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音乐听众分类研究现状

国内外音乐听众分类研究现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索霍尔认为,其中有五六种音乐听众类型可以适合于本国和其他国家。音乐听众的分类,应当考虑到社会听众音乐行为背后的这些原因。所以索霍尔所做的音乐听众划分研究,仍然是显得不够完善。部分学者由此开始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听众观,提出新的音乐听众分类办法。

国内外音乐听众分类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音乐听众分类研究的状况

任何科学的研究过程,都必须首先建立在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音乐领域同样如此。为了了解和掌握现实音乐生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就首先要对进行音乐活动的主体(音乐的接受者)进行观察和分析。只有在对音乐接受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对音乐社会现象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才可能对音乐社会活动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才可能对未来的音乐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趋利避害,使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音乐听众的分类研究,虽然离我们充分了解社会各层次音乐接受者的具体情况仍有距离,但其毕竟是迈出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可以说音乐听众分类研究是描绘现实音乐画面、解释各种社会音乐现象和进行音乐社会预测的逻辑起点。

(一)20世纪国外某些音乐听众分类成果述评

20世纪以来,国外的音乐学者们在音乐听众分类研究工作中进行了很多宝贵的探索。

1.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德国学者阿多诺在《音乐社会学引论》著作中,曾把音乐听众划分为如下8种类型:

鉴定家型(或专家型);

良好听众型;

文化需求者型(或有教养的听众型);

易动感情型(或感情冲动型);

反感情型(或重新感受型);

爵士乐型;

消遣型;

“非音乐”或“反音乐”型。(12)

2.前苏联学者祖格尔曼(W.Zukkerman)又从音乐听众是否拥有“音调积累”以及拥有这种“音调积累”多少的角度把音乐听众划分为5种类型:

对音乐不感兴趣者;

微不足道的“音调积累”者;

民间音乐“音调积累”者;

热爱轻音乐与严肃音乐者;

丰富的“音调积累”者。(13)

3.前苏联学者达维道夫(Ю.Давыдов)在《作为社会学现象的艺术》一文中,又根据人们对艺术的态度而划分出艺术观众(包括音乐听众)的5种类型:

认识型——只理解艺术的社会认识或社会政论功能;

补偿型——在艺术中寻求生活中没有的方面;

鉴别型——从专业知识出发看待艺术;

道德型——纯粹的道德评价;

“社会威信”型——根据社会群体中流行的臆断准则来评价艺术。(14)

4.匈牙利学者玛罗蒂(J.Marothy)、维法鲁西(J.Ujfalussy)等人1973年在布达佩斯社会主义国家音乐学家研讨会上的一篇论文中,部分地应用了阿多诺的音乐听众分类成果,提出了5种音乐听众类型:

对音乐能进行全面理解的听众;

片面而守旧的热心人——真诚的爱好者或假绅士;

娱乐的听众——生活中的享乐主义者或企图逃避生活、在音乐中忘掉一切的人;(www.daowen.com)

由于艺术之外的动机而面向音乐的“文化财富需求者”;

对音乐完全冷淡的人。(15)

5.前苏联音乐学者索霍尔力图强调,音乐听众的分类研究应当依据如下原则:听众的非音乐特征原则——人口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和个性心理学的;听众的一般音乐特征原则——对音乐的态度、音乐理解的质量程度。在具体的划分中,索霍尔把对音乐的理解质量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把社会中流动的多种音乐划分为“严”、“轻”、“民”(严肃音乐、轻音乐、民间音乐)三种体裁。根据高、中、低的理解质量和“严”、“轻”、“民”的三种体裁,可以组合为27类音乐听众。索霍尔认为,其中有五六种音乐听众类型可以适合于本国和其他国家。为此,他的音乐听众分类结果是:

高严中轻中民(ΒсСлСф)——专业训练有素的严肃听众;

中严中轻中民(СсСлСф)——有文化的、对音乐一知半解的人;

低严中轻低民(НсСлНф)——文化较低的、对音乐一知半解的人;

