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芳桂的艺术生涯之探讨及其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李芳桂的艺术生涯之探讨及其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们探讨李十三的艺术人生,些许能为失落的精神世界寻找到可以慰藉的思想家园。有学者把李芳桂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当然过度的称赞不可作为比较的依据,但其中蕴含对李芳贵在戏剧艺术上的贡献,对其过人造诣的认可却是不言而喻的。在探寻李芳桂艺术人生旅途的开始,很有必要介绍当时中国戏曲发展史与李芳桂的关系。

李芳桂的艺术生涯之探讨及其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杨军燕

作者简介:杨军燕,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渭南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中青年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一部。

摘 要:李芳桂的艺术生涯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人的优良品质和懦弱本质。他在实现人性最大化的同时为后人留下永不灭没的精神财富,用《十大本》为我们展示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形象,阐释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但却无法真正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在荆棘丛生的环境中为皮影艺术奉献出了他的一生。

关键词:李十三,《十大本》,人生,儒学

我们深入到李十三的内心世界,一个饱经磨难而又自强懦弱的身影促使我们对他的艺术生涯增加了更多的思考。《中国人丛书·中国文人》里提到应提升对人本身的研究,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倒反而落后了,以至酿成在现代社会仍迷失自我、失落自我,生存无所依傍、精神无所寄托的现象”。而我们探讨李十三的艺术人生,些许能为失落的精神世界寻找到可以慰藉的思想家园。《中国文人》所采用的副标题“漠海孤帆”,这不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处世哲理,也是他们的人生志趣所在,遗世、独立,忧患、孤独、高傲而又胆怯。这些又鲜明地体现在李芳桂的身上,映射出他那自我内心欢快与愤懑、独居而又不甘沉沦的人生。李芳桂作为教师,则是按照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伫看腾蛟起凤,七步八斗之丛生;绣虎雕龙,《三部》、《两京》之再见。”更为不同的是李芳贵把他几乎所有的聪明智慧都倾注在皮影戏剧本创作当中,写出了《十大本》,能把对世事、对人生的思考淋漓尽致地书写在世人的面前。有学者把李芳桂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当然过度的称赞不可作为比较的依据,但其中蕴含对李芳贵在戏剧艺术上的贡献,对其过人造诣的认可却是不言而喻的。

在探寻李芳桂艺术人生旅途的开始,很有必要介绍当时中国戏曲发展史与李芳桂的关系。李芳桂两次进京参加会考之时,正是“花部”戏曲取代“雅部”而“点缀帝王州”的鼎盛时期,据《中国古代戏曲史论》的论述,在清乾隆年间,地方戏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扬州。尤其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造诣较高的剧种,争先恐后在北京演出,“花部”的地方戏自然转到北京。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表演大师魏长生进京,轰动京师,以致出现“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的现象。而到嘉庆四年(1799)李芳桂第二次进京会考时,他早期创作的《春秋配》已在北京公演,“演出《春秋配》以来,观众争先购票,为倾慕姚翠官的清音妙舞”,其盛况“绝胜烟柳满皇都”。虽然他去北京是为了科举应试,不是为了欣赏自己剧作的社会影响和寻求戏剧创作的成果喜悦。但他却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把要看到和听到的人和事,以及想到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向观众提出来,让观众含着悲凄和欢乐的眼泪去体会戏中的趣旨,是‘重在售意,不重沽名’”。京师的见闻与阅历,“百家争鸣”般的戏曲繁荣大趋势,以及自己在戏曲创作上的成绩,这些无形当中增添了他原本已有的爱好,增强了他在戏曲创作中的动力。

京城会考失败归来,迎接他却是儿子夭折的噩耗。中年丧子为人生的一大不幸,即使陕西督抚派信使送来吏部委任的“截取皋兰知县”也没有唤起他对仕途的兴趣。他换下八品文官服,穿上一身布衣,腰系一条白色老布腰,蛰伏在乡村的学馆里,“奋袖攘衽,触物兴怀;抽商换羽,醉心于红牙檀板。他寄情于戏曲创作,历经半生,笔墨缘深”,“善刀敛才,镂月裁云,把斗争的激情倾泻于笔端”,虽然这些评价并非真切如实,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除却了仕途的奢望,也就解脱了萦绕于心的官场名利,这种独居、深思和高傲的性情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身于皮影剧本的创作当中。《雨燕钗》、《白玉钿》、《如意簪》、《万福莲》等一部部堪称经典的作品问世,我们透过这些剧作的某些场面,认知李芳桂对人世的理解。

