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旅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音乐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文化、文人音乐文化和大众音乐文化;中国现当代:政府音乐文化、学院派音乐文化和大众音乐文化)中,如果从军旅音乐的应用、功能两方面进行考察,则军旅音乐应归属于大众音乐文化体系。但是,在军旅音乐的艺术组成成分的另一端,则又和宫廷音乐文化或政府音乐文化衔接。
笔者在本章前半部分对中国早期的军旅音乐作了一次浮光掠影的回顾。就是在这些只言片语的各种音乐文化信息中,我们已经感到中国军旅音乐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它在中国音乐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历史上,军旅音乐的传播主体——军队中的官兵,他们把民间音乐文化、外来音乐文化中的各种成分带到军队这个特殊群体中来。这些成分包括:民间或外来音乐的形态成分和内容成分,民间或外来音乐的创作方式,民间或外来音乐的传播方式,民间或外来音乐的社会审美习惯,等等。各种音乐成分来到了军旅中,又与军旅中的汗水、硝烟、泥土、血泪、各地的乡音和刀光剑影融合在一起,诞生出了中国各时代特殊的军旅音乐。而当这些将士们解甲还乡、放戈从农之刻,这些音乐成分又回到了民间,成为民间音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始了它新的流动、传播。这些军旅音乐,饱含着人们戎马生涯的人生经历,隐伏着惊天动地的历史信息,并以它们那不平凡和顽强的生命力,注入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洪流之中。
在中国近、现、当代,我们将会直接体察到军旅音乐对现当代社会音乐文化的推动。比如,方阵型(或冲锋型)歌唱音乐在非军旅的“学堂乐歌”中,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学堂的学生唱军歌,是20世纪初“军国民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小学唱歌集》(光绪32年,即1906年)中有《军歌九章》;《新编唱歌教科书》(1913年)中有《从军乐》;《中小学唱歌教科书》(1913年)中有《海军》;《共和国民唱歌集》(1913年)中有《女革命军》等。在现当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人民海军向前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等无数军歌,本身就在民间已成为脍炙人口、开放性流行的歌唱曲目。而休整型(或下线型)歌唱音乐,因为它们表现军旅生活、军民关系、祖国之恋、故乡情结、怀念战友、歌唱英雄,而且音乐的抒情性强,行腔婉转流畅,因此它们在非军队群体的民间生存更是如鱼得水、顺理成章。这种例子多得不胜枚举。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无数的军旅休整型(或下线型)歌唱音乐,如《九九艳阳天》、《英雄赞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解放军野营到山村》、《骑马挎枪走天下》、《打靶归来》、《真是乐死人》、《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三杯美酒敬亲人》、《军港之夜》、《再见吧,妈妈》、《边疆是我温暖的家》、《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说句心里话》、《父老乡亲》、《火箭兵的梦》、《军人的心》、《真正的汉子当过兵》等,不仅扎根于军队,更扎根于民间。这类音乐之所以能在民间直接地、立竿见影地流传,究其本质原因是因为这其中很多军旅情感和民间情感的直接相通和血肉相连。(www.daowen.com)
在表演型军旅音乐中,如歌剧,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音乐与戏剧的融合形式,在军队中已有成功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和传播经验。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的晋察冀解放区,这种表演型的军旅音乐非常活跃。由各军区、军分区创作演出的剧目,如小歌剧《三方肉》、《吴庆明家乡大庆功》、《多捉俘虏多缴枪》,儿童歌剧《找八路》,歌剧《参军》、《王秀鸾》、《两个英雄》、《千里寻部队》,秧歌剧《李长胜捉俘虏》、《龙虎斗》、《新年秧歌队》、《赵排长回家》、《前线后方》等,既是军队中广大官兵的精神支撑,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精神财富。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年在延安的公演,则把当时的军队歌剧艺术推上了20世纪的顶峰。《白毛女》在军队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广大民众间的社会震撼烈度更是巨大的,而它在中国新歌剧史、中国音乐史中的历史地位更是不可磨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内的音乐工作者向军队和社会推出了更多成功的表演型军旅音乐艺术。如1957年的四幕歌剧《红霞》(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1959年的六幕歌剧《柯山红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1961年的九场歌剧《红珊瑚》(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的七场歌剧《江姐》(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1964年的民族管弦乐曲《旭日东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卫歌舞团)、《迎亲人》(臧东升等曲)、笙独奏曲《草原骑兵》(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1965年的大型声乐表演套曲《长征组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1967年的月琴独奏曲《百万雄师过大江》(高扬等编曲)、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吕绍恩作曲),1972年的舞蹈音乐《草原女民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友歌舞团),1979年的歌剧《壮丽的婚礼》(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歌剧团),1981年的管弦乐《“再见吧,妈妈”幻想曲》,1983年的歌剧《芳草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等。
作为新的艺术传播载体——电影,在其全面普及的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承担着向全军、全社会提供电影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军旅的电影音乐艺术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故事片、专题片、新闻片的背景音乐,电影主题歌、插曲,电影主题音乐也都承载着军旅音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当代中国军旅音乐锦上添花。
基于以上,我们可否这样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军队,当它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之刻,与它紧密相关的军旅音乐文化,也在积极地谱写这个军队所依附的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音乐文化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