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十面埋伏》:振奋人心的音乐王国趣话

《十面埋伏》:振奋人心的音乐王国趣话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振奋人心的《十面埋伏》知识导航《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此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称得上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而时至今日,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有的学者提出 “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的说法。《十面埋伏》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很显然《十面埋伏》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

4 振奋人心的《十面埋伏

知识导航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此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称得上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用完整结构,运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古今闻名的楚汉之战,在此曲中琵琶的演奏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它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十面埋伏》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而时至今日,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会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欢迎的琵琶曲。例如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就演奏了这首琵琶曲的选段,向人们展示了这首古典的不朽的魅力。

刘德海

《十面埋伏》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直至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最终在垓下决战时,刘邦以30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项羽的10万人大军。而汉军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在深夜,张良吹箫,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四面楚歌,走投无路,从而迫使项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而汉军以五千骑兵乘胜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一场激烈的决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则取得了最后辉煌的胜利。

知识放大镜

“十面埋伏” 发生在徐州

有的学者提出 “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的说法。他们是根据《水浒传》中所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而认定的。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就是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还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而在“九里山”的山下,“八里屯”的村子,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在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据说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的,就是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才瓦解了楚军斗志,使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电影《十面埋伏》剧照(www.daowen.com)

琵琶曲《十面埋伏》十分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垓下之战的激烈战况,向后人呈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

《十面埋伏》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琵琶曲被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这种分类主要是按照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的,类似今天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很显然《十面埋伏》属于武曲代表性作品。

知识扩展

琵 琶

古诗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句子,其中琵琶,被人们俗称为“民乐之王”和“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它是拨弦类弦鸣乐器。据记载,琵琶是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的。

琵琶是木制的。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有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着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用来弹奏。是可以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的统称,只是形状类似,大小也有区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的乐器。其名“琵”“琶”则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它经过历代演奏者的改进,到了今天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属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也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而发出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