《雨燕钗》以明代初期政府军剿灭反叛者为背景,这里他的主导思想是“朱明长胜,专与万物”。它体现出的是文人对现世的不满,对前朝的追记。独居匠心的是李芳桂给剧中人物所启用的名字,如水贼乜性,隐喻侵夺明王朝的清朝泯灭人性。贾充,暗示清朝皇帝是“假充”的皇帝。乜性绰号“水中蛇”,贾充“泥里鳅”,都是水族动物,都是没理性的低等动物。就像贾充的自白那样,“老爷我是水部出身,只是肚里泥多。”杀人越货盗窃冒名者可以为官一方,满腹稻草胸无点墨者可以高坐名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类本性的泯没,价值标准的沦丧,必然导致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前朝正统的怀念。(www.daowen.com)

在《白玉钿》里,作者把时代背景放在元顺帝时期。用元朝对应清朝,因为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对传统文人所敬仰的儒家思想有一定程度的怠慢,他们借用非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维持既得利益。而深受正统思想熏陶的汉族人文对异族入侵的本能反感和心里抵触,对其倡导的佛学理念怀有不可消除的厌恶,这些在李十三塑造的李清彦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李清彦遭遇元顺帝派遣的辇真国师时,他从儒佛产生的时间不同上指出应尊儒抑佛。根据《李十三轶闻趣说》介绍,“乾隆中有法和尚者,居城西某寺,与王公贵族相结交,势甚显赫。于寺中设赌局,诱富室子弟聚赌,又私蓄诸女妓,日夜纵淫,富逾王侯,人莫敢撄”。在《李十三评传》里有这样的描述,在李芳桂居住地西南,有座清康熙十九年重修的兴善寺,它的西北角相连比邻的是一座尼姑庵。这些身披袈裟、口念弥陀的“师兄妹”,竟然在地下挖掘地道暗示相通。当地有民谣说:“和尚庙,姑姑庵,姑姑庵里娃叫唤。”这种对佛教的反感在《万福莲》也有体现,武则天信佛篡位,以周代唐,结果引起“四方诸侯不服”,这里李芳桂为我们塑造了谢瑶环这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巡按”。纵观他的艺术之路,“传奇”是他的主要创作理念,而女性形象的塑造又是他的一大贡献。他把男女之间忠贞的爱情、共同的理想和对生活信念三者水乳交融地凝聚在人物的形象中。《火焰驹》里的黄桂英能反抗其父的严令,能有为夫君“一死殉情”的毅然决然,也有为忠臣遭受陷害伸张正义的爱憎分明。而谢瑶环的艺术造型又远超过这些。她身为女皇派出的京官,确愿同一介书生袁华结为连理。这里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共同的政治信念,谢瑶环因“武氏坐龙廷,心中气不平”,袁华“看今日真个是天翻地乱,却怎么才说个国泰民安。我太祖创基业点点血汗,哪料想母狐精篡位夺权”。他们随后杀死钦差,扬帆在烟波太湖,参加反周义军,向武氏龙廷进军。这里,李芳桂把反女皇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念全都融汇在真挚的爱情当中,赋予谢瑶环具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思想。

通过以上三个剧本主要人物的论述,不难看出他能用犀利的笔触描绘出叹为观止的各色人物,使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出现在皮影戏的“亮子”上,印刻在喜爱他的人们心中。但却无力为自己设计可行的人生轨迹,不能真正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命运,我们能切身感受到中国文人的不幸和羸弱。当听到朝廷要把他带到京城的凶信时,惊恐慌张,急忙从自己贫寒的家里出逃,他“避开大路,穿越田间小径,朝着东南方向,跑出二十来里,来到荒无人烟的低洼草滩,周围野草莽莽,一眼望不到边。李芳桂停住脚,听不到身后的追赶声,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想坐下来休息,突然眼前一黑,四肢瘫痪,跌倒在草丛里,再也起不来了”。对于这段过程描述的真实程度我们不必推敲,事实是李芳桂离开了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对他有限生命发出感叹的同时,我们又欣慰地看到不灭的精神在延续。

参考文献

[1]徐百尧.中国文人[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赵庆元.中国古代戏曲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3]李十三史料研究室.李十三评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