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训练技巧及发展趋势研究

民族声乐训练技巧及发展趋势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关于呼吸方法,声乐界已达成共识:腹式呼吸是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2]二、 民族声乐中呼吸技巧的训练(一)训练呼吸的深沉我们把歌唱的呼吸过程分为吸气和呼气,有人认为吸气就是用口鼻把空气通过气管吸到肺里,这似乎是对的,但这种吸气方法容易把思想注意力集中在喉部和胸腔,而且气息浅、缺少支持力和控制力。(四)吹气与呼吸吹气练习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

一、 声乐呼吸的方法

胸式呼吸法是运用胸廓运动而进行呼吸的,它要求吸气时收缩腹部,扩展胸腔,把气吸向肺尖、锁骨。胸式呼吸过程中主要靠硬肋间肌收缩,使肋骨上下移动,形成呼吸的动力。基本排除了横膈膜的运动张力。这种呼吸容量小,弹性差,容易引起颈部肌肉紧张,胸压大,直接影响喉头的稳定和声带的正常发声,所以在歌唱中最忌讳这种呼吸法。[1]

胸式呼吸法也叫肋式呼吸法、横式呼吸法、肩式呼吸法等,目前单纯的胸式呼吸法已被淘汰。

(一)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它的吸气比胸式呼吸法要深,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吸得过深失去了胸肋腔的辅助作用,气息往往不流畅,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因而影响声音的灵活性。

(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联合起来运用,依靠胸肋、横膈膜和腹肌的共同运动来完成呼吸过程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能使声音快慢、强弱变化自如,声区统一协调,表现力丰富。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观点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1981年,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声乐大师贝基先生到中央乐团讲学,他主张腹式呼吸,这在中国的声乐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呼吸方法,贝基先生认为只有两种呼吸是正确的,一种是胸式呼吸,另一种是腹式呼吸。他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故事,他说:“在250年前,两位声乐家在呼吸问题上有争论,两人的意见完全相反。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各自都教出了很多学生,一个坚持要用腹式呼吸,另一个坚持要用胸式呼吸。我可以下个结论:两者都可以,女的用胸式呼吸多,男的用腹式呼吸多,但这不是绝对的。我个人倾向用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换气快、吸得深,而胸式呼吸换气较慢,这点不好……应该指出的是:两者兼用不好。”他还说过:“我之所以喜欢腹式呼吸,就是因为它接近于自然 (呼吸)。”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并不反对胸式呼吸,他反对的是在歌唱时一会儿用胸式呼吸,一会儿用腹式呼吸,即两种呼吸方法混用,他认为这是错误的。目前关于呼吸方法,声乐界已达成共识:腹式呼吸是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

我国戏曲界有 “气沉丹田”(丹田即肚脐眼下三指处)的说法,这是要体会一种吸气深沉的感觉,而并不是真的要求将气吸到肚腹里去,因为从生理解剖学的原理来看,气只能吸到肺部。“气沉丹田”的原理是膈肌下沉和腹部肌肉收缩上提,压迫了腹腔,使人感觉气息好像被吸到肚腹里去了一样。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一样,对吸气的要求都是深而柔和、饱而不僵。[2]

二、 民族声乐中呼吸技巧的训练

(一)训练呼吸的深沉

我们把歌唱的呼吸过程分为吸气和呼气,有人认为吸气就是用口鼻把空气通过气管吸到肺里,这似乎是对的,但这种吸气方法容易把思想注意力集中在喉部和胸腔,而且气息浅、缺少支持力和控制力。正确的吸气练习,可以通过用鼻子 “闻花香”的感觉来深吸气。练习时要自然放松,不要猛吸,首先用意念感觉 “花的香味”,用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将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随着吸气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通畅,没有紧张感。吸气时将意念集中在小腹部(丹田),体会鼻子 “闻花香”时小腹起伏的动作。小腹鼓起为吸气,小腹收起为呼气。

也可用数数的办法练习快速吸气、换气。嘴里不停地按四八拍数数。数数时声音不要大,但要有节奏地数,不去想怎样吸气和换气,在数与数之间要停顿,同时留意腰部的劲儿和小腹的起伏,气息就自然而然地被动吸入。

在我国,民族民间和戏剧界有 “气沉丹田”之说,这并不是真的要求把气息吸到肚子里去,而是体会一种吸气深沉的感觉。从生理解剖学看,空气只能吸到肺部。“气沉丹田”的原理是由于膈肌下降和腹部肌肉收缩、上提压迫腹腔,使人感觉气息吸到肚子里一样。由此可见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一样,对吸气的要求都是深沉而柔和、饱满而不僵硬的。

(二)呼气与保持

呼气训练包括气息控制和气息消耗。气息控制可以采用 “慢吸5秒—停止 (保持)5秒—慢呼5秒”的练习方法。这种练习能使学唱者在 “慢吸5秒”时,体会小腹慢慢鼓起的吸气。“保持5秒”时,体会收腹提臀、腰部膨胀,不吸气却想着吸气的感觉。“慢呼5秒”时,腰围保持吸气的膨胀感,向上缓慢均匀地呼气,初步体验控制气息的感觉,体会在人的心理活动支配中被控制的气息。

