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创作生产及其社会影响

音乐创作生产及其社会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乐的创作生产是由人的音乐创作动机、创作行为和创作成果共同体现出来的。一般而言,音乐创作生产的目标是创造音乐作品的观念形态,创造可供人们唱奏和传播的音乐符号和具有持久保留价值的固化形态。在以后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中,个体主导性的创作生产方式依然沿袭下来并在社会的分工进程中进一步地

音乐创作生产及其社会影响

一、音乐创作生产

音乐的创作生产是社会音乐生产中带主导性、核心性的音乐生产活动。有了创作生产,音乐在人类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出现才有所可能。没有创作,就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创作生产,更谈不上有后面环节的音乐表演生产、音乐传播生产等一系列音乐生产活动。音乐创作在音乐生产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音乐史料记载,音乐创作者、作曲家在所有与音乐有关的职业角色中,总是被给予最多的激赏和笔墨。

音乐的创作生产是由人的音乐创作动机、创作行为和创作成果共同体现出来的。一般而言,音乐创作生产的目标是创造音乐作品的观念形态,创造可供人们唱奏和传播的音乐符号和具有持久保留价值的固化形态。也就是说,整个音乐的创作生产,从产生音乐创作的动机开始,中间经过各种形式的谱写和记录过程,直到完成音乐作品的形态固定(比如说形成完整的乐谱或灌录成唱片载体等形式)为止。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出生在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波恩,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多难的命运,使他最终给人类带来了音乐的辉煌。他把音乐从上流社会引向人民大众,他又把英雄的性格和平民的愿望带进了音乐。他用音乐倾诉他对大自然、对人民的热爱,他用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他的音乐充满了鲜明的爱憎,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贝多芬的作品,从风格、形式、体裁继承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端倪。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开创者。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中,只有贝多芬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进入创作年代的。他的思想和创作直接在法国大革命思潮影响下展开,因此他的音乐作品的社会性也更加鲜明和强烈。

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音乐创作生产总是与唱奏、传播等音乐活动融合在一起,而且只是靠人的记忆作为载体,以口耳相传为传播方式流传,没有独立的物质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分工也开始发展,“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0)艺术分工一方面使多门文化的独立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就是在音乐中,三位一体的音乐生产进入较细的分工生产也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现象。当音乐创作生产活动从早期综合性的音乐生产活动独立出来以后,音乐创作生产也就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它自身固有的特点。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钢琴,5岁作曲,6岁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就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莫扎特的音乐人生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年时期(1762—1773年)、萨尔茨堡时期(1774—1781年)、维也纳时期(1781—1791年)。

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摆脱了宫廷和教会的束缚,成为自由作曲家和独立音乐人,但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维也纳的10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10年。在维也纳,莫扎特和海顿结下深厚友谊并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乐的创作经验。1784年,莫扎特加入“共济会”,热心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其中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由此思想启示写出了许多作品。歌剧《剧院经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791年9月他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被葬于维也纳的贫民公墓

(一)创作生产行为的主动性

作曲家是音乐创作生产的主体。古今中外优秀作曲家的创作实践和他们成功的音乐创作作品充分地证明,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观、社会意识或精神活动对作曲家的吸引和激励,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发掘人的存在、人的生活意义以及这些事物的价值和美,并产生以音乐这种特殊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创造的冲动。这一则体现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1)“情以物兴”(12)的艺术创作规律,二则更表明了作曲家主体表达某种精神形态的原发主动性。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政治文学、人类都使我激动;对于这一切我都按照我的方式进行考虑,然后一切都通过音乐来发泄,去寻找一条出路。……时代的一切大事打动了我,然后我就不得不在音乐上把它表达出来。”(13)作曲家们就是这样,凭着自身的音乐艺术敏感和对社会的热忱,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地从事音乐创作生产。我国南宋音乐家和词人姜夔,他流芳千古的自度曲《扬州慢》、《鬲溪梅令》、《暗香》、《长亭怨慢》等作品,情调虽然伤感,但含蓄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苦心。这本身就体现出了创作的原发主动性。近代作曲家萧友梅的声乐作品《问》,表达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军阀混战、外族欺凌的现实迷茫、忧虑之感,更反映出作曲家“通过音乐来发泄”的主动出击精神。聂耳冼星海以及中国大陆近现代的一大批作曲家和海外的华人作曲家们,在他们的创作生产活动中,均是以不同的音乐内容、形式或体裁,来主动地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感慨。作曲家们的创作生产活动,是主动的创作生产活动。

(二)创作生产方式的个体主导性

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生产方式始终是一种以个体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就是在原始音乐、民间音乐的所谓“集体性”创作中,均无法排除其原发性的个人艺术思维成分。(14)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创作生产方式的个体主导性不仅表现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在音乐创作生产中也得到充分的表现。相传中国古代的乐歌、乐舞《九招》、《六列》、《六英》为咸黑创作,《大章》为姜夔创作,《夏龠》为皋陶创作,《大护》、《晨露》为伊尹创作。(15)这种个人署名的音乐创作生产活动,居然体现在中国的远古音乐传说中,充分地证明了音乐创作生产方式的个体主导特质。在以后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中,个体主导性的创作生产方式依然沿袭下来并在社会的分工进程中进一步地确立和巩固。

个体性的创作生产方式,是与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殊性分不开的。因为音乐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艺术,而个人情感总是社会现实、社会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的不同素质背景,如同折射面的不同质量对同一入射射线有不同形态的折射一样,个体性的创作将表现出五光十色的音乐形态。(www.daowen.com)

(三)创作生产成果的创造性

在音乐的创作生产中,其成果是一种带创造性的成果。这首先表现在对声音的和谐美的组合处理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16)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波里克勒特说:“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17)其次,成果的创造性还体现在所表达情感的普遍性上。音乐的情感,和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相比,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毛泽东语)的特点。典型的、普遍的情感,能感动、振奋更多的音乐听众。再次,成果的创造性还充分地体现在如下一系列的独特音乐设计构思中:

音乐作品的题材和所反映内容的独特性;

音乐作品创作手法的独特性;

音乐作品旋律主题的独特性(包括独特的节奏型和独特的音调);

音乐作品旋律展开技术的独特性;

音乐作品风格的独特性;

音乐作品在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

……

法国杰出的印象派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在论述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时,精彩地描述了创作生产成果的创造性:

这是一种不平常的、很少人采用的创作方法。在这种方法里,理查·施特劳斯先生还找到了一种发展主题方式。这种方式已不再是巴赫或贝多芬的建筑体方式,而完全是一种节奏色调的铺陈……所有这些特点,在交响诗《一个英雄的传记》里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人们很快就会被吸引住,首先是被配器的丰富神奇的变化,其次是被一种使你们激动起来并要你们激动多久就激动多久的热烈的感情,你们再也无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甚至没有注意到这首交响诗已经超过了这类作品惯有的长度(18)

没有创作生产的创造性,音乐生产的创造性就成了一纸空谈,音乐创造生产成果的创造性,将调动整个音乐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