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景德镇陶瓷教育与科研:培养旅游文化人才

景德镇陶瓷教育与科研:培养旅游文化人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景德镇陶瓷教育、科研一、中国古代陶瓷教育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有悠久的历史,陶瓷教育与陶瓷生产紧密相连,陶瓷生产的发展过程,也是陶瓷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德镇的陶瓷技艺教育也应“始于汉世”了。景德镇古代陶瓷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父子家族世袭制的陶艺教育和行帮师徒制。

景德镇陶瓷教育与科研:培养旅游文化人才

第一节 景德镇陶瓷教育、科研

一、中国古代陶瓷教育

景德镇的陶瓷生产有悠久的历史,陶瓷教育与陶瓷生产紧密相连,陶瓷生产的发展过程,也是陶瓷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德镇的陶瓷技艺教育也应“始于汉世”了。(1)景德镇古代陶瓷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父子家族世袭制的陶艺教育和行帮师徒制。

(一)家庭世袭传艺

中国古代大多生产技艺传授都是以父子相传的形式进行的,而且传男不传女。陶瓷生产领域中的技艺教育也是如此,形成了一种父子家族世袭制的陶瓷技艺教育。在宋朝以前,很少有大规模的生产工场,陶瓷从业者基本上都是采用家庭手工业的形式来进行生产。一个家庭中父亲教儿子,边教学,边生产。元朝以后,陶瓷业规模有所扩大,大工场开始有专门的从业人员,开始有师傅收徒弟的模式出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用家庭作坊制,家庭传授依然是主要渠道。而且即使在师傅收徒弟的模式下,也只传授一般的技艺,某些独得之秘,则仍采用父子相传的方式来进行。到元朝为止,景德镇建造烧瓷窑炉业为魏姓家族所垄断,魏氏结窑,有师法秘传,调制泥土,亦有异方。其排砌窑砖,每枯一块,仅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调制泥土,稠如糖浆,枯如坚石。其如窑之高卑、阔狭、大小、浅深,以及火堂、火械、火眼、火尾等,皆有定规,未可轻易。时人仿效而作,然未入其道,非裂即歪。这一状况一直到清朝才有所改观。有一余姓师傅偷艺成功(一说余氏为魏门女婿),这一统天下方才一分为二。魏氏由于后代稀少,且学艺不精,渐渐失传。而余氏则思想开明,既传子侄,也传宗族,遂广大门第。砌窑如此,其他行业也相仿佛。这种世代相袭的父子家族制的陶瓷教育方式,是古代陶瓷教育的主流,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随着陶瓷行业进一步扩大,这种方式无法适应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且容易失传,方才得以变革,为更为盛行的师徒相授制度所取代。

(二)带子进厂学艺

带子传艺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针对陶艺行业特殊情况采取的一项政策。由于上述家庭传艺传统的延续,很多瓷业从业人员对陶瓷关键工艺仍然不愿意随便传授给外人。1949年5月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将一批身怀奇技的人延聘到企业,此举极大地坚定了陶瓷艺人继续从艺的决心和信心。由于解除了后顾之忧,并且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陶瓷艺人除了发扬传统技艺以外,创新能力也得到空前开发。但这一状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改变,当时很多艺人被批判为“唯技术论”,很多老艺人被讥讽为自命清高、脱离群众,很多艺人为了避免遭到进一步的迫害,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个别的转为地下继续创作,大多则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文革”结束后,党中央贯彻实施拨乱反正的政策,陶瓷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一批老艺人年近老迈,且手法荒废,为了挽救这一传统瑰宝,国家出台了特殊政策。1976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1973】46号《关于允许老艺人带子女进厂随父学艺》的文件精神,特批招生指标,招收一批特种技艺职工子女进厂,让他们随父学艺。这些学徒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得到父辈严格认真的指导,很快就能掌握陶瓷制作的核心技术,一批悟性好的还脱颖而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陶艺界的新秀。当代陶艺大师相当多的一部分即是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精英。

(三)行帮收徒学艺

景德镇瓷业在宋朝以后,品种增多,分工细致,单纯依靠家庭世袭授艺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因此借鉴其他行业,收徒学艺慢慢成为传授陶艺的主要方式。但由于陶瓷行业的特殊性,又和其他行业收徒有所不同,形成陶瓷业收徒的特有规律。

