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明
一、缘起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音乐生态环境及人文观念的变迁,使得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正经历着历史上最重要的转型阶段。这是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们进行探索的一个世纪。
20世纪传播学发展迅猛并成为当今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最为重要的学科;21世纪伊始音乐传播学的兴起(2002年12月“首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召开、全国各院校“音乐传播”相关专业的开设等),这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研究领域。
运用音乐传播学的相关手段与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正是在新的世纪到来、中国加入WTO后正处于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现代科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传播媒介等对传统音乐形成巨大影响,带来新的挑战,音乐传播学的兴起等背景下,而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此前,虽然人们早就在传统音乐面对各种挑战下提出了“拯救”、“抢救”的呼声,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事实上,到了世纪之交,传统音乐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传播媒介中的弱势群体。因此,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是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科“十五”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中指出:“艺术院校的科研在社会考察、田野作业等方面特别薄弱”;“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也很不够”;“艺术领域的科研在吸收国际新信息方面虽然在一些方面处于领先或相等地位,但总体上还存在滞后现象”。
同时,在“未来五年艺术学科发展趋势”中指出:“当代中国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入WTO将面临新的可能和新的挑战,艺术研究也将出现新课题。在新时代,艺术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更多的存在方式,特别是现代科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网络世界对艺术的影响。如何深入这些新领域,把握其中的规律,为实践提供指导或理论、法律依据,并提出处理专业艺术与大众艺术、传统艺术与新型艺术之间关系的合理方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人们已经在理论体系建设、田野调查、资料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这为本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以其模仿与学习港台及国外经验,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如唱片、歌星生产、演唱会、立体声、电声乐、卡拉OK在城市娱乐场所的兴起等)与现代传播手段(如媒体运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各种排行榜等)而迅速占领市场与受众。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因其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及其在世界音乐中的独特个性,使得它在现代传播当中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规可循,从而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尽如人意的地位。对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现代传媒,传统音乐研究者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而难以充分认识到它们在传统音乐传播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难以揭示其基本规律,这是导致该方面研究匮乏的根本原因。
2002年12月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与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会议论文集———《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1)收集了其中六篇相关论文:
1.好必斯《草原音乐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草原音乐的传播方式与效果;
2.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变迁与“同宗”现象》沿袭了他的“同宗”现象研究,并就传播变迁中的行艺与移民等传播方式进行了论述(冯光钰先生此前在传统音乐的传播研究上做了很多工作,先后有《中国同宗民歌》、《客家音乐传播》、《戏曲声腔传播》、《曲艺音乐传播》、《中国同宗民间乐曲传播》、《中国宗教音乐传播》等系列论著问世);
3.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传播媒介(口语、乐谱、电子)的角度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传统音乐的传播特性;
4.周来达《管窥2500年孟姜女音乐之传播》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孟姜女》这一音乐个例的传播演变;
5.刘正维《珍贵的历史经验———论戏曲音乐传播与发展的五个时期》从历史与形态的角度论述了不同时期戏曲音乐的特征与发展规律;
6.吴少静、黄少枚《1840~1949年福建音乐向南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历史阶段特定音乐内容的传播方式。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已经开始融入了传播学的相关理念,同时,这种理念正待于进一步全面深入。
音乐传播学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音乐传播学本身就属于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将音乐传播学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当中,打破传统音乐研究过于偏重音乐本体的研究模式,既是对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拓展,又是音乐传播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时,这类研究有利于总结中国传统音乐在传播与发展中的总体特征及经验教训,挖掘传统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传播规律。从而进一步思考传统音乐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发展。