低严高轻低民(НсВлНф)——轻音乐迷;

低严低轻高民(НсНлВф)——民间音乐听众。(16)

从以上的音乐听众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前苏联学者索霍尔之外,其余的分类方法几乎都是从音乐听众的情感、态度、需求等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的,所涉及的角度都是一维的,都是关于音乐听众最表面的划分,缺乏科学分类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样做造成的后果是使这些划分好的类型成了一团团绝对的、静止的、松散的群体,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开展起来。

而索霍尔对音乐听众的划分固然显得较为全面和理性,但仍然带有一种主观的和书案的色彩。人对音乐的接受,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听众音乐行为的背后,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的因素,比如说作为听众的主体条件诸如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修养、品质等;客观的因素,如语言、伦理、风俗、文化传统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如血缘、地缘等。音乐听众的分类,应当考虑到社会听众音乐行为背后的这些原因。所以索霍尔所做的音乐听众划分研究,仍然是显得不够完善。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实际操作

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新形势以及新传媒科技对音乐领域的快速渗透,中国社会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开始发生剧烈变化。比如,社会音乐听众开始分层,而他们的欣赏口味也逐步地多元化。正是这些变化,形成了日渐多样化的社会音乐行为、音乐审美趣味和音乐欣赏态度;也正是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音乐听众乃至音乐受众领域理论组建的新素材和新依据。部分学者由此开始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听众观,提出新的音乐听众分类办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曾遂今在1997年《音乐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音乐听众分类方法。

以曾遂今等学者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社会学课题研究小组在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10年的观察思考和有关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听众群整体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梳理:

第一层次的梳理——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原则,把中国的音乐听众分成四个基本大群体:城市听众群、边远少数民族听众群、农村听众群体和军队听众群。这四个大群体的确立,已经把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城市听众与农村、边远少数民族听众相区别;把相对较多地保留着一定古风遗俗的某些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走向现代文明的其他民族文化特征相区别;把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地区与人口相对分散的农村地区相区别;同时,也把中国军队这种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传统、严谨的生活节奏、艰苦的工作环境、特殊的社会职能的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区别。

第二层次的梳理——按照年龄分布特点,把中国音乐听众划分为三个松散性的“团体”:低龄团体、中龄团体和高龄团体。按社会学家桑德巴尔(Sundbarg)的三分法,人生的三个年龄组为少年组(0—14岁)、壮年组(15—49岁)、老年组(50岁以上)。(17)

在城市的观察中,少年儿童的音乐活动特点是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有组织地进行各种音乐活动:唱歌和跳舞。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常参加少年宫的合唱队、舞蹈队、乐队,或在父母、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各种器乐技术。这些音乐活动都是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一种为了使个人与社会不断协调,使个人从“有机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开始。

在城市中,第二组人最多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听众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积极地从事各种音乐活动。这些人自由地、无拘束地接受广播、电视、电影和各种音像制品所传播音乐的影响,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作品各取所需;他们也阅读各种有关音乐的知识、技术书籍,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音乐社团活动,并从事各种音乐艺术实践。在这类音乐听众中,有职业作曲家、表演家和理论、教育家。第二组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影响大,能量大,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占支配地位。

第三组人群数量稍少,但他们的音乐活动显得更加成熟、稳重,其音乐兴趣显得稳定而持久,对旧有的传统音乐艺术有较深厚的感情。他们注意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常常定时地收听(看)他们所习惯、所热爱的东西。在购买盒带、唱片时常有非常严格而执著的选择。在这一类人员中,也包括一部分职业音乐家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居民中,不同的年龄段,均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接受特点和爱好特征。

第三层次的梳理——以城市音乐听众中的中龄团体音乐听众为重点考察对象进行具体展开。按照音乐听众接受音乐信息的不同心理特征,将音乐听众分为三种类别:消极类、积极类和专业类。实际应用时,该分类其实对农村、边远少数民族、军队音乐听众群也同样适用。

