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儿童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之旅

中国儿童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之旅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儿童们在参与这项佛教盛会的音乐表演。流行于河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放牛》,就是一种古老的儿童歌舞表演。在近现代,由学校教师、专业儿童音乐工作者多年呕心沥血营造出来的儿童音乐世界完善之前,中国的儿童音乐内容主要来源于民间。歌谣体的儿歌,强调、侧重的是音乐中的节奏因素。旋律体的儿歌,较之歌谣体更加音乐化、规范化。

中国儿童音乐:传统与现代音乐之旅

一、传统的中国儿童音乐

在《隋书·音乐志》中,能看到中国古代的儿童音乐活动信息。早在梁武帝时期,帝萧衍为提倡佛教而专设少年乐伎组织“法乐童子伎”。“帝既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1)“无遮大会”是印度传来的一项佛教活动,“无遮”,即宽容无阻,佛法平等,贵贱众民皆得参与之。当时,儿童们在参与这项佛教盛会的音乐表演。

宋代词人描写宋代的儿童在成人们的丰收喜悦中,欢歌跃舞,为人们的喜悦心情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源好,秋景道人怜。时至自然天气肃,夜凉犹喜月华圆。长啸碧崖颠。须信酒,难别咏歌边。是处伐薪为炭后,此时尝稻庆丰年。童子舞胎仙。(2)

又一首:

荷绽花繁。img54开六荚,喜溢门阑。好是骖鸾,特离月殿,来驻人间。儿童、歌舞衣班,接踵升堂视笑颜。祝颂勤拳,将何比况,只个南山。(3)

流行于河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放牛》,就是一种古老的儿童歌舞表演。它至近代还保留着中国农耕时代的娱乐交际方式:牧童和村女谐趣对答演唱,以求得情感上的沟通。

在全国各地民歌中流行的《摇儿歌》、《摇篮歌》或《娃娃歌》,是由妇女即兴、吟诵唱给婴幼儿听的催眠歌曲,这种歌曲的生理、审美功能并重,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音乐类型之一:“摇摇摇,摇摇摇,摇到了外婆桥。买条鱼烧烧,头勿熟,尾巴焦,刮起尾巴再烧烧,吃鱼吃了再来摇。”(江苏)“暖暖暖,暖暖暖,妈妈去种田,给你捡果果。果果多又多,果果香又甜。”(广西壮族)“睡觉觉(gao),睡觉觉,乖乖好睡觉,睡到龙王庙。龙王庙里菩萨多,睡到磨子坡;磨子坡上长青苔,睡到莲花台;莲花台上走马灯,走到夜三更;半夜三更妹儿哭,明天没衣服……”(四川五通桥)

这些儿童的催眠歌曲,歌词是母亲们在现实生活中信手拈来、即兴创作的,纯朴而亲切,折射出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社会生活环境。

在近现代,由学校教师、专业儿童音乐工作者多年呕心沥血营造出来的儿童音乐世界完善之前,中国的儿童音乐内容主要来源于民间。在民间儿童音乐中,一种是歌谣体的流行,一种是旋律体的流行。这两种都属于民歌的范畴。歌谣体的儿歌,强调、侧重的是音乐中的节奏因素。各地的儿童用各地的方言吟诵,音乐旋律是方言音韵的原始性扩张,既像唱,也像念,朗朗上口,节拍节奏鲜明,充满着儿童们所理解的知识性、趣味性。如下面一些流传了多少辈人的儿歌,现在重温起来,仍使人感到童贞般的亲切,同时又再现出了中国漫长而封闭的农耕社会风俗、人情和家庭关系的各个侧面: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小弟弟,抱猫来,哎哟哟,真厉害!咕噜噜噜滚下来!

小小黄豆圆又圆,磨成豆腐卖价钱。人家说我生意好,小本生意赚大钱。

好啊好,好啊好!上南山,去割草。捡了一件大夹袄。穿上又怕虱子咬,不穿又怕小偷要。

稻草公公,站在田中,披起蓑衣,戴上斗篷。不怕大雨,不怕大风,天凉地热,就走不动。

菜子开花黄又黄,田头青蛙死了娘。虾儿躬背当孝子,黄鳝出来哭姑娘。螃蟹脚多来帮忙。只有乌龟胆子大,背起罗盘当阴阳。

红绣鞋,绕过街,漂亮姐姐回家来。妈妈听见女儿来,打开门儿迎出来;爹爹听见女儿来,捋捋胡子笑出来;哥哥听见妹妹来,四个碟子摆出来;嫂嫂听见姑娘来,一张脸儿垮下来。(www.daowen.com)

青布鞋子镶绿边,婆婆夸我好针线,大嫂教我磨针尖,二嫂教我织绫罗,三嫂教我描花朵,四嫂教我打公婆。只有公婆常打我,哪有媳妇打公婆。

月亮月光光,贼来偷酱缸。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大声喊出房。跛子追上去,驼子也来帮。一把拉住贼头发,原来是个大和尚。

板凳罗罗,上面坐个大哥;大哥出去买菜,上面又坐奶奶;奶奶出去烧香,上面又坐姑娘;姑娘出去磕头,上面又坐皮猴;皮猴出去遛弯,上面又坐欢欢。

以上内容的儿歌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大同小异的口头版本不一样,或是一人一个样,一个年代一个样。随心所欲的改动是民歌的生存、流动方式。或是奶奶编,或是爷爷编,或是爹娘编……这些儿童歌谣,是儿童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人生的重要知识载体,也是他们的娱乐方式。

旋律体的儿歌,较之歌谣体更加音乐化、规范化。音乐的成分,除了节奏外,旋律具有地方风格性和歌唱性。音乐风格多归宿于当地的民歌曲调。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它既是民歌,也是川北农村儿童过去经常歌唱的儿童歌曲。

按中国农村的传统习惯,成人们总要让儿童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事工作。而最适合于孩子们做的,可能就是牧放牲口了。前面提及的《小放牛》就是在这样的工作背景下逐步产生的。有关放牧的儿童歌曲非常多,如湖北的《牧童谣》、山西的《放羊歌》、内蒙的《牧歌》、宁强的《放牛打差》,以及各地的《放牛歌》、彝族的《赶牛调》、安徽的《牛歌》、四川的《牧鸭谣》等。这些儿歌是儿童一个生活侧面的艺术化反映,也是他们获得生活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孩子们在放牧的过程中,敏锐地观察自然现象,吟唱歌谣,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什么团团团上天?什么团团在水边?什么团团长街买?什么团团姐面前?

太阳团团团上天,荷叶团团在水边,烧饼团团长街买,筛子团团姐面前。

什么出世双是双?什么出世拜四方?什么出世跟娘走?什么出世不要娘?

羊儿出世双是双,牛儿出世拜四方,鸡儿出世跟娘走,鸭儿出世不要娘。

什么开花白如云?什么开花装黑心?什么开花头朝下?什么开花吹喇叭?

棉花开花白如云,蚕豆开花装黑心,茄子开花头朝下,南瓜开花吹喇叭。

什么生蛋生得多?什么生蛋水里漂?什么生蛋咯咯叫?什么生蛋土里埋?

老鹰生蛋生得多,蛤蟆生蛋水里漂,母鸡生蛋咯咯叫,乌龟生蛋土里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