陶瓷业收徒因为行业各异,要求不一,一开始并没有严格的可操作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形成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制度和规矩。比如装小器学徒,行规是每3年开一次禁,招收一批徒工,然后封禁。循环往复,这中间任何人不得破例。这种制度使得陶瓷行业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有效地防止了滥收徒弟。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不利于更多的新鲜血液流注到这个行业中。随着清末陶瓷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规矩就慢慢松散,民国则更为宽松,当然还是有一定之规,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学徒有学规,学徒期一般为3年,少则1年,多则6年。老板或师傅除供给食宿外,按年支付津贴,民国后折算成大米。1947年时,徒工年龄稍大者,每年给米2担,小者给米1.5担。但也不尽然,具体行业有很大差异。

学徒学成满师,徒弟必须请酒谢师,同时昭示身份,可以独立开始陶瓷行业制作。1949年4月以后,徒工制度被取消,统一由劳动部门招收工人,然后分配到厂里工作,但大多仍规定师傅传授技艺,学徒按国家规定发放生活津贴,师傅也给予一定的带徒津贴,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二、近现代的陶瓷专业院校教育

景德镇的陶瓷教育除了上述师徒传授的方式外,从清末开始学校教育也逐渐得到发展。最早也是最负盛名的是景仰书院。景仰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乾隆时期监生沈大振捐田62亩,银子200余两,侯世爵、林大荣等捐银470余两而成。此举征得时任驻镇饶州府同知兴圣纪的同意,改景德镇江家坞的净土庵为景仰书院,这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景德镇最早的专门的陶瓷教育学校。

当时的政府官员对景仰书院极为重视,开办之初即延聘著名陶瓷史学家郑廷桂执教。景仰书院大量招收景德镇陶瓷界子弟入学深造,入学学生不论家境如何,一律享受生活补贴。景仰书院持续时间很长,自乾隆历经嘉庆以至道光,历50余年而不衰。咸丰年间由于战乱,景仰书院被大火烧毁,光绪年间获得重建,继续为景德镇培养专业陶艺人才。

景仰书院之后较为有影响的陶瓷学校是中国陶业学堂。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直隶5省集资在景德镇创办江西瓷业公司,公司设本厂和分厂两处,为了培养“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特创办陶业学堂,同时为了培养便于学生到厂观摩、实习,学堂修建在分厂附近。学堂开办时设专科1班,并附设艺徒1班,前者招收15岁以上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或同等学历),学制3年,后者招有初小文化的12岁以上少年,学制5年。陶业学堂堂长为徐风钧,教导主任是张浩,课程按新法制瓷流程设置。

民国元年(1912年),各省拨款中断,学堂处于瘫痪状态。江西省督李烈钧以陶业于江西举足轻重,将学堂收归省立,改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由张浩担任校长。教师有张浩和日本留学生邹如奎教授等,还有日本技师,实力非常雄厚。

1915年,饶州陶业学校改名为江西省甲种工业学校。1916年,甲种工业学校在景德镇设立分校,名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学校,校址设在毕家上弄,校长由张浩兼任,汤有光任教务主任。分校除接纳甲校学生实习外,并独立招生办学,当年面向江西、安徽、浙江等地招初小或高小毕业生100余名,学制3年,先办饰瓷科,继办成瓷科。学校办有从炼泥到烧炼、彩绘全套工艺的附属瓷厂,学生每周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在工厂,一年半就直接创造产值。1924年,学校停办。

1931年春,教育界人士联名上书省教育厅,请求于景德镇创设陶业职业学校,5月,省教育厅批准,创设浮梁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附设于县立绍文高级小学内,招高小毕业生1个班,10余人,学制3年。1932年,改名为浮梁县立陶瓷初级职业学校。后又复名为饰瓷初级职业学校,校址为原江西陶务局址(现景德镇宾馆)。学校课程设有普通文化课,饰瓷专业课和实习课,专业课设有素描、西画、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图案等。教学与实习的比例是:一年级3∶1,二年级2∶1,三年级3∶2,1935年,景德镇立初级中学与县立饰瓷初级职业学校合并,改组为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学校增设成瓷科。

