“阿克的经卷”、“妇女的门面”等,依次将宗教、生活融入歌曲的演唱中,让人们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依次打开这些的钥匙分别是“白酒黄酒和酒盅”、“铜钹皮鼓”、“葱、蒜和萝卜”,歌词通俗、形象、易懂,说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让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诙谐、幽默形象中度过,又富于生活的哲理。

2.《撒玛鲁》(谱例略)

《撒玛鲁》歌词

        问:那高高的山顶上, 是降落什么的地方?

        答:那高高的山顶上, 是降落花朵谷粒的地方;

        问:那高山的脚下,  是降落什么的地方?

        答:那高山的脚下,  是降落圆体谷物的地方;

        问:那宽阔的平地上, 是降落什么的地方?

        答:那宽阔的平地上, 是降落小粒谷物的地方。

“撒玛鲁”,当地藏语,意为敬饭歌。该曲调为徵调式,混合拍子,5/4、4/4拍。曲调以5/4拍开始,而后为4/4拍,在旋律进行中5/4、4/4交替进行。旋律以模进和四度跳进为主,跳跃,富有动感,曲调为两段体。第二、三段是第一段的完全再现,为“A+A+A”模式。歌词朴实自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花朵谷粒”、“圆体谷物”、“小粒谷物”等,非常贴近生活,让人们感觉很亲切。歌词虽然平铺直叙,如“在高高的山顶上”、“高山的脚下”“宽阔的平地”,但十分形象,将粮食、蔬菜的出处艺术地表达出来,耐人寻味。

(四)告别

等到太阳出来后,主客又聚集到“沙目场”,举行告别仪式。跳唱上一曲《盖鲁》,互祝来年的丰收。至此,沙目在这一村的演出圆满结束。

《盖鲁》(谱例1-7) 中速 记谱:祁殿臣

盖  路

《盖鲁》歌词

1.吹起唢呐敲钹鼓  2.吹起唢呐敲钹鼓  3.吹起唢呐敲钹鼓

 不为其他而高兴   不为其他而高兴   不为其他而高兴

 是为天子而高兴   是为老者祝长寿   是为人寿财富足

 是为一年大丰收   是为小者祝茁壮   是为慷慨除疾病

 是为禾苗的甘露   像那壮大的树木

“盖鲁”,当地藏语,意为结束曲。客人向主人辞行,相互道安,依依惜别。

四、沙目的艺术特征

(一)音乐特征

沙目的曲式结构多为带句首的单句体和双句体,偶尔会出现我们常见的三段体。节拍以4/4和2/4为主。调式较为单一、统一,大都为徵调式,如序曲《及柔》,将宫调式以上四度方式穿插其中。其他的调式很少用,主要有宫调式。有的曲调围绕四个音展开,进行模进,如《沙娄美娄》、《苦松加里》、《尼给刀羊》;有的旋律进行起伏较大,以四度跳进较多,如序曲《及柔》;还有五度,如《春牙撒》、《盖鲁》。

(二)歌词艺术

沙目歌词内容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歌颂故乡的、有歌颂丰收的、有歌颂好人好事和有针砭时弊的、有歌颂党的好政策的、有见面相互问候的、有逢喜事相互祝贺的、有遇灾相互安慰的、也有批评教育的,有的则是猜谜语式的“盘歌”。歌词的语言多采用民间俗语,采用一问一答,即兴编词,非常贴近生活,平铺直叙,但耐人寻味,富于生活的哲理。沙目歌词语言生动、形象,简单、活泼,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十分美妙,如《及柔》、《春牙撒》。沙目的歌词每首段数不定,一般都较长;每段句数亦不定,有两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不同格式,每句为藏语七音节,呈二、二、三顿式。

(三)舞蹈艺术

沙目的舞蹈动作包含了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颤、开、顺、左、绕,主要有搓踏步、藏绕步、前行跳跃步、绕身手鼓等动作和步伐,富有高原藏族舞蹈特色。根据不同的套路和乐曲配以相应的舞步和动作,再配上摇动的巴郎鼓,鼓、舞、歌相互辉映,强化了音乐舞蹈形象,突出了歌词主题。搓踏步稳健而富有动感,藏绕步似骏马腾跃,前行跳跃步好似大鹏展翅飞翔,绕身手鼓犹如鹞子翻身。激越的鼓声、雄健的舞姿、悠扬的歌声正是藏巴哇人精神和生活的写照。

结语

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剧院根据原生态沙目鼓舞创作改编的舞蹈《沙目春》

沙目鼓舞是甘南境内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原有歌种的曲调有一百多首,但由于语言、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村里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会唱的,传唱的老人们相继已经辞世,曲调大多数已经失传,现仅存的只有二十余首,沙目这一艺术奇葩在逐渐的凋零,濒临灭绝。为了拯救这一濒临灭绝民间艺术,当地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保护和抢救措施,2006年,沙目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几经文化工作者的搜集整理,古老的藏族民间歌舞已搬上现代舞台。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根据原生态沙目鼓舞创作改编的舞蹈《沙目春》,在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奖。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上,卓尼县根据原生态沙目鼓舞创作改编的200人的大型方队表演,以其独特的创意构思,优美欢快的音乐,宏大的气势场面,粗犷雄威的舞姿,跳出了卓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采,激越的巴浪鼓点奏响了高原人民盛世欢歌的乐章,创作、表演均获一等奖。作者坚信,随着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春天的来临,经过各族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沙目这支古老的藏族民间艺术奇葩必将获得新生,并焕发她的艺术青春。

注释:①序曲的意思    ⑥开歌门的意思

   ②表演沙目的演员  ⑦指寺院的僧侣

   ③指代草原上的雄鹰 ⑧指僧侣祈福念经时用的工具

   ④对客人的尊称   ⑨意为敬饭歌

   ⑤意为跳三圈舞   ⑩意为尾声,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