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经典音乐传播方式的思考
◇李 南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登陆内地,到90年代占领国内乐坛的大半壁江山,已经有20多年了。时值今日,这股音乐潮流似乎没有一点衰退的迹象,反倒愈加红火。从2005年3月江苏省高考艺术类考生面试的情况来看,以演唱作为才艺展示的学生,95%以上唱的都是流行歌曲,而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却知之甚少。这一现象是极具普遍性的。据了解,在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港台地区及韩国的流行音乐几乎占领全部市场,在这些学生中提及音乐,似乎就是流行歌曲。如何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接受和喜爱经典音乐(包括欧洲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如何借鉴和运用流行音乐的传播形式服务于经典音乐的普及?这一课题值得我们音乐工作者认真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借鉴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我们就得对流行音乐做一番分析和研究。
从内容上看,流行音乐主要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情感和内心愿望。随着改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明显加快,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地加大。在紧张、劳累之余,人们需要宣泄,需要释放。流行音乐在内容上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这正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同时也改变了多年来我们歌曲创作中大多以歌颂领袖、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为题材的创作倾向。特别是当今年轻人情感上的困惑需要慰藉和抚爱,他们在表达和宣泄时,需要倾听和歌唱符合自己情绪的歌。流行音乐内容上的这种特质,直接触及人们内心的情感。
在表现形式上,流行音乐具有通俗、平易的特点。音乐旋律比较简单,语言直白,音域不宽,对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要求不高,一般人都可以演唱。这满足了一些人自我欣赏和表现的需求。特别是许多流行歌曲节奏感较强,适合边歌边舞,符合人们自娱自乐的欣赏习惯。流行音乐对演奏条件要求相对宽松。例如,一把吉他再加上一架键盘乐器,就既可以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酒吧、舞厅、广场、空地演唱。一首歌曲往往只有三五分钟,形式多样,既有原创歌曲,也有改编歌曲。有的歌曲是将国内外歌曲旋律保留,重新填词翻唱,因此,歌曲的翻新速度很快。而“新”总是能吸引人们的兴趣的。
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可以吸引人们注意力、调动人们情绪的手段,都有可能为商家所利用,流行音乐也不例外。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如此盛行,其重要的原因是商家的炒作。作为唱片公司,总是希望所出的每一张唱片都能卖出个好价钱。因此没有“星”要造“星”,没有“神”要造“神”。在“星”和“神”的造就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发型、服装等全方位的包装,以吸引受众,满足商业上的需求。例如,香港歌坛在老一代歌星还没完全退出歌坛前,就急于造出“四大天王”。而这些“星”和“王”可以向社会推出更多的唱片,为唱片公司赚取更大的利润。而这种商业炒作的行为,客观上推动了流行音乐的普及。
流行音乐的传播也和各地媒介的宣传分不开的。为了吸引受众,许多电台、电视台在音乐节目中大多播放的是流行音乐。最近我们对网上数十家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表进行分析,流行音乐的播出占据这些电台、电视台的主要音乐时段。当然,流行音乐的盛行还和各地娱乐业的发展有关。眼下,各地歌厅、舞厅为了招徕顾客一般都安排了大量的流行音乐,许多歌厅还聘请歌手,供顾客点唱,而商店里的卡拉OK碟片多半也是流行音乐,这些都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推波助澜。
此外在创作和演唱方面,流行音乐可以为作者和演唱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一位知名歌手出台演唱,往往可以获得数万乃至十多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出场费,创作者的获利由此也可见一斑。如果作品获奖,创作人员更是名利双收。对流行歌曲的质量要求也不高,一些作品,只要有一定的表现力和特点,都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经济效益极大地刺激了流行音乐新作的不断产生。
以上可以看出,流行音乐之所以充斥市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音乐本身的原因,也有市场需求和运作的原因。如何将流行音乐的某些传播手段,运用于经典音乐的传播呢?