1934年冬,省政府在景德镇设江西陶业管理局,委杜重远为局长。杜上任伊始,即呈准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并亲任所长。1935年2月,养成所正式开学,其办学宗旨是“培养陶业技术与陶业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近代思想和陶业初步的技术”,“担负改良陶业的使命”。学制1年,开设课科目有文化基础课、陶瓷工艺课和普通基础课。此外还有田径和球类等体育运动。并办有实习工厂,方便学员实习。1935年下半年,杜重远因《新生周报》事件入狱,养成所也被迫停办。

1944年,省国民政府决定,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与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合并,校名改为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委汪璠为校长,设陶瓷科初、高二级、分成瓷、饰瓷专业,实行“三三学制”。1946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在办职业班的同时,又办陶瓷工程专科班,2年制的招收高中毕业生,5年制的招收初中毕业生,接着办5年制陶瓷美术专科班。1948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立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职业学校为附属办理。

1955年11月6日,中央文化部投资,在景德镇创办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校址在现陶院老校区。学制3年,校长吴钟祥,旋调任宣传部,由王文镳继任。学校设釉上彩、釉下彩、雕塑等3个专业。1957年4月3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958年1月,与江西省轻工业学校合并,校名改为江西省陶瓷学校。

1958年6月28日,省人民委员会会议决定,将江西陶瓷学校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系、科。院长由市委书记赵渊兼任,校址湖田。学院创办初期,归景德镇市领导,1959年划归省轻工业厅领导,1978年改为中央轻工业部属院校,省部共建,以部为主。

196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被迫撤销。1975年12月12日,中共江西省委转发国务院《关于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通知》。复校后,除恢复陶瓷美术、陶瓷工程2个系的3个专业外,增设陶瓷机械系设计和制造专业。学制3年。1978年,恢复高考,本科学制恢复4年。1982年,国务院批准陶院为授予学士学位高校,1985年,国务院批准陶院在陶瓷美术系的雕塑和设计专业中招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

除了专门的陶瓷学校教育外,陶瓷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15年,竟成小学办陶瓷职业补习班,招收初小毕业生20余人。1931年,女子公学办陶瓷美术职业班。1934年,景德镇立中学办饰瓷科职业班。1948年,饶州府同乡会创办东方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吴仁敬,教导主任程品珍,1950年因经费缺乏停办。1956年景德镇创办陶瓷工人技术学校,校址在新厂,校长倪文治。1978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1980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2003年,陶瓷职工大学和景德镇电大等四所学校并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筹建景德镇学院。

三、景德镇陶瓷科研

(一)科研机构(www.daowen.com)

1.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和促进陶瓷工业的发展,1954年8月创办了景德镇陶瓷试验研究所。1957年划归省管,称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1966年12月轻工业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陶瓷室并入该所,改名为轻工部陶瓷研究所;1968年撤销;1976年轻工部收回,又改名为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该所现有职工3000人,专业技术人员140人;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设科技开发部、产品开发部,部下分别设置各专业研究室。国家日用陶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全国日用陶瓷科技情报中心和《中国陶瓷》杂志社均设在所内。在专业技艺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3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教授1人)。中级职称的64人,初级职称的67人。现拥有各类仪器设备330余台,其中属国家统管的现代精密仪器13台。图书馆馆藏中外专业图书及期刊3万余册。

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是以日用瓷研究为主,积极开发工业瓷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开发型研究所。研究内容包括陶瓷工艺、机电设备耐火材料、窑炉设计、陶瓷颜料、颜色釉和陶瓷美术(青花、古彩、粉彩、青花斗彩、瓷壁画、雕塑、造型等)的创作设计。承担国家、部、省、市的攻关和重点科技项目。建所以来,已承担研究课题400余项,解决了陶瓷原料配方、成型、烧炼、辅助材料、装饰造型等制瓷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对改变中国陶瓷落后状况,发展中国的陶瓷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还先后与德国、罗马尼亚、朝鲜、日本、美国、越南等11个国家进行了技术合作和艺术交流。近10年来,该所又取得了降低粉彩铅溶出量、釉中彩、彩中青花、石膏模具、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大型双面釉瓷板、黏土—熔融石英质匣钵、吉州窑木叶天日釉、KS可塑性仪、精细耐热仪器、高强度日用瓷等20余项科研新成果,为提高中国陶瓷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能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江西省陶瓷研究所

