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肖邦的钢琴创作与创新 — 浅谈肖邦的创作体裁

肖邦的钢琴创作与创新 — 浅谈肖邦的创作体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肖邦对钢琴器乐体裁的创新在其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肖邦把前奏曲发展成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钢琴小品,其一生共创作了24首前奏曲。

王思佳

作者简介:王思佳,女,1988年5月生,陕西渭南人,学位硕士。自小学习钢琴演奏,2006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钢琴表演专业,师从系主任李壮壮教授,现在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任职。

摘 要:肖邦在音乐体裁方面是一位伟大的革新家,其一生主要以钢琴音乐创作为主,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对钢琴器乐体裁的创新在其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对肖邦创作的四个时期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其代表性创新体裁的分析,以管窥出更多肖邦对钢琴音乐创作的贡献。

关键词:肖邦,钢琴作品,创作题材,题材创新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1810—1849),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自幼跟随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谱,8岁登台演出,能即兴弹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同时开始创作他的早期作品,1829年毕业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养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从20世纪30年代初抵达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从1846年起由于民族运动的受挫和失去亲友的痛苦,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在音乐史上,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恰当的称号。他那孕育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成就了钢琴这一乐器的黄金时代。肖邦一生创作的几乎全是钢琴曲,他为这一领域写下了众多完美的作品:58首玛祖卡、19首夜曲、3首奏鸣曲、2首协奏曲和几首钢琴与乐队作品、27首练习曲、24首前奏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3首即兴曲,以及圆舞曲、波罗乃兹舞曲等。

一、钢琴叙事曲的创作

叙事曲(Ballade)是浪漫主义音乐家喜欢使用的体裁之一,这种体裁首先在舒伯特声乐作品《魔王》中获得了典范的表现,但是将这一音乐体裁运用到乐器上的创始人是肖邦。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4)》。完成于1831—1842年,是他21—32岁那段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的作品。四首全部都用6/4或6/8拍子写成。其中,他借用了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三部曲式和变奏,使其成为带有戏剧性和交响性规模的体裁,而且每首叙事曲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肖邦运用叙事曲体裁,在内容上使它同波兰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直接联系起来,以表达怀念祖国之情,抒发眷恋民族的热情。由此,肖邦的叙事曲在性质上产生了变化,它已成熟为具有史诗性、戏剧性的一种大型乐曲。它成为李斯特的交响诗的前身,为李斯特及其以后许多其他大型作品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二、练习曲的创作

肖邦的练习曲创作是钢琴音乐史上重要的里程碑,通常称为音乐会练习曲。肖邦一生共出版了27首练习曲,即《作品10号(OP.10)》12首、《作品25号(OP.10)》12首,无编号3首。虽然绝大多数作于19世纪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肖邦的这些练习曲,除了用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练习之外,也是为旋律和声、节奏以及情绪表现用的练习曲。两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肖邦练习曲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保持了古典传统练习曲的精髓,还发展了具有肖邦风格的特殊的技术难度,并在发展技巧的同时,巧妙地借“练习曲”这一体裁,并将个人感情、细微的心理表现、对祖国的赞美以及革命性的英雄气概寓于其中,使练习曲兼有技术与艺术双重价值的魅力,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练习曲的练习意义与练习乐趣。由此可以看出,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练习曲,每首都突出一个基本的技术性主题和深刻的艺术性想象,有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真正的艺术珍品。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三、前奏曲的创作(www.daowen.com)

“前奏曲”一词来自拉丁语Prae(意为“前”)和ludus(意为“表演”)。前奏曲是序引的意思。肖邦把前奏曲发展成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钢琴小品,其一生共创作了24首前奏曲。按照五度关系,每一个调写一首。肖邦前奏曲的音乐形象各异,如《G大调前奏曲(OP.28—3)》,始终保持了严格的自然音阶,和声与转调布局异常朴素;而在《升f小调前奏曲(OP.28—8)》中则是战栗、愈来愈强的焦虑不安,“肖邦式”的激情;而《降E大调前奏曲(OP.28—19)》则表现得很明朗,非常简单而又新颖、柔和而又稍带金属声的和弦性华采音型,宽阔、流畅、同时又富有动力的旋律……

肖邦前奏曲集的独特之处在于情感丰富、艺术形象鲜明突出、形式特别完美。肖邦不仅使前奏曲和其他乐曲脱离了关系,并以独立的音乐体裁出现在音乐会上,而且还赋予这种体裁以更大的生命力。

四、谐谑曲的创作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其结构庞大,内容深刻。作曲家一方面保持了谐谑曲诙谐幽默的特点,另一方面以突进快速、活跃的三拍子,生动的节奏、突发的重音、切分音、忽强忽弱、大胆的转调等手法,使谐谑曲成为表现热烈刚劲,极富戏剧性、悲剧性浪漫特色的钢琴曲,使其不再是单纯的风俗性体裁。例如《b小调谐谑曲》(OP.20)》充分体现作者对祖国的遭遇所产生的悲愤焦虑的心情,它有时表现得愤恨激昂,有时引人进入冥想。在他的谐谑曲中,深刻地表现了他精神的巨大痛苦、悲愤、抗争和对祖国的忧思与怀念之情。

参考文献

[1]张玉展.漫谈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及爱国主义情愫.广播歌选,2008(6).

[2]〔美〕唐纳德·格劳特.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朱敬修,唐瑰卿.外国音乐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4]〔美〕肖尔茨.肖邦在巴黎:浪漫作曲家的生活与时代.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