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流行的特性
音乐流行现象,我们可大致归纳为五大特性。
(一)普及性
音乐流行现象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特殊就在于它以其渗透性的广泛传播,成为当代最普及和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比如当前,各种各样的流行音乐商品正以强大的势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流行歌曲因具有通俗易懂、短暂易逝、批量生产、即刻消费、诉诸快感等特质为大众所青睐。无论是学生族还是上班族,从民工到白领,从平民到偶像,男女老少社会各阶层都会主动迎合流行趋势,紧跟流行的步伐。再者,由于流行本身就体现了音乐的民间性质(民间的、大众的、传播速度极快的、动态的),因此流行歌曲的大众性使受到感染的人群数量极其庞大,这一点很生动地反映在网络歌曲上。
再来看看古典交响乐、奏鸣曲、歌剧等在当代社会的流行。这些诞生于欧洲17至18世纪的、崇尚理性和讲究规则的音乐,一直延续到两三百年后的今天,它们仍有大批追随者:首先是各国艺术院校的那些“学院派”师生,其次还有社会各层面某些音乐素质较高的“发烧友”,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琴童们。正是他们师承了“学院派”的专业训练,才使得欧洲古典音乐在今天仍然风靡全球。此外,世界各国频繁的艺术演出交流也使这些古典音乐的风格、体裁在现代社会中更加普及。
音乐之所以流行,正表明它可以越出任何界限得到广泛普及。音乐这种特殊符号,如同语言一样,是具有强迫性的,因为它本身包含了社会文化的神秘力量。
(二)时效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时装”、“时尚”、“时髦”等词,其共同特点就是与“时”有密切关联。“时”即“时间”、“时效”。也就是说,在某段时间所发生的一种“现象”,总是在一定时间内为人们所追求、赞赏、推广和促进,然后在某年、某月或某些日子后,又会变成一种“过时”的事物。比如1988年,一股“西北风”热潮席卷整个中国流行乐坛。一时间,《黄土高坡》、《信天游》、《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等具有西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风靡全国,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峰期。不久以后,以《囚歌》为主的伤感题材,用民间的俚俗小调为音乐包装,也曾掀起一股热潮。但当一阵风潮过后,这些风格的音乐便很快淡出了人们的听觉,随即销声匿迹了。
流行不是无限继续的,在一定时间内流行的音乐,经历一段时间的传播之后,就会成为“旧”的东西逐渐消失,“新”的流行文化随即取而代之。今天的流行,也许在明天社会的表层就把它遗忘了。流行的这种时效性,致使一波又一波的音乐被传播,这也成为音乐流行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
(三)周期性
就像产品一样,音乐流行也有寿命,周期性是音乐流行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一般地说,音乐流行现象的生命周期展开过程包括:初发期⇒成长期⇒成熟期(最盛期和稳定期)⇒衰退期(消失期)四个阶段。初发期和成长期是生命周期的最早阶段,流行推动各种音乐商品的销售量快速增长;成熟期(最盛期和稳定期)是流行推广的高峰阶段,此时流行程度最强,持续到达顶峰;而衰退期(消失期)则是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流行渐渐隐退,或者消失或者被吸收,转变为下一轮的周期。如果我们用一条S形的曲线简图(3)来表示,就会更加清晰:
(www.daowen.com)
图4-1 音乐流行现象的生命周期图
如图4-1所示,音乐流行现象的产生、发展、高峰、衰退是个呈抛物线状的曲线运动过程。在当代社会,由于很多流行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加之传播媒介的高强度、高密度宣传,流行往往呈现出周期短、峰值高、波动剧烈的特点。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音乐流行周期都要经历这四个阶段,聪明的流行产品制造者有时候并不执意于尽可能延长初发期和成长期,因为这将花去很多成本,投入大量的资源。取而代之的做法是不经过宣传和“打榜”而直接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步借助多种媒体的强势鼓动,轮番轰炸听众的耳朵,巧妙利用人们的猎奇和追逐心理,使受众由对某个歌星感兴趣转而对其音乐感兴趣。如以西北民歌风格翻唱而走红的刀郎,他的音乐流行过程就没有明显的初发期和成长期,而直接进入了成熟期,仿佛一阵沙尘暴席卷而来,瞬间家喻户晓,然后又在不知不觉中衰退。这正是商业炒作的一种策略:千方百计地促使流行产品缩短其周期性,其目的正是在于多推销更多、更新的下一轮的流行。一定周期间隔的长短结构,不仅决定于投资者的意图,还决定于设计者和制造者的理念以及推销技巧、策略。这是因为,流行必须以其不间断的循环和一定的节奏保持生命力,周期时间结构将决定它的存在命运。
与流行周期相对应的是,受众在接受音乐流行时,也有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即接触(怀疑到认可)⇒模仿/从众⇒习惯(固定欣赏)⇒厌倦甚至反对。这两者的周转和循环是相互交叉并相互影响的。
(四)节奏性
音乐流行的节奏性,是指音乐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出现、扩散、发展并消失,又以一定的节奏,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重生和反复。流行不是对过去风格的单纯模仿,而是不断添加新元素并对过去风格的一种反刍,其形态并不是单向、单维度延续的直线方式,而是有间隔性的循环螺旋形。我们经常能看到现在流行的一些音乐风格,便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流行风格的一种复兴。音乐流行也像服装流行一样,当一阵狂热过后也许便是沉寂,但隐藏多年后,又会破土而出,引发新一轮的流行。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一些曾经红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赞颂毛泽东的老歌曲,被赋予现代新的配器手法和演唱风格推向市场。经过商业包装后的《红太阳——毛泽东颂歌》盒带,从1991年底起,半年时间竟然发行了550万盒,从而开启了“红色经典”的文化市场,再度在中国流行乐坛刮起“回潮风”,引发一阵“红太阳热”。和当年人们演唱这些歌曲时的神圣、虔诚不同的是:原来负载的政治内涵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集体怀旧的心理或娱乐休闲寄托。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测,若干年后,这些歌曲势必还会折射出另外的社会文化意蕴,形成新的流行风席卷而来。流行就像音乐节拍具有强弱规律一样,也踩着这样的节奏向我们走来。
(五)多样性
音乐通过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从而变得更加技术化,更具复制性和变化性。我们发现音乐流行的时间逐渐缩短了,音乐的多样性增加了。综观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流行音乐的接受情况,我们可以从感性的角度了解到音乐流行的多样性:
在现今的美国,商业电台为了迎合听众的趣味而以播放音乐为主。比如,以播放“不定型的/当代的音乐”为主的约有3000家电台;以播放“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为主的约有2500家电台;以播放“40首最流行金曲”为主的约有1200家电台;以播放“进步的、激烈的摇滚乐”为主的约有680家电台;以播放“节奏与布鲁斯、黑人灵歌”为主的约有280家电台;以播放“爵士乐”的约有250家电台。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流行音乐在原有的摇滚、乡村、摇摆等格局上,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形式,让美国大众应接不暇。如今流行的新一代音乐中,就有黑人音乐的各种衍化形式,如与重金属相对的柔摇滚,还有混合型的如乡村摇滚、民谣摇滚和摇滚乡土音乐等,这些变化都是流行带来的直接结果。无论从音乐商品和音乐形式方面,音乐流行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