1985年5月,江西省轻工业厅根据陶瓷工业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决定把景德镇陶瓷工业中心实验所、景德镇陶瓷美术研究所、景德镇玉风瓷厂3家合并,成立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建所之后,确立了以科研、生产、经营为中心,以国际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成果、人才、效益为目标,探索和拓宽陶瓷科研发展的新路子的建所指导思想。该所现有职工174人,科技人员占84.5%,其中有高级技术职务的15人,中级技术职务的46人,初级技术职务的86人。新建现代楼、艺术楼、艺术瓷成型作坊等科研和生活设施房屋11栋,面积9337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443万元,为建所时原值4l万元的10.8倍。研究所设有工业陶瓷研究室、日用陶瓷研究室、艺术陶瓷研究室、理化室、档案室、综合设计院、条件室等15个科室和《陶瓷研究》编辑部,并附设玉风瓷厂。建所7年来,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41项。其中,获国家专刊、科技进步、优秀科技项目奖励20项。开发、研制新产品,设计创作新器型、新画面、新瓷雕8600多种。其中18件精品定为“全国工艺美术珍品”,由国家珍藏;19项被评为省、部优新产品;184套(件)日用和艺术陈设瓷在全国和省、市组织的展评中获奖;在1986年和1990年举行的第三、第四届“全国陶瓷创作评比”中,连续两次获得参赛团体冠军。该所面向生产企业,完成技术服务合同132个。通过产品经营、成果转让和技术服务创收738.9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68.72万元,为国家创汇128.56万美元。

3.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1993年成立。l994年该所36名职工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7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有中级技术职称的9人,有初级技术职称的11人。1993—1994年,他们先后在全国、省级和市级各类展评中,分别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2项,创作奖37项,大师奖3项,特别奖和优秀组织奖各l项。同时,在美国、香港等地组织和参与了6次各类展览活动,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向世人展示了瓷都陶瓷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4.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是隶属于景德镇市科委的科研事业单位,是从事特种陶瓷研究、中试与生产的基地。

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创建于1984年,现有职工115人,其中科技人员38人,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另外,还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北京防化研究所等单位的教授专家数十人担任技术顾问,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队伍。研究所下设:结构陶瓷研究室、传感器陶瓷研究室、陶瓷膜研究室、催化剂研究室、防弹陶瓷研究室以及生产车间。研究所下属单位有:精细陶瓷制造厂、华迅特种陶瓷有限公司。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5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6项,市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开发出许多深受用户欢迎的工业陶瓷和环保陶瓷新产品。其代表性的品种有:国内首创的轻质高效碳化硼防弹陶瓷、蜂窝活性炭,分子筛蜂窝陶瓷;国内领先水平的薄壁型高孔密度的堇青石蜂窝陶瓷、高稳定性的湿敏陶瓷传感器、纳米级稀土与氧化锆粉体制作的氧敏感器、移动通信用的微波介质陶瓷谐振器、氧化镁质泡沫陶瓷为代表的系列金属液过滤陶瓷以及无机超滤膜等产品。研究所已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国家级、省级新产品奖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0年,新型防弹陶瓷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列为技术创新项目,并给予资助,同年,该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2001年,该项目又被国家计委列为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项目。近几年来,研究所研制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已多次出口到美国、德国和港台地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3年12月5日国家科技部批准,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它是在江西省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依托单位,院属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共同组建的。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成员单位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市级科技项目6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183项,横向合作与技术服务课题220项,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1项,省(部)级奖励97项,市级奖励101项,其中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率达30%,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6.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

2006年9月16日,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在江西省社科院挂牌成立,陶瓷文化研究专家陈雨前博士被聘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所所长。此举意味着“景德镇学”作为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立学科被重点推出。陈雨前认为,凭借独一无二的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景德镇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立学科,更有望成为与敦煌学、红学、藏学并列的国际“显学”。

7.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2004年,作为景德镇人文社科重要研究基地的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挂牌成立陶瓷文化艺术中心,下设两个研究所:陶瓷文化研究所和陶瓷艺术研究所。陶瓷文化研究所由陶瓷研究资深专家余锋教授担任所长,陶瓷艺术研究所由陶瓷世家传人,国家“百十千万工程”入选者王安维教授担任所长。这两个研究所一重理论,一重实践,相辅相成,成为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

