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哀怨悲愁的《汉宫秋月》
知识导航
《汉宫秋月》是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不过乐曲的历史并不长。乐曲本是崇明派琵琶曲,乐曲所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只是知道此曲意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也有人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汉宫秋月》至今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而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用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也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至今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乐曲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以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图
《汉宫秋月》以感人的音乐语言,通过对宫廷秋月的景象进行细腻的人情化描述,较为真实地表现了宫廷中宫女内心的烦闷、哀叹和凄苦,一种宫廷中幽怨、悲愁的情绪浓郁其中,一种生命寂寥清冷、无可奈何的情境油然而生。尤其在乐曲的尾声中,一轮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无边的寂静,似乎象征着女人青春年华渐逝,更加深了深居宫中的女人们那无边的“哀、怨、悲、愁”。此曲是五声宫调式,回旋奏鸣曲式,乐曲速度缓慢,而且细腻多变,一唱三叹,哀婉凄绝,给乐曲的听者以无尽的遐思。
知识放大镜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曲开始的引子音调由高到低,仿佛女子幽怨中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使人的视野中凸显出一幅清冷宫中、残阳斜照里、长门幽影独自徘徊的情境。接着就拉出曲子的主题,在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好像女子在忧郁徘徊中忽然地想到了什么,就突然屏息凝思,愁绪马上涌溢心头,于是涕泪俱下、倾诉身世的悲凉与生命的寂寞。
而短暂的休止引发了听者对宫女生命的思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同时勾起了人们对其悲凉身世的同情和对封建强权下压制人命运的统治的憎恨。(www.daowen.com)
后来的副部则展示了一种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如果仔细聆听时,甚至可以清晰感受到宫女在悲痛欲绝、倾尽苦衷后面对镜中一点朱唇、万缕青丝的靓丽面影,却没有人欣赏时静静的哀思和怨愤。
在乐曲的最后,变化后的副部主体,音调渐低,旋律也更加缓慢,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夕阳西沉、宫门危耸、风平浪静、万籁俱寂的情境。最后的一声低音长叹,暗寓了秋月清冷,梧桐潇潇,寒星寥寥之时,宫女无能为力只有继续承受这种生命的遭遇。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叫《陈隋》。乐曲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后经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筝曲《汉宫秋月》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称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二胡演奏的《汉宫秋月》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上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琵琶
古琴曲《汉宫秋月》又叫《汉宫秋》,在古代流传较为广泛,近代以来逐渐失传。到了20世纪80年代,古琴演奏家吴钊先生,前后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汉宫秋月》进行重新打谱,终于复原弹出了《汉宫秋月》这首琴曲,从而使这首将近16分钟的古老的曲子重见天日。
知识扩展
二 胡
二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开始于唐朝。它最早叫“奚琴”,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到了宋代,胡琴又被称为“嵇琴”;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开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就被更名为现在所说的二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