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保存与发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充分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传统音乐教学与人才培养上,丰富现有专业教学内容,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在掌握现代传播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音乐传播专业人才对传统音乐基本规律的了解和认识。
在音乐研究上,促进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建立音乐传播学领域内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体系,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内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二、内容与方法
以下就这一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以供参考。
1.音乐传播调查研究(2)
•乐种流变与现状调查研究(3)
内容:主要考察乐种的生存状况(历时性与共时性)。乐种的兴衰存亡(原生、新兴,保存、转型、消亡、原因),现存乐种及其现状等。
方法:调查、统计、资料查询(可分乐种、地域、类别;整体研究、个案研究(4))。
意义:数据统计、资料整理保存,进一步思考保存与发展的问题。
•流派与民间艺人传承调查研究
内容:流派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播与传承中的特殊作用;流派中代表人物的意义;民间艺人传承方式的变化与发展等。
方法:采访、调查、分析(可分乐种、类别;整体研究、个案研究)。
意义:了解社会发展与音乐传播方式的变迁之间的关系,重要人物在传播中的作用。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艺人传承方式比较研究
内容: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艺人传承方式的异同及规律等,可兼论“明星”现象(5)。
方法:采访、调查、分析、比较研究(可分声乐、器乐;整体研究、个案研究)。
意义:比较二者的必然联系及相互借鉴关系,探寻艺人传承方式的发展趋势。
•传统音乐专业教育考察(6)
内容:教育机构、专业、课程等的设置及相关内容,师资、教材、教学体系与手段;与他类音乐相关数据的比较研究;人才去向等。
方法:统计、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时期、区域,定量⇒定性(7))。
意义:史料、数据,了解现状。
•传统音乐普通教育考察
内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师资、教材、教学体系与手段等。
方法:调查、统计、分析(分时期、行政区域,定量⇒定性)。
意义:了解传统音乐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状况,为教育内容调整提供参考数据。
•传统音乐受众调查⇒受众研究
内容:受众(年龄层)消费心理、行为习惯、音乐类别比例、音乐生活等。
方法:问卷调查、统计、市场营销学、传播心理学(大、中、小型,可委托调查(8))。
意义:传播反馈、前馈,市场调查。
•城市剧场传统音乐演出情况调查研究
内容:演出场次、频率、票房、观众群、音乐形式与内容等。
方法:采访、调查(个案研究、整体研究)。
意义:了解市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音乐民俗考察
内容:地域性社会音乐生活考察,社会群体、民俗文化、音乐形式与内容等。
意义:了解地域音乐文化历史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音乐产业管理研究
•传统音乐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内容:旅游开发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的结合,旅游文化消费心理,特色地方音乐的传播、经济效益与产业化运作等。
方法:民族音乐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述、个案研究)。
意义:地域性传统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新思路。
•专业演出团体的运作与管理
内容:管理模式、体制,运作方式(市场包装、定位、宣传等)。
方法:调查、管理学,策划、市场营销学(地域、类型,整体概述、个案研究)。
意义:了解传统音乐产业化与市场化。
•唱片业中的传统音乐
内容:市场份额、音乐类别与内容,唱片公司对于本类音乐唱片的市场策略等。
方法: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定量⇒定性)。
意义:了解传统音乐在唱片业中的生存状况及市场潜力。
•传统音乐作品的版权问题研究(9)
内容:各种类型传统音乐作品的版权及版税,现有相关法律条文、相关案例,现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方法:版权法研究。
意义: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完善现有版权法规提供参考。
3.音乐传播历史研究
•当代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
内容:乐器的改良与改制———制造、演奏技法,使用情况;西洋乐器对传统乐器改良与改制的影响等。
方法:乐器学、乐律学。
意义:史料,回顾与反思,当代民族乐器改革的问题。
•当代民族乐队发展道路及其反思
内容:乐队编制、演出形式、作品形式与风格、创作题材等。
方法: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
意义:史料,回顾与反思。(www.daowen.com)
•西部开发中(或现代化建设中)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去向问题
内容:传统音乐在面临现代文明的挑战时,应该怎样进行保存与发展等。
方法:民族音乐学、音乐传播学
意义:保存与发展现实问题探讨,文化政策。
•(20世纪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对传统音乐传播的影响
内容:传播学起源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宣传的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对传播者的制度环境及传播者(人、机构)本身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对音乐传播的其他环节产生影响。如:战争、政体更替、意识形态、经济体制、重要政策、文化活动、技术更新等。
方法: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综合)。
意义:史料,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传统音乐与国际文化交流
内容:演出交流,通过现代传播媒介的交流等。
方法:跨文化传播研究。
意义:提高文化生存力,加强文化影响力。
4.音乐传播媒介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传统音乐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地位
方法:媒介研究(分类研究、整体研究)。
意义: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普遍性规律及其对传统音乐的影响,如何将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利用到传统音乐的传播当中。
•传统音乐的分众传播
内容:分众群体、传播媒介、传播形式,综合性研究。
方法:受众研究、媒介研究(分类研究、整体研究)。