(二)科技管理机构

1.市科委

1958年4月,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11月,创办《瓷器科学》周报(试刊)。1959年1月,市科学工作座谈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景德镇市1959年科学技术规划(草案)》。1963年11月,科学工作委员会改为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市科委撤销,1977年12月恢复。1984年,按照科研管理程序建立健全了内部科室。内设秘书科、规划调研科、科技开发科、科技管理科。下属单位有特种陶瓷厂、科技情报所、技术市场开发中心、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有干部职工27人。

2.市科协

1953年,成立了景德镇市自然科学学会联合会和景德镇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委会。1956年7月,江西省科普协会景德镇市支会成立。1961年4月,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属市委科学领导小组领导。1965年2月,科委、科协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文化大革命”后,市科协机构撤销,各级科协组织停止活动。1978年12月,恢复科学技术协会,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科协职能机构,现设有办公室、学会工作部、普及工作部、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以及科技干部进修学院。

市科协恢复后的主要工作是:(1)恢复和建立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58个,拥有会员9000余人,两县、两区相继建立了科协组织;大中型企业中已建立21个厂矿科协;乡和城市街道共建立科普协会63个。(2)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学会、协会发挥各自的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各个领域中的重大课题,进行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科技交流活动走出国门,广泛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到1990年年底,先后接待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8批外籍学者来景德镇讲学交流,举行各种学术报告会或技术讲座20余场。1983年和1985年两次协助中国科协选派拉坯艺人去美国进行技术表演;1989年市建筑学会一行5人应日本土木建筑学会的邀请,赴日进行科技考察和讲学。1990年10月首届国际陶瓷节期间,市硅酸盐学会、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学会直接参加国际陶瓷学术讨论会和国际古陶瓷学术研究会的科技人员有200多人。(3)开展科技咨询和决策咨询服务。1981—1991年,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的项目达千余项,其中有偿服务合同约占总数的2/3,获利约500万元。