首先,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经典音乐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而优美的旋律、高雅或浓烈的艺术风格,等等,但是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欧美古典音乐),即,对受众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欣赏一些经典音乐作品时,受众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了解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等等。这就是说,经典音乐的欣赏水平需要教育、培养和引导。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新作《李岚清音乐笔谈》中谈到:“我在国务院分管科教文化工作时,曾提出要给大学生补上交响音乐这一课。”他认为,音乐教育给人的启迪收益是多方面的,“学生的整体音乐文化修养提高起来,就能够达到提高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音乐爱好不但有助于提高人的素养,而且有助于启发和增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并能从艺术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可以说,这也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1)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领导人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www.daowen.com)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却不尽人意,尽管都开设了美育教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但都是放在次而又次的位置上。在面临小升初和中考、高考的年级中,这些课往往是被其他主课所取代。有的学校高中的音乐课已被完全取消,音乐教学大纲成了一纸空谈。因此笔者认为,若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在升学考试中增加素质考核一项,把音乐纳入素质考核内容中,逐渐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音乐的风气。要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懂音乐甚至会演奏的大有人在。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不但懂音乐,而且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我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出自于某位作曲家之手,而是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的。要形成一种观念:不懂音乐还不能算一位大知识分子。
经典音乐教育形式,完全可以借鉴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走音画结合的道路。尽管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在音乐的创作和审美实践中都包含有视觉的因素。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音乐的想象所依赖的表象原型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生活原型,这些生活原型应该是可视见与可感知的。许多作曲家正是在非常生动的视觉想象中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意大利的作曲家维瓦尔第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套曲《四季》时,表现了一年四季的各种景色和情绪,乐曲具有很强的描绘性。如果单纯听音乐,学生很难直接感受到音乐的意境。但是,如果将维瓦尔第为这组套曲的每首协奏曲所写的诗句,和《四季》(《春》、《夏》、《秋》、《冬》)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很容易接受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了。今天,科技手段已经为音画结合教育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经典音乐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表现形式上,经典音乐可以采用流行音乐的各种手法。例如,可以将各种民族经典音乐重新配器、演奏,风格上可以多样化。例如,最近乐坛上许多经典老歌被重新包装和演绎,大受欢迎,其中以刀郎的民歌新唱最为突出。他将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经典民歌加上了一些现代化的配器手法,再加上用他那高亢豪迈的流行唱法进行演绎就很有特色。再如,曾格格的民乐演奏,用MTV的形式进行制作,画面优美流畅,音乐和画面结合得非常和谐,增强了民族音乐的感染力。这些成功的尝试,已经为经典音乐的传播作出了示范。
媒介是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应该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作为媒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流行音乐中尽管也有一些精品,但总体来说,格调不高,商业气息较重。尤其是艺术性和审美情趣较低,有些作品甚至粗俗、品位低下。大量传播流行音乐不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音乐素质。因此各地媒介在安排节目和版面时应该对流行音乐的宣传作相对的限制,尤其是应减少对港台流行歌星个人生活和活动成篇累牍的报道;增加对经典音乐的介绍和评析,引导受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对电台、电视台主持这类节目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对经典音乐的欣赏能力。
经典音乐存在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应该加强研究和学习,吸取其中的“营养”。要鼓励创作人员深入民间采风,从民族音乐中汲取素材,不断地提高音乐的创作水平,以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古人云:“诗之无文,行之不远。”只有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在音乐领域有立足之地,也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资助,走上健康循环的轨道。当然在新的形势下,有关部门应该增加对音乐作品创作的投入,奖励制度要跟得上,政策应该有所倾斜。
在艺术形式上应该是宽松的。正如李岚清同志指出:旋律优美、韵味丰富、格调健康、歌词精练、寓意深刻,有艺术性。人们爱听爱唱的歌曲都可称为艺术歌曲。在艺术歌曲中应当提倡群众化……在做好普及的同时也要考虑提高的问题。应有一批艺术性较强、演唱技巧有一定难度、高雅脱俗的声乐作品供受众欣赏,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一个发达的国家,一定有着发达的文化艺术。经典音乐是文化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典音乐教育的传播手段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应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李南,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1)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