(三)呼吸与 “打哈欠”

呼吸训练还有一个经典的练习 “打哈欠”,人在犯困时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这是人体缺氧时保护性的条件反射。打哈欠可以使呼吸器官腔体张开,这种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补充了人体对氧气的需要。歌唱者通过 “打哈欠”练习,不仅可以体会哈欠状态下气息回流、气息倒灌和 “吸着唱”的感觉,还能体会到面部肌肉、下巴、颈部肌肉的放松状态。

(四)吹气与呼吸(www.daowen.com)

吹气练习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我们将门齿轻合,嘴唇咧开,舌尖抵下齿背面,在小腹深吸气后,让气息从齿间摩擦通过,发出“咝”的送气长音。此时,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腰、腹间,体会气息的饱满状态,感受一下门齿对气流形成阻力时,收腹、提臀与腰部扩张上、下用力的对抗感觉。找到了呼吸的对抗力,就可以控制住气息,使它从身体深部均匀、缓慢地呼出,达到可以发出很长的“咝”音,也可以发出很短的 “咝”音这样一种可以长短结合的练习。

(五)吸开与呼吸对抗

另外,我们还可以练习 “惊讶、惊呆”的感觉。当人在受到巨大惊吓时,紧张的神经系统能使全身肌肉产生收缩,使腔体迅速扩张。这种下意识的打开腔体和歌唱发声时激起高音所需的感觉十分相似。这种突发性的扩张运动,可以使气息得到快速的控制。找到这种 “惊讶、惊呆”的感觉,就能体会到此时的气息被控制住了,形成一种不吸也不呼、不进也不出的气息禁止状态。

如果能在思想上始终保持这种 “惊呆的”吸气感觉和腔体的扩张,就能明显感到腰、腹之间都是扩张的空腔。在坚持 “惊呆”感觉的同时,随意活动一下下巴,可以体会到控制气息,吸着不动的静态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呼吸控制练习,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练习,使之转变成无声的歌唱练习,让歌唱者尽快掌握发声阶段用 “吸着唱”的感觉去控制气息的方法。

(六)训练呼吸的流动性

歌唱的呼吸不仅要深沉舒展,还要流动通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为了训练呼吸的流动性,我们常用的方法如下。

1.叹气练习

叹气练习,就是在深吸气之后稍作停顿,然后从胸口 (中支点)用叹气的感觉发出 “嗨”,痛快地将气息送出。可以使歌唱者意识到气流从胸部,经过气管、咽喉、口咽送出口腔时,有一条呼吸通道,就是我们所说的 “声道”。这条练习能明显感到呼气量与呼气速度,它的通畅感与憋气感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很容易让练习者找到打开喉咙使声音通畅的感觉。做叹气状时下巴、舌根、颈部都要放松,有一丝 “懒洋洋”的放松的感觉。然后再让声音先虚着出来,以气带声,慢慢把声音说响。练习过程中用意念改变叹气的方向,不是向上叹气,而是向下垂直叹气,让气流向下滑动、输送,向腰部四周铺开,甚至向地面铺开。这时的喉部与声带都没有任何感觉,既不感到紧张,也感觉不到声带上挂着声音。这种圆润、通畅、明亮、柔和的声音感觉是从胸口 (中支点)叹出来的。

在叹气发声之前,要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用 “吸开”的感觉使整个腔体处于积极的歌唱状态,就像保持着惊讶的感觉,让打开的腔体等着气息和声音的到来。这条练习可以做由高向低的 “ha、ei”长音练习,并上、下滑动。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声音流动起来。对于解决声门卡挤、发音困难的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叹气发声的训练方法是歌唱技巧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

2.哈气练习

用 “半打哈欠”的状态将气吸入,吸气后略停顿一下,然后张大嘴向前哈气。在哈气过程中想着边哈、边吸的感觉,建立又呼又吸的感觉。哈气时腰部四周明显膨胀,既有向前向外呼出的气,又有向后向下吸进的气。歌声就在这种 “又哈又吸、又呼又吸”的感觉中,变得通畅而富有流动感。

3.换气练习

换气感觉可以用数数的办法去找,在数数过程中找快速换气的感觉。换气间隙中不去想换气,而是体会腰部两侧轻轻一缓劲,气就换了的轻快感觉。在胸口发声位置上练习 “狗喘气”,也是寻找换气感觉的好方法。这个练习可以体会到膈肌在呼吸换气中快速颤动的活动状况,从而掌握换气要领。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胸口,练“狗喘气”时胸口感觉是张开的,同时下巴与喉结往下掉,处于一种 “懒洋洋”的松弛状态。

前面谈到的主要是歌唱呼吸的理论知识与感觉认识,在训练过程中还要结合发声练习来进行锻炼。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发声训练的实践中针对具体问题,多种方法灵活运用,在长期认真的训练中,逐步提高,较好地掌握呼吸基本功和科学的呼吸方法。[3]

[1] 李保英.音乐知识200问 [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2.

[2] 赵岩,秦祁生,朱迎春.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表现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硕.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技巧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