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最大音像市场进入下滑态势

中国最大音像市场进入下滑态势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音像市场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买卖双方表现出不同的主从关系。其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音像出版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像市场买卖双方的主从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音像市场已进入下滑的趋势。另外,音像市场的重要交换场地——音像商店的锐减,也证实了这一下滑趋势:“广州音像店由三年前的250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600多家;中国图书

中国最大音像市场进入下滑态势

二、音像市场

在音像市场中,买、卖双方和买卖对象一目了然。买方仍然是多元化、多层次、多结构的音乐受众,而卖方是生产、制作、销售发行音像制品的产业实体。在这个市场中,所谓买卖对象,就是音像制品。所谓音像制品,就是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存储的音乐表演信息:纯声音的,声音与创造声音的同步视觉形象的,声音与其他相关视觉形象的,等等。

音像制品进入市场流通交换,就变成音像商品。音像商品是一个泛称,广义的唱片概念,就是指音像商品。这样一来,唱片,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从1889年美国留声机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 Company)出售的圆筒式唱片开始,到20世纪以后的胶木圆盘式唱片、录音盒带,以及今天的CD、VCD、DVD等,都可称为广义的唱片。

在音像市场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买卖双方表现出不同的主从关系。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重心在卖方,控制在卖方,是卖方决定市场。中国唯一的一家唱片公司——中国唱片总公司(China Record Corporation,简称CRC)原隶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现隶属中央大型企业工委。其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音像出版机构。中国唱片总公司最早的前身,是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建立的大中华唱片厂。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政府接管该厂,改名为人民唱片厂。不久,人民唱片厂划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领导,并在陆续并入其他唱片厂之后,成为全国唯一的唱片生产厂家,1955年改名为中国唱片厂。1952年和1954年,该厂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唱片编辑、出版部门。1958年6月18日,中国唱片社正式成立,它成为当时及以后20多年中全国唯一的一家唱片编辑出版机构。1962年4月,经中宣部批准成立“中国唱片艺术委员会”。1963年,中国唱片发行公司成立,负责全国唱片的独家发行工作。1982年11月,中国唱片社及其分社、中国唱片厂、中国唱片发行公司合并,成立了中国唱片公司。1985年2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唱片总公司,并保留中国唱片社及上海、广州、成都分社的名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唱片总公司总计出版各类节目5.3万多个片(盒)号,总发行量达8.6亿多张(盒)。

传播学的意义上来看,中国唱片总公司的业绩,是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内地音乐市场,并控制了这个市场。这就像传播学经验学派曾经所认同的“魔弹论”(55)一样,唱片公司出版什么音乐,音乐受众就购买什么音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具有明确的政治色彩和导向,音乐受众的反应,体现出了一定的“魔弹论”效应。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唱片生产为主的录音制品除面向国内外,还发展对外唱片贸易。1952年到1994年,年平均贸易额近亿元人民币,其中,1964年和1965年出口密纹唱片40多万张。“文革”前,多种中国唱片品种在港澳地区的销售量占市场销售总数的70%以上;1979年和1980年贸易额达160万港币;1981年贸易额达44万美元。(56)

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像市场买卖双方的主从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即,重心逐步移向买方,控制逐步移向买方,是买方决定市场。

1979年以来,由于卡式录音机技术的进口与大规模的普及,更由于音乐受众逐步走出“魔弹论”效应的迷宫,在新技术条件影响下的中国内地音像商品生产焕发了生机与活力。1979年到1994年,中国大陆的音像出版企业从过去的两家发展到205家,以生产出版普及型的卡式音乐盒带为主。音像复制生产企业160余家,录像放映点5万余个,各类专业音像商店10万家以上。年均生产各种音乐录音商品磁带1亿盒以上,像带40万盒以上。每年为国家上缴几亿元人民币的利税收入。(57)

由于录音盒带应用效果的灵巧、方便,所以这种音乐载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中国音乐听众的认可并成为音乐商品中最为流行的形式。据有关资料综合统计,全国商品录音盒带生产量1982年为600万盒,1983年增加为1800万盒,1984年为4000万盒,1985年为7000万盒,1986年为7400万盒。1987年进入商品盒带生产的高峰期,全年生产量为1.02亿盒。从1982年到1987年六年间,共生产商品录音盒带3.1亿盒,其中80%是音乐品种盒带。而在音乐品种盒带中,85%是流行音乐。在这些流行音乐中,包括港台流行音乐引进版、港台流行音乐模拟版(当年人们俗称“扒带子”)、大陆自创流行音乐、中国传统民歌、戏曲唱腔“改装”的流行音乐、欧美流行音乐、舞曲(迪斯科、摇滚和各种交谊舞曲)等。1988年,以中国西部民歌风格为主体的“西北风”流行歌曲生产量达到了最高峰,全年单此类型全国生产量就达4600万盒。(www.daowen.com)

而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近年在《出版事业概述》一文中公布的统计数字是: 1979年以前,全国仅有中国唱片总公司一家出版盒式录音节目带;到1997年,全国近300家音像出版单位共出版录音制品10872种、1.49亿盒(张),录像制品11596种、5734万余盒(张)。

1998年,配书出版音像制品的图书出版社有上百家。在复制加工方面,260多家工厂可生产包括唱片、录音磁带、录像磁带、激光唱片、激光视盘在内的多种规格的音像制品。自1991年以来,每年出版音像制品5000多种,销售量2亿余盒。(58)

近年来,由于音乐的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获取音乐人数的增加,随着“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在线服务、付费下载和手机彩铃等全新音乐销售模式正在形成。音像市场已进入下滑的趋势(见图6-3)。2004年,传统音像产品的发行金额为25.1亿元,发行数量为4.17亿张(盒),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8.9%和8.6%。2005年发行数量为4.14亿张(盒),(59)2006年发行数量为2.2亿张(盒),发行金额为15.51亿元。(60)

另外,音像市场的重要交换场地——音像商店的锐减,也证实了这一下滑趋势:“广州音像店由三年前的250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600多家;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音像部由三年前的每年5000多万元进口码洋,锐减到现在的1000多万元;全国音像中盘商由三年前的30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100多家……这些事实,无疑给目前中国音像市场的悲观论者提供了依据。”(61)

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看,音像市场的当前走向,是当代音乐受众选择的结果。各种各样的媒体传播方式,犹如人们进入当代的“自助餐厅”,一切由受众选择。这就如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机关、学校食堂中的强制性伙食供应制度,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img49

图6-3 2004—2006年音像发行量下滑趋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