(1)消极类:尽管这类听众的音乐行为外在表现是积极的,但内部心理状态是消极的。他们被动地接受音乐,敏感于音乐时髦的外部形态和音响刺激,热衷于歌曲的原始情感流露并产生共鸣,音乐欣赏视野有限,音乐知识储备不充足。

(2)积极类:在他们的音乐欣赏实践中,较消极类听众更能调动音乐的审美经验,能通过音乐的音响外壳,对音乐形象进行较为完整的把握,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这是由于他们参与各种业余演出活动,阅读过有关的音乐读物或参加过艺术馆、文化宫、工会、学生会主办的各种音乐知识讲座,因而具备一定的音乐艺术素养。

(3)专业类:接受过较为严格的音乐技术、知识教育,对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传统有较系统的掌握。他们总是某一方面(如创作、表演、理论、评论、编辑、教育等)的专家。因此,在音乐的思想、行为方面的质量明显高于前两类。专业类在农村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民间音乐艺人或民族民间音乐活动的尖子人物、精英人才身上。他们较本地区的消极类与积极类,在音乐的实践活动、接受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这三个层次的梳理过程如下图表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梳理过程中去除掉一些不必要设置的分类:在第二层梳理中,军队听众群中少年儿童团体是不存在的;在第三层梳理中,低龄团体不必要再细分专业类、积极类和消极类。经过计算,共得出音乐听众有27种类型。这27种音乐听众是:

20世纪的中国音乐听众分类,是建立在充分考虑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音乐听众进行的分类梳理。这三次梳理的标准,依据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近10年的观察思考,依据的是曾遂今及其同事们长期积累下来的调查研究经验,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在1990年召开的“中苏艺术科学双边学术研讨会”上,苏联音乐学者认为曾遂今学者提出的音乐听众分类,是继苏联音乐社会学家A.H.索霍尔的听众分类后,更具有说服力、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分类方法。(18)

以上我们对音乐社会学领域的音乐听众分类研究情况做了大致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听众分类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加深而正在逐步走向科学和完善。我们承认音乐听众分类对于音乐社会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同时也意识到了对于中国目前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音乐生活而言,仅仅进行音乐听众的分类是远远不够的。在当今这个音乐信息接受普遍要经由媒介的社会,音乐听众的所指范围已经大大地缩小,音乐听众对于音乐受众而言,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音乐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音乐社会中的人”,我们除了研究那些业已走进音乐厅的听众、收听音乐广播的听众外,有必要把更广泛的、现代传媒环境下的音乐受众群体,甚至整个音乐受众整体考虑进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听众的分类,更准确点说,音乐受众的分类,在客观上已经成为许多传媒机构包括电视台、广播频道、音乐平面媒体以及专门的音乐传播机构设置音乐栏目、音乐节目及内容定位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为了吸引特定广告商的广告投放,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音乐节目的策划者们不得不考虑音乐听众、音乐受众的构成类别,设置目标受众可能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形式。以美国广播业为例,传统的做法是,电台首先尽可能多地吸引听众,然后再去寻找相应的广告主。但是,现在的做法是掌握听众群人口学特征,并对照广告主的销售需要来为其“量身订造”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如今无论是电台的经理还是主持、DJ们,都坚信音乐节目策略,不再是满足大多数人口味的40首热门歌曲大循环,而是需要精确到适合正在上高中的孩子们的跳舞趣味,以及流行风潮的音乐类型这样细化的程度。而这些孩子正是可口可乐或LEVIS牛仔裤等大广告主培养的新一代消费者。”(19)

从上面所举的实际情况以及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听众分类或音乐受众分类,对于我们研究当前音乐社会的重要性。但分类只是我们描绘当前音乐社会生活画面的逻辑起点,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在科学的分类基础上,对各层次、各群体音乐听众、受众进行更具体、更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掌握各个音乐群体结构的音乐审美特点、音乐行为特征、音乐接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为音乐的实践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反过来,这也是对音乐听众分类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现实音乐生活实践的有效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