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航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民间音乐家。因为他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人们又叫他“瞎子阿炳”,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现留存的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他的父华清和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他精通各种乐器,并擅长道教音乐。阿炳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就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就跟着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阿炳幼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了,还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5岁时阿炳的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可惜的是他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二泉映月
40岁时,与寡妇催弟同居。为了生计,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阿炳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还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极富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他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众所周知的《二泉映月》,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知识放大镜
阿炳的乐曲
阿炳在1950年录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1950年秋天,在无锡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二泉映月》,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了这首曲子;1959年10周年国庆之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于是,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开来,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还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乐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www.daowen.com)
《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得了“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后来来到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还在电影《七重天》中表演过群众角色盲人。这时期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自己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1939年阿炳重返无锡城,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就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以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国民政府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1947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二胡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双目失明后,阿炳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身上的力气全用尽了。
知识扩展
阿炳轶事
据说,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还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了,于是就遭到一顿毒打,可是阿炳毫不屈服,还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也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这个汉奸后来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又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听到的无锡人士都拍手叫好。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