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称之为“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等文化形态的东西,无论人们怎样引经据典,无论人们怎样反复查考与论证它的“种类”与“属性”,但其实质就是城市民歌并具备鲜明的商品属性。尽管有的歌曲来自农村,但它的归宿是在城市。它们的经济增值、流行振荡均与城市群体频繁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在形态、创作、表演、传播、接收等各个环节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在整体风格上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地方性、乡土性等封闭化的模式。五彩斑斓的风格交融已超越了国界。世界各地的音乐元素都可以无拘束地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服务:带爵士乐风的山西民歌,带摇滚节奏的云南小调,充满俄罗斯民歌风情的抒情曲,以阿拉伯阿巴斯音阶写的通俗小歌,等等。
2.在内容上倾向多元、开放、离散。它与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专业创作”歌曲不同,不存在一种内聚力把人们的思想观念集中在统一的社会心理倾向一面,而是较多地体现民情世俗和“人间烟火”。为此,所谓“积极进步”的内容与“消极颓废”的内容交织,所谓“健康向上”的内容与“黄色低级”的内容共存。无论是公开合法传播的,还是地下非法传播的,在内容与思想倾向上都显示出多元、开放与离散的特点。流行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逐渐地开始编织出一幅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复杂而又富于生机的现代“清明上河图”、现代社会生活风俗画。
3.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主体由两方面人员构成。第一,接受过专门的音乐艺术培养训练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其中有的人长期从事专职音乐创作,有的是音乐的表演、理论、编辑、教育工作者。他们创作的原动力,一方面是职业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自尊心,另一方面是这些音乐的经济价值可能会使他们摆脱贫困。尽管在着手创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写当代民歌,但是当他们的作品广为传播于世而获得较大的社会风靡流行震荡的时候,其强度已经跃升到了当代城市民歌理想的功能刻度之上了。因此,他们创作的实质,是在从事一种个体性的民歌创作。第二,一批未接受过专门音乐训练的业余词曲作者、吉他手、歌手成为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主体。他们是教师、工人、军人或无固定社会职业的人。他们凭借着对音乐天生的敏锐和曲折的社会经历,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或迎合众俗的东西。流行音乐和中国历史上的“敦煌曲子词”、“俗谣俚曲”、“小曲”、“杂曲”、“时调”具有创作主体的相似之处,其作品都是出自于各个层面的知识分子之手。这种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从形式来看,具有鲜明的个体性而非集体性。
4.当代中国城市流行音乐的表演传播,除了保留历史上“众目睽睽”的“舞台角色”的传播形式之外,增加了如下的新内容:第一,“舞台角色”本身以现代化的音频科技设备做支撑。在演唱方而,依赖于麦克风有助于音色的拓展、音量的放大、情感的抒发和更加丰富的创造性表现;在伴奏方面,利用新型电声乐器组合的电声乐队,强化了伴奏乐队的参与功能,增强了和声效果,使乐队在歌曲伴奏的过程中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并具有空间感,更加促进了音乐效果趣味、幽默特色的形成。第二,录音录像制品传播。录音录像制品(如盒带、CD、VCD、DVD等)传播为当代流行音乐的艺术实现和扩大影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这些载体的出现并应用于音乐传播领域,传播的空间扩大了,传播的时间也延长了。(www.daowen.com)
5.当代流行音乐的听众,其参与行为特征是以“听”为主,而“唱”退到了次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为了充分满足人们的“听”,这些音乐的创作、表演者们调动了一切在听觉上可能给人以新鲜感的手段,在旋律创作、演唱处理、伴奏乐器上不断地创新。人们也不断地吸收西方流行音乐的形式处理,如美国的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芳克摇滚(Funk)、节奏布鲁斯(R& B)等以及爵士乐中的拉格泰姆(Ragtime)和布鲁斯(Blues)的伴奏因素。鼓点的繁敲碎击,电吉他的即兴独奏,合成器多种奇异的音响以及丰富的和声色彩变化,这一切全部都参与流行音乐整体音乐形象的塑造。
6.由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特点,流行音乐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流行效应。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音乐的内容、题材、风格的近似,在流行强度上已相互制约与相互抵消。从理论上讲,最终获得最大的社会风靡效果的,将是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别具一格并迎合绝大多数人共同的社会审美心理倾向的作品。
7.受众群体,在传播媒体的覆盖和导引下,将超越城市范围而向农村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强烈地扩展与推进。
中国当代城市民歌现象(流行音乐现象)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复苏,并走向21世纪的繁荣和星光灿烂的时代,中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和空前的离散。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笔者认为,人们称谓的“通俗歌曲”也好,“流行歌曲”也罢,都跳不出当代城市民歌概念的制约。这个宏观性的概念,具有现实感,更有历史感。它可以把中国的民间音乐现象的历史红线,从远古一直拉到今天。为此,大概一些过去似乎很难理解、很难解释、很难解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都会得到启发而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