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社会学教程:音乐的自然传播与街头路人的互动

音乐社会学教程:音乐的自然传播与街头路人的互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面对街头路人的传播,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没有媒介插入的自然传播。音乐传播者将音乐信息传播于受传者,受传者接受音乐,并以相应的方式发出反馈信息,以此反馈协调音乐传播者的行为。

音乐社会学教程:音乐的自然传播与街头路人的互动

一、音乐的自然传播

音乐的自然传播,也称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之间除了声波传递的空气介质之外,没有任何智力媒介和技术媒介的介入。这种最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是人类原始音乐的传播方式,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音乐传播方式,更是我们今天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乡村所观察到的民间音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民间音乐,顾名思义,即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音乐艺术,它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艺术结晶。无论是民歌、民间器乐曲,还是民间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都属于这种范畴。以民间音乐的传播为例,就能充分体察人类这种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音乐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外历史遗留的各种文物资料(如美术作品陶瓷工艺品、墓葬壁画、古乐器等)中,我们都能看到民间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而中国历史上流传的某些典故,也能折射出最早的音乐传播原始形态。

伯牙鼓琴图 此卷描绘俞伯牙为知音者钟子期弹琴的故事。相传俞伯牙生于春秋时代,擅弹琴,与钟子期为友。《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流传至今的古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据传就是他所作。图中弹琴者为伯牙,对面听者是钟子期。画中伯牙与子期的举止神情均刻画得惟妙惟肖。衣纹用笔细劲流利,精谨生动。此画作为元代人物画代表作。作者王振鹏,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www.daowen.com)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4)在这种传播形态中,受传者的反馈信息一目了然。俞伯牙是音乐传播者,钟子期是音乐受传者,他们面对面地进行音乐传播沟通。钟子期听了琴乐后,反馈的信息是:“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此外,在古代的街头音乐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伍子胥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5)“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6)伍子胥在街头吹篪乐,韩娥在街头唱声乐,他们都以技艺换取食品。他们面对街头路人的传播,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没有媒介插入的自然传播。

大量的民间音乐现象,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口耳传播。由于当时无法借助物质性存在的客观物体作为音乐的传播媒介,一些歌舞曲和乐曲只能靠长辈教给小辈,小辈用心记住再传给下一代,这样周而复始,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例如,我国少数民族侗族就有“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的音乐传播习俗。由于侗族过去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流传下来的歌谣,均是口传心授。(7)

而这种口耳相传形态,又反映出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参与音乐传播行为的人,只包括音乐传播者(创、唱、奏)和音乐受传者(听众)。音乐传播者将音乐信息传播于受传者,受传者接受音乐,并以相应的方式发出反馈信息,以此反馈协调音乐传播者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受传者可以是单独的行为主体个人,也可以是其他个体、小群体或公众。这种音乐传播现象,我们在电影刘三姐》中就能切实地感受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