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儿童音乐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儿童音乐喜逢历史的相对稳定时期。儿童音乐的创作、教育、表演、传播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儿童音乐也被推上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战车,但是中国儿童音乐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积极的和健康的。在这几十年间,中国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先后抚育了几代人;中国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音乐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们毕生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和成功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促进中国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历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现当代中国的儿童音乐按照其应用的形式可分为四类:儿童歌唱音乐、儿童歌舞音乐、儿童歌舞剧音乐和儿童器乐音乐。
(一)儿童歌唱音乐
这是儿童音乐中最为普及、参与儿童人类最多的一类音乐。大量的儿童歌曲就属于这一类。儿童歌唱活动的历史传统和民间传统我们在前面有所提及。中国民歌中的“儿歌”,就是满足孩子们的这种歌唱活动的。但是,“儿歌”社会流传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使这些“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处于一种极不规范的状况,音乐的教育、娱乐功能不可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自近代的“学堂乐歌”运动以后,主动地推动儿童音乐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人们思想认识的主流,儿童歌曲的创作、演唱、传播开始进入有序化的发展阶段。如果拿“学堂乐歌”和今天的中国儿童歌曲相比,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内容形式,难免有天渊之别。今天的中国儿童歌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有齐唱、独唱、重唱、合唱歌曲;有儿童游戏、童话寓言、谜语歌曲、幽默讽刺歌曲以及表演唱和叙事歌曲等。
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为孩子们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作曲家瞿希贤的歌曲有《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踏着先烈的脚印前进》、《快乐的晚会》、《小金鱼》、《我们是春天的鲜花》等。著名的词曲作家乔羽、谷建芬、刘炽、李群、潘振声、石夫、钟立民、金帆、金波、管桦、杨春华等,都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儿童歌曲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影视艺术的兴起,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儿童歌唱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传播领域。儿童歌唱音乐的艺术性、专业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如童声二部合唱、故事片《苗苗》插曲《小鸟,小鸟》(金波词,刘庄曲),童声领唱与齐唱、儿童故事片《应声哥哥》插曲《妈妈告诉我一句话》(严亭亭、王君正词,王酩曲),故事片《神奇的剑塔》主题歌《两个好朋友》(周威词,刘雁西曲),故事片《城南旧事》插曲《送别》(〔美〕J.P.奥特威曲,李叔同填词),电视连续剧《蓝精灵》主题歌《蓝精灵》(瞿琮词,郑秋枫曲),电视连续剧《济公》主题歌《济公活佛》(张鸿西词,金复载曲)等。
在中国儿童歌唱音乐中,有一部分基督教歌曲。这是由教会专门组织儿童演唱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基督教的功能。如《儿童圣诗及崇拜文》中的《赞美上主创造歌》、《主民颂主歌》、《千古保障歌》、《大地风光歌》、《奇爱歌》等。这又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梁武帝时期“童子倚歌梵呗”的事实。成人们总是乐于将儿童的艺术行为服务于宗教,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恐怕将来也是如此。这也许是因为儿童的纯真和纯洁,正符合宗教精神和宗教艺术精神吧!
由中国人译词、配歌的外国儿童歌曲也进入了中国儿童歌唱音乐系列之中,如《do、re、mi》(美国)、《雪绒花》(美国)、《我和太阳一起歌唱》(苏联)、《雁群歌》(苏联)、《小小少年》(德国)、《只要妈妈露笑脸》(朝鲜)、《村里的老铁匠》(日本)、《阿童木之歌》(日本)、《聪明的一休》(日本)、《花仙子之歌》(日本)等。
21世纪初,从2004年开始,作曲家谷建芬共创作、录制了50首用唐诗、宋词谱曲为主的儿童歌曲。这些新风格的歌曲,仿佛是新时代的“学堂乐歌”,仿佛是童心永驻的“校园歌谣”。在这充满时代感的旋律中,已把中国传统的美德、追求与理想重新解读出来。歌曲中有一批与其说是为儿童写的歌曲,倒不如说是以儿童的童声为演唱手段,专供成人们听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一种透明、纯真的本质,一份超越时空的宁静,一种深沉、博大、温馨的人文精神,永远地启发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反思人生。(www.daowen.com)
作曲家谷建芬把这批歌曲取名为“新学堂歌”。目前正式进入音像市场的“新学堂歌”有20首。其中包括《春晓》(唐·孟浩然)、《相思》(唐·王维)、《咏鹅》(唐·骆宾王)、《清明》(唐·杜牧)、《游子吟》(唐·孟郊)、《长相思》(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静夜思》(唐·李白)、《明日歌》(清·铁鹤滩)、《一字诗》(清·陈沆)等。这批儿童歌曲在当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二)儿童歌舞音乐
儿童歌舞表演,是儿童音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儿童边歌边舞,或形象化地演绎歌词内容,用以表现儿童们对儿童艺术作品的理解。中国的儿童歌舞音乐传统至少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前面提及的“此时尝稻庆丰年,童子舞胎仙”、“儿童歌舞衣班,接踵升堂视笑颜”句,就已反映出古代儿童歌舞表演给人们带来的情趣。黎锦晖为近现代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创作的24个儿童歌舞音乐作品为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儿童歌舞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每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就是一部出色的儿童歌舞。无数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带领儿童歌舞的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性才华。
(三)儿童歌舞剧音乐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带有戏剧情节的歌曲、舞蹈和戏剧综合表演的形式,也是儿童集体性音乐活动的高级形式。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音乐的创始人也是黎锦晖。由他创作的《小小画家》是儿童歌舞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剧除前奏曲以外,共分两场:第1场包括《儿嬉》、《母诫》两部分;第2场由《师训》、《闹学》、《因材施教》三部分组成。其中有歌曲7首,即《贵姓大名》、《教子歌》、《打盹曲》、《斯文曲》、《背书歌》、《我要睡觉》、《赶快画》。整个剧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多种变化的情绪,都由歌曲生动地表现出来。《小小画家》的音乐围绕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展开:揭露、讽刺当时的封建制度,针砭迂腐、陈旧的封建教育制度,呼吁全社会把孩子们从封建愚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儿童音乐工作者们已创作了不少儿童歌舞剧。如《我们爱向日葵》(吴洛作剧,继云作曲),表现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光明、热爱劳动人民的新风尚,向日葵的拟人化,童话般的轻歌曼舞,使这部作品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儿童歌舞剧《小公鸡》(陈友罕作剧,陈方千作曲),剧中也把小公鸡、小喜鹊和小鸭子人格化,向小朋友们宣传一种谦虚谨慎、团结友爱的美德;儿童歌舞剧《雪地上的故事》(沈震亚根据苏联寓言作剧,潘振声作曲)则向孩子们说明一个真理:正义和善良必定要战胜虚伪和邪恶。
(四)儿童器乐音乐
严格地讲,儿童器乐音乐没有独立表现的作品,而只是一种音乐行为的方式,这种方式在进行时就表现出了相关的音乐。因此,中国儿童音乐的分类,如果理解为行为方式的分类,则儿童的器乐音乐行为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很普遍。比如,为了儿童的音乐节奏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就有儿童节奏乐队的产生。儿童们随着老师弹奏的音乐节拍,用三角铁、铃鼓、小鼓、碰铃、小钹敲打不同的打击乐节奏,显得趣味盎然;又比如,大一些的孩子,根据他们所学习的乐器,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起民乐队、口琴队、锣鼓队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