意义:与大众传播相对的分众传播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历史当中传统音乐传播发展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像类似于文人音乐的“阳春白雪”音乐类型非大众传播所能及的。
•电视戏曲与剧场戏曲比较研究(10)
内容:不同传播媒介承载相同作品所体现出的异同及各自特点。
方法:媒介比较研究。
意义:不同媒介、不同传播方式所体现出的不同传播效果。
•传统音乐电视栏目个案研究
内容:栏目策划(节目定位、播出档期、节目风格、节目形式、制作思想等),播出情况,栏目开发(广告、赞助、栏目相关产品),收视情况等。
方法:音乐项目策划、电视制片管理。
意义:传统音乐类电视栏目策划及基本规律。
•原生态音乐与电视传播
内容:原生态音乐进入现代媒体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并生存,怎样在现代媒体中充分展现原生态音乐文化。
方法:电视制片与编导、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
意义: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现代生存方式。
•“新民乐”(11)电视栏目及其传播现象
内容:传统音乐进入现代传播媒介中的转型,电视专题栏目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等。
方法:个案研究。
意义:发展思路,传播与传承。
•广播对传统音乐传播的意义
内容:广播节目(电台、频道、栏目、年份)中传统音乐节目形式、内容,所面向的听众群;不同时期传统音乐在广播中的地位等。
方法:统计、分析、媒介研究。
意义:通过对不同时期广播中的传统音乐的研究,来分析广播媒介出现以后,对整个传统音乐的影响及传播的意义。
•20世纪中国戏曲电影概览
内容:各时期剧目、剧种、创作组,传播特性等;总体概览。
方法:资料统计、戏曲研究、电影学。
意义:史料,了解电影在戏曲传播中的作用。
•音乐出版物对于传统音乐传播的作用
内容:乐谱类(包括各类集成、曲集,传统乐谱的翻译,简谱、五线谱对于乐谱传播的作用等)(12);书籍类(理论著述、知识读物等);期刊杂志报纸类(传播中的时效性等)。
方法:资料统计、媒介研究、民族音乐学。
意义:出版物是作为唯一的历史上与现代共存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在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音乐传播形态研究(13)
内容:内地、香港、台湾的传统音乐源于一体,然而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形式、内容、风格、传播等方面。
方法:比较研究(同类型、个案研究为主)。
意义: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地缘、不同经济状况的传统音乐保存与发展状况比较。
6.音乐传播美学研究
•当代中国传统音乐传播中的审美特征
内容:传统音乐在历经现代文明的洗礼,以及进入媒介而改变其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审美特征的变迁;传播者的审美取向;传播中怎样正确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等。
方法:音乐社会心理学、传播美学。
意义:如何弘扬传统美学精华,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
以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实际上在音乐传播学的研究中具有普遍性意义。各论题中的内容与方法只具代表性,不具全面性,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具体增删或有所侧重。
三、展望
关于方法论,对象之学与方法之学历来是并行不悖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既可以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比较音乐学、音乐民俗学、音乐形态学等)、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等固有的视角展开,也可以从传播学等新的视角进入,特别是将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这一最基本研究手段与传播学的调查、统计手段紧密结合,并将中国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入市场化经济后的产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学手段融入传统音乐的转型研究当中,对于传统音乐在21世纪的长远发展,将起着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必然趋势。
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音乐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显现出“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的发展趋向,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音乐声学、音乐传播学等,从而达到“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如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14)的目的。而传播学也呈现出发展成各分支学科的趋势,如新闻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网络传播学、音乐传播学等;传播类型也细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小众传播等。
音乐传播学不能简单等同于“音乐学+传播学”,传统音乐的音乐传播研究也并非套用几个传播学概念就可以了。事实上人们早就提出了将传播学引入到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中,如修海林的《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15)(1993年),武汉音乐学院“大众音乐传播学”教学中的流行音乐研究(16)(1994年),曾遂今的《音乐传播研究论纲》(1995年)、《音乐传播新探》(17)(1996年),等等。但是,直到占据现代传媒有利位置的中国传媒大学2002年12月联合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发起举办的“首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以及在音乐传播专业中开设“音乐传播调查”、“音乐产业管理”、“音乐项目策划”、“音乐节目制作”等富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音乐传播学的地位才被摆到相对重要的位置,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才开始全面深入。这一方面说明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优势,以及应用技术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音乐传播学只有跳出简单的理论套用,深入到实际的传播现象当中去,才会有出路。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音乐传播学在学科尚未完善之际,注重基础研究,特别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研究,并使其一开始就与中国传统音乐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学科基础建设及传统音乐传播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加强现代传播领域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抗衡以及有效吸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8)
