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彪西:印象派大师和西方音乐史中的奇葩

德彪西:印象派大师和西方音乐史中的奇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意象集》这是德彪西所做的钢琴曲集,共由两集组成,每集各三首小曲,计六曲。德彪西根据这首诗歌的意境创作了同名钢琴曲。

金 鑫

作者简介:金鑫,男,1981年9月生,陕西汉中人,本科学历。2004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现任渭南师范音乐学院手风琴教师,职称讲师,陕西省音乐协会会员。

摘 要: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最后一种富于特征的风格,它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变化的初步迹象,是新世纪音乐的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印象派音乐喜欢反应微妙和难于琢磨的东西,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关键词:印象派,德彪西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印象派的艺术家的活动虽然属于19世纪的范畴,但是他们所探寻的这种新语言、新风格,却以为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20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连接两个世纪的纽带。因此,谈论音乐上的印象主义,首先也得从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说起,这个人就是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一、人物简介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七岁学习钢琴,十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早期作品受瓦格纳影响,后与法国象征主义派诗人马拉美等交往甚密,逐渐摆脱传统影响。1889年在巴黎博览会上接触到爪哇等地的东方音乐,深受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俄罗斯(穆索尔斯基)的音乐,从此在创作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创了音乐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流派——印象派。

德彪西是一个有影响但个性矛盾、评价复杂的人物,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揭开了另一个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德彪西在创作上强调感性体验,他曾说过:“观看日出比听天元交响乐更幽裨益。”他的音乐规律实际上是在遵循自己的感觉规律,随着《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牧神午后》、《夜曲》、《版画》、《意象》的纷纷出世,标志着印象主义风格的确立和成熟。

二、创作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主要通过和声音色唤起意境和感官印象,它强调音响色彩的感觉和修饰,其创作理念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同。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

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的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点。

《意象集》这是德彪西所做的钢琴曲集,共由两集组成,每集各三首小曲,计六曲。作者说:“我确信本曲能在舒曼的左侧、在肖邦右侧占有一席座位。”足见作者本人对之也十分满意。第一集中的第一曲《倒影》:比小行板稍慢,4/8拍子,是首经常单独演奏的描绘水光与倒影的曲子;第二曲《向拉莫致敬》:庄严的慢板,3/2拍子,对法国音乐家拉莫表示无限敬意。第三曲《运动》2/4拍子,表现动态的抽象感觉。第二集中的第一曲《林间钟声》:慢板,4/4拍子,描绘钟声在静寂丛林中回荡的情境;第二曲《月下寺院》:慢板,4/4拍子,表现秋月笼罩荒山古刹的寂寥图景;第三曲《金鱼》:描绘水中金鱼悠然自得游玩嬉戏的情景。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也是德彪西一首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作品,这首作品源自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这首诗短小精悍,意境浪漫清新,描绘了一位美丽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根据这首诗歌的意境创作了同名钢琴曲。这首乐曲一开始就呈现出清新而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流畅的旋律和着轻松的三拍子节奏微微起伏,温柔宁静中透出少女那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微笑。《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刻画了一种委婉细腻的情怀,乐曲富于歌唱性,充满朦胧飘逸的意境。

大海》是德彪西作于1903—1905年的一首管弦乐交响素描,1905年由谢维拉德指挥蓝姆鲁管弦乐团在巴黎首演,同年由杜兰出版社出版。乐曲呈现给贾克·杜兰。这部印象主义音乐代表杰作,从三个侧面对大海做了不同的描绘,形成了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标题性乐章: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至中午》,由引子、两个中心段落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描绘出大海从黑夜中醒来到红日从海上升起的生动场景;第二乐章《波浪的嬉戏》,是个谐谑曲风格的乐章,表现大海在阳光下波浪翻滚,时而涌成浪峰,时而卷起泡沫,互相追逐嬉戏的大自然的律动;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表现在风暴中狂涛奔涌的大海,显示大自然的无比威力。全曲演奏时间共25分钟。

三、踏板(www.daowen.com)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里,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也是能否成功演奏其作品的重要环节,那就是钢琴的踏板。1885年德彪西在聆听到李斯特钢琴演奏,亲眼目睹了他运用钢琴踏板的精湛技艺,这种技艺似乎使音乐产生了”呼吸”,这对德彪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德彪西努力追求一种运用踏板来制造出不同音响效果的技法,他自称为“会呼吸的踏板”。德彪西不断探索全新的和声效果,把每个不断变换的和弦连续地排列起来,再叠加广泛的持续音,这正是为了追求变化莫测的泛音。这种泛音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无数的涟漪,而这一切就需要掌握踏板。

(一)半踏板

半踏板的使用是指把制音踏板用作音的调节器,以使多数音响在有过多不和谐音的时候下得以持续。在弹下一个和旋时立即踩下延音踏板,随即把踏板抬起1/4、1/3、1/2,然后再踩下踏板,通过这种方法避免质音器与琴键的接触过于充分,以免完全消除了琴弦的振动,从而获得细致入微的色彩变化。

(二)弱音踏板

弱音踏板就是钢琴的左踏板。因为德彪西的作品很少出现宏伟雄壮、英雄史诗般的风格;在他的音乐中追求女性柔美,喜欢大篇幅地出现弱的力度“P、PP、PPP”,所以在弹奏这类作品时要注意尽量多用之间的触键来控制音色,而不要一味地依赖踏板来弹奏,即便在使用弱音踏板表现极弱的时候,指尖也要弹到底,否则音响会变得昏暗、模糊。

四、结语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20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在他的作品中绝大多数主题缺少通常意义上给人以鲜明印象的旋律线条,尤其在他的中晚期作品中,它们更多的是以一种织体音型甚至动机来构成主题。他尤其避免浪漫派作曲家如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悠长的歌唱性的旋律线条而追求旋律的淡化,使主题的记忆性减弱,从而达到塑造模糊朦胧的印象风格的目的,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德彪西可以说是法国人的骄傲,他不仅仅开创了印象派,而且他的音乐像月光一样,从他深邃的灵魂中飘洒向广袤的世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急风暴雨、翻天覆地,没有呐喊和宣泄,只有真诚的低言细语、精美的幻想迷醉、无言的激情、含而不露的思想,仿佛让我们看到在平静的水中的倒影。在种种充满幻想的象征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改变了音乐世界。

参考文献

[1]赵京封.《欧洲印象主义音乐研究》.海南出版社.2003.

[2]王欣.拉威尔与德彪西之比较研究.文教资料.2005(36).

[3]宋洋.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乐.美与时代.2003(3).

[4]陈向荣.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音乐.艺术百家.2005(2).

[5]刘进清.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探索与争鸣.2003(9).

[6]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海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