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里所涉及的“唱片”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通过所有的录音技术(从机械录音、钢丝录音、光电录音、磁带录音到数字录音)而形成的音乐载体制品,如在唱片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转速的塑料唱片、CD唱片、普通盒带、数码录音带(DAT)、MD等。
早在1877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的声音记录器,便成功地实现了人类对声音能量的管理。爱迪生的声音记录器十分简单:摇动的把柄使包裹着锡箔的金属圆筒转动。金属圆筒旁边有一个小喇叭,喇叭的底部有一个金属薄膜,膜的中央有一根突出的钢针和锡箔接触。当圆筒转动时,如果对着喇叭说话或在喇叭前演奏音乐,声波就传到喇叭底部,使金属薄膜和膜上的钢针振动,针尖就在锡箔上刻出深浅不一的痕迹。刻痕的深浅与声音的大小高低相应,这样,声音就被成功地记录在锡箔上了。如果要把声音重新放出来,只要把喇叭底部的钢针对准锡箔上的刻纹,转动金属圆筒,钢针就依着刻纹的深浅产生大小快慢不一的振动,喇叭底部的金属薄膜也同时振动,原来录进去的声音也同时还原出来了。
1878年1月,爱迪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录音公司——爱迪生录话公司。从此,声音记录——这种新兴的录音事业在世界上开始发展。1888年,德国籍的美国电讯技师埃米尔·柏林纳在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进行了“留声机”的示范讲演。该“留声机”为现代唱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唱片史的历史起点。在柏林纳“留声机”机械原理和声音能量刻制凹凸音纹的唱片原理基础上,机械手摇唱机和带噪声的粗纹唱片(滚筒式和圆盘式),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成为音乐传播的一支劲旅。20世纪30年代,手摇式的圆盘唱机和粗纹唱片(78转/分)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直至50年代,手摇唱机在中国才普及到中小学及部分知识分子家庭。40年代后期,国外开始生产密纹慢转唱片(33转/分)及其配套的电声系统唱机;50-60年代,美国、英国开始研制生产立体声唱片;70年代,四声道立体声唱片诞生……
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唱片成为继音乐的乐谱记录之后首先出现的声音记录手段。唱片明显地作为一种新的、划时代的音乐传播媒介进入音乐传播模式之中。唱片通过唱机(机械的、电声放大的)对音乐的“还原”,比乐谱对音乐的“还原”更直接、形象、直观、简洁。乐谱是用文字、符号模拟来标志音乐作品中音的高低、长短并记录乐曲的一种技术,而唱片是通过声音、机械能量的转换来刻制类比似的音纹。乐谱和唱片均是无声的。乐谱变为声音,要靠人对乐谱的“解读”并付之于唱奏,唱奏的能力条件、规模、水平直接影响音乐作品面貌;而唱片只需通过唱机的播放即可得到音乐。音乐的唱奏水平在录制唱片时已得到了保证。乐谱具有专业性,它需要懂乐谱的人才能唱奏音乐,即使是群众歌曲,也需要少数人根据乐谱将歌曲模唱会后领导群众学唱;而唱片具有大众性,任何人都可以拥有唱片从而听到音乐。即便是高雅的严肃音乐,对大众来说,都有可能被理解接受,然而高雅的严肃音乐总谱,绝大多数的人却不敢问津。乐谱记录的是无声的音乐,而唱片留下的是有声的“乐谱”。(www.daowen.com)
基于唱片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这些优越性,唱片成为了20世纪以来音乐家们唱奏表演活动最重要的延伸手段。而唱片工业成为了利润可观的产业,为世人所瞩目。全世界各地都有重要的唱片生产厂家。在中国,1949年以前著名的唱片企业是百代唱片公司、胜利唱片公司。这些公司已发行各类音乐唱片数万种。1949年以后,中国有中国唱片社,在其基础上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唱片总公司,并设上海、广州、成都分公司。
21世纪的今天,全球著名的四大唱片集团有:“环球”、“华纳”、“索尼—BMG”和“百代”;国内著名的音乐唱片厂牌有:“华纳·麦田”、“天中文化”、“竹书文化”、“摩登天空”、“京文唱片”、“正大国际”、“大地唱片”、“喜洋洋文化”、“星工场”等。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聆听音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放唱片(广播电台播放的也是唱片)。唱片给人们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音乐资源和无限的接收音乐的机遇,我们甚至可以说,唱片造就了今天的音乐创造者和消费者。
唱片,曾经作为一种新的、划时代的音乐传播媒介介入音乐传播模式之中,展现出巨大的开拓活力,但是,随着音乐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和音乐网络产业的兴起,唱片市场及其发展正在面临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