(刘聪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
【注释】
(1)曾田力主编:《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关于调查内容,部分论题间可形成组合调查,如有关乐种与民间艺人;也可与他类课题形成联合调查,如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关于调查组织,可就研究与教学部门建立调查科研机构与实体(可联合国内同类机构),一方面建立与业界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与科研。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传播专业的“音乐传播调查”课的教学成果也是以学生调查报告汇编的《音乐传播通讯》(内部资料,2002年11月创刊)体现出来的。关于民族音乐学的调查研究,请参考中国音乐研究所1963年编《民间音乐采访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四章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袁静芳《乐种学》(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章乐种的考察步骤与方法”以及各类民间音乐集成的收集整理。但是这些研究仍多限于民族音乐学的范畴。特将《民族音乐学概论》中提到的主要研究资料转录如下: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编:《河曲民歌采访专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方暨申:《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音乐研究》,1958年第1期。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民间音乐普查报告》,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赵希孟:《谈东北林区劳动号子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杜亚雄:《裕固族东部民歌研究》,《甘肃民族研究》,1981~1982。肖常纬:《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音乐探索》,1986年第3期。薛艺兵、吴奔:《屈家营“音乐会”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2期。伍国栋:《粤江流域西部各民族多声部民歌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编:《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甘绍成、董阳:《川西地区道教音乐调查报告》,《音乐探索》,1988年第2期。《侗族大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吴宗泽:《靖州“三锹”多声部民歌调查与研究》,《民族艺术》,1989年第2期。伍国栋主编:《白族音乐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苗晶:《黄河河套音乐文化初探》,《音乐学文集》,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
(3)可参考刘正维《戏曲新题》(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有关戏曲声腔传播的调查研究。
(4)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既是对象之学,又是方法之学,可视研究条件而定。
(5)“明星”现象既是现代流行音乐中存在的现象,也是传统音乐历史中存在的现象。
(6)参见刘精之、李明主编:《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4月。
(7)传播调查中的定量研究均可进一步转化为定性研究。
(8)调查与统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委托专门调查机构或自组调查小组等形式;调查方式也有田野调查与利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进行调查。
(9)文化产业化及市场化、相关法律的亟待完善,使得诉诸法律的各种版权冲突成为20世纪末期以来的一个新的问题。可参见《郭颂准备上诉“高法”即日开庭》,《音乐周报》,2003年2月14日。
(10)关于电视戏曲与广播电视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及“音乐学”硕士,“戏剧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的设置。相关研究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戏曲专题节目〉稿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2年版。尹廉钊、朱玉芬:《我与戏曲广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曾田力:《冲击视觉的音波———影视剧音乐美学探索》,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周华斌:《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孟繁树:《戏曲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杨燕:《电视戏曲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何晓兵:《音乐电视导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杨玲:《广播音乐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新民乐”是指20世纪末在电视媒体中兴起的一种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的、借鉴现代流行音乐诸多特点的民乐改革。虽然尚存争议(网络上的相关话题众多),但作为一种发展思路,可为我们提供个案研究。
(12)参见薛艺兵:《记谱法的变更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影响》,载《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13)鉴于中国传统音乐在音乐形态学方面已取得的丰硕成果,这里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4)日本《新音乐辞典》“音乐学”条目,1977年。转引自俞人豪著:《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15)原载《中国音乐》,1993年第2期,载《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
(16)宋祥瑞:《大众音乐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载《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
(17)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8)本文源于笔者《“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课题思考》,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