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舞蹈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与关系

舞蹈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与关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舞蹈与文学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面看来差异很大,其实它们之间既有相通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舞蹈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与关系

李 娟

作者简介:李娟,女,1981年10月生,河南洛阳人,现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专业讲师。

摘 要:文学与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两种艺术形式。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既有相通之处,而且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舞蹈,文学,互补,表现手法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说:“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它是融时间、空间、力度于一体的全方位艺术,转瞬即逝是它具有美学特色的魅力所在和主要的艺术特点。舞蹈是人类生活另一种语言的表现,是人类最为古老的艺术。由于舞蹈是非文字语言的艺术,因而舞蹈与文学、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包括有声的和无声的)相比,它是非常抽象的,需要观众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才能感知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无标题音乐、抽象派绘画相比,它又是如此的具象,舞者的喜、怒、哀、乐,只需一举手一投足或一扬眉一转脸,便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的。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做雕型描写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人们通常都把杰出的文学家称为语言艺术的大师。然而,文学所描绘的形象必须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才能完成,因而它不是直观的艺术。但舞蹈与文学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表面看来差异很大,其实它们之间既有相通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舞蹈与文学在表现手法上的相通点

舞蹈是肢体语言,文学是文字语言,两者看上去不同,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媒体。“舞蹈与文学作品都是供人欣赏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生命、情感、美这三大主题,同时也为了与他人产生共鸣,有情感的交流和美的享受。”在修辞手法上都有相同之处,文学中经常用比喻、拟人、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来为文章添彩,而舞蹈中也经常用模拟、虚拟等方法进行创作,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是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虚拟实的抒情形式,传神地表现了滴滴山泉由山岩淌出汇成小溪,流成江河,归入大海的过程。使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从涓涓细流—潺潺小溪—滔滔江河—浩瀚大海的流变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再如双人舞《再见吧,妈妈》,以描写内心世界为主,深入发掘英雄人物在战斗生活中的思想境界,编导大量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倒叙、插叙、幻觉、回忆与现实交替出现,自由、跳跃式地切入,回旋式地展开舞蹈情节,片断地而又有机联系地揭示了典型环境中人物思想情绪的发展和变化,表现了清晰的思绪和朦胧的憧憬等复杂矛盾交织的心理状态,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回味余地,从而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舞蹈的这些表现手法,在不脱离审美实体原有基本形体的基础上,经过在“拟”的过程中采取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法,使审美客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从而取得看山如山在,看水似水流,神龙现首不现尾的艺术效果。

二、舞蹈与文学的内在联系

文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历史悠久、实践丰富,使得文学艺术无论是在创作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人类的文艺宝库中,在历代作家、诗人、评论家的优秀遗产中,有些经验和理论是文学所独有的,有些则在整个艺术领域有着普遍的意义。例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创作形象思维的方法,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这些都是从文学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并对各种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所以,黑格尔把诗(文学)称为“普遍性的艺术”。我们所欣赏到的许多优秀舞蹈作品,也都是艺术家们根据塑造舞蹈形象的需要,通过文学为舞蹈艺术补充了营养。(www.daowen.com)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都是作家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入观察、巧妙构思和艺术表现的结果。尽管这些作品是按照文学的形态展现出来的,但它们的题材、内容、人物、结构都是对当时社会的艺术反映,具有典型的意义。舞蹈家往往善于从这些作品中挖掘出可以展开舞蹈的场景,用舞蹈的艺术特性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将这些作品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样编创出来的舞蹈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众所周知的芭蕾剧《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就是俄罗斯著名舞剧编导家马利乌斯·彼季帕分别根据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童话《沉睡森林的美人》和法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故事《胡桃夹子与鼠王》改编而成的。再比如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国诗人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和《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文学作品创作的芭蕾舞剧,这些优秀之作都是根据文学作品创作出来的,有的已成为古典芭蕾舞的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我国舞蹈文化的先驱、著名舞蹈教育家和表演艺术家吴晓邦先生创作并演出的《饥火》,描绘了一位骨瘦如柴的饥民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剥夺得一无所有,他不仅不甘屈服反而嗤之以鼻,最终倒在富人的窗下。这部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就是因为它以真实、鲜明的舞蹈形象,再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含义。此外,我国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优秀舞蹈剧作品,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上演的舞剧《魂》、《阿Q》、《伤逝》,第一次将鲁迅小说搬上芭蕾舞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专家称为“发现了中国舞剧的新大陆”。还有《鸣凤之死》、《日之思》、《原野》,是舞蹈编导家根据巴金和曹禺的名作《家》、《日出》、《原野》改编的三部小型诗体舞剧,运用舞蹈艺术手段,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封建制度对善良人性的残害。这些都是舞蹈编导从同名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然后用舞蹈形象加以补充、丰富而改编创作出来的。这些成功的艺术实践,无不有力地说明文学对舞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是舞蹈的营养补充剂,大大丰富了舞蹈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和结构,使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艺术生命,进而成为鲜活的艺术。

三、舞蹈为文学提供了描写和抒发的对象

文学为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保存了丰富的文学资料。如《诗经》、《乐记》、《舞赋》以及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等作品都从舞蹈艺术和舞蹈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创造出不朽的舞蹈艺术形象。同时,这些作品也都为今天我们学习我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历史和传统的舞蹈美学思想以及乐舞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今天舞蹈艺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总之,舞蹈与文学这两种艺术形式,它们都以各自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反映着我们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各自的艺术特性和艺术功能,起着各自不同的社会作用,所以,我们在发展舞蹈艺术的同时,要重视舞蹈和文学之间这种相互补充和统一的关系,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让舞蹈在文学中成长而更有魅力,让文学在舞蹈中跳跃而更具光芒,这样,才能把舞蹈和文学统一起来,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肖庆玲.舞蹈与文学的通与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8).

[2]姬茅.浅论舞蹈和文学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肖向东,刘钉,范尊鹃.中国文学历程[M].北京:文化出版社,2008.

[4]孙荣.寻找艺术的足迹——音乐舞蹈中的故事[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