(三)科技成果

陶瓷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第一,创办了轻工业部陶瓷科学研究所。1954年8月1日创立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当时所址在今军分区内,1955年迁往现址。1957年6月研究所划归省轻工业厅领导。1965年2月轻工业部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硅酸盐研究室并入后,为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当时所内共有400余人。1968年12月28日,省革委决定撤销陶研所,将该所与陶瓷学院合并组建向阳瓷厂。1972年7月27日经中共江西省委批准恢复陶研所,由省轻工业厅和市革委领导。1978年8月10日所名改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由部、省、市领导,以部为主。30多年来,这个研究所先后共选择了400多个课题开展科研活动,其中取得成果的达250多项。例如:在制瓷原料研究方面,自l958年以来,对原有41个矿山的瓷石(瓷土)做了物理性能、化学分析和矿物鉴定等试验研究,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1959年又将旋流水选器这一先进设备应用到矿山原料的精选上,使瓷土中大量的云母矿物及杂质被除掉,不但大大提高了瓷土的质量,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上述这些科研成果和先进设备的推广应用,为生产优质瓷器创造了条件。在坯釉研究方面,l954年至1961年的7年中,共研究试验过104个坯釉配方,并从中选择出一部分配方用于生产,对促进当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以煤代柴”的实现,原有的坯釉配方已不适应煤窑烧成,为配合烧瓷窑炉变革,该所经过反复试验,又研制成功了适合煤窑烧炼的配方,使“以煤代柴”的变革得以顺利进行。在颜色釉研究方面,该所经过反复试验,先后恢复和提高了钧红、三阳开泰、窑变花釉等28种高温颜色釉,恢复和提高了哥绿、辣椒红、炉黄三彩等16种低温颜色釉。在成型工艺研究方面,1955年研究所在总结手工辘轳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机械辘轳车和自动排泥刀片,为景德镇实现成型机械化拉开了序幕。后来又研制成功了真空脱泡注浆新技术,这项技术自1969年在景市推广以来,至今仍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在烧瓷窑炉研究方面,1958年在该所与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研制成功了圆型倒焰式煤窑,在全市“以煤代柴”的变革中起了带头作用。在陶瓷烤花方面,1957年研究所试验成功了隧道锦窑,并在市内陆续推广,从而结束了以木炭为燃料烤花的落后状况。近年来陶研所又研制出一种较为先进的“微机控制节能套式烤花炉”,使用这种炉子烤花,与使用同类烤花炉烤花相比,可节能60%以上。在烧瓷窑具研究方面,该所先后研制成功了高铝耐火砖和莫来石、堇青石质匣钵,为发展高档精细瓷器生产创造了条件。1978年,陶研所又研制成功了黏土与熔融石英质新型耐火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匣钵,平均可烧65次左右,比原来的匣钵可多烧50余次。此外,在陶瓷美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如今,全所拥有职工294人,其中技术人员、行政干部163人,技工及其他人员131人。在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2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工程师和工艺美术师64人,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9人。所内设有23个研究室和画室,还设有1个附属工厂。所内现拥有各种仪器设备300余台,各类图书5万余册。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个所现已成为国内日用陶瓷的科研、情报、标准和测验中心。第二,创办了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该所现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高级科技人员12人,中、初级科技人员l16人。所内设有工艺、热工、机械、情报等12个科室,另附设1个试验工厂——玉风瓷厂。近年来这个所先后开展了“低蓄热窑车”、“低温颜色釉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稀土尾沙在陶瓷原料中应用”、“彩色珍珠釉”等10余项研究,均获得成功,经技术鉴定,确定为部、省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还开展了443项对外技术服务。这个所创作的艺术陶瓷作品连续2次在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中荣获全国团体冠军,在国内外声誉很高,单件售价名列全国陶瓷前茅。该所现已成为全省的陶瓷工业研究中心。第三,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1978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成立设计室,1982年在设计室的基础上成立景德镇陶瓷工业设计院。全院现有人员14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37人,助理工程师及技术员51人。院内设有陶瓷工艺、土建等14个专业。不仅承担本市的陶瓷工业设计,而且为全国各地搞了不少陶瓷工业设计项目。该所现为国内唯一的陶瓷专业甲级设计单位。第四,造就了一支颇具实力的陶瓷科技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景德镇的陶瓷科技人员仅有几十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市现已拥有初级以上陶瓷科技人员2160余人,其中,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单位有陶瓷科技人员140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5人,高级经济师3人,高级美术师33人,副编审2人,副研究馆员1人,高级教师1人,各专业工程师153人,工艺美术师28人,会计师25人,经济师17人,讲师16人,统计师5人,主治医师8人)。第五,获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景德镇陶瓷行业荣获国家颁发的奖励共达109项,其中科技先进集体奖1项,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3项,陶瓷美术设计奖40项,优秀产品金龙奖4l项,旅游产品奖4项,优质产品金质奖7项,优质产品银质奖8项。荣获轻工、冶金等部颁发的奖励共达15项,荣获江西省颁发的奖励共达116项(其中科技成果奖65项,优秀产品奖15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8项,优秀包装奖2项,技术改造奖14项),荣获景德镇市颁发的各类奖励共642项(其中科技成果奖l12项,陶瓷百花奖530项),荣获各类国际博览会颁发的优秀产品金奖13项。

陶瓷考古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二十多年来,陶瓷考古工作者先后到近两千个自然村及各古瓷窑址进行了实地勘察,共收集、发掘、分析了近百吨出土瓷片,使陶瓷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收效最为显著的有3次。第一次:1982年冬,本市陶瓷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明清御器厂故址发掘、清理出明代残瓷窑1座,清理官窑废瓷堆积7处,共出土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遗弃的废瓷片数吨。这次发掘,震动了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日本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佐久间重男撰文赞道:“这次发掘给古往今来的传世品和文献史料增添了贵重的实物史料,是引人注目的发现。”第二次:1987年至1988年初,陶瓷考古工作者又在珠山发掘、清理出大量极其珍贵的明成化官窑遗弃废瓷片。珠山成化官窑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中国陶瓷史、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中国科技史,均具重要价值。这次发掘,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第三次:1988年11月初,在市区一基建工地发现明代官窑瓷片和红烧土,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20余天的努力,发掘明代御厂瓷窑遗迹5座,并在窑群西侧发现l条长17米、宽2米的巷道,巷道中填满了明初官窑瓷片。巷道上层为有成化纪年和稍早于成化的无纪年瓷片,中层为龙缸残片等物,下层为永乐、宣德官窑纪年瓷片。龙缸瓷片堆积厚达1.3米,出土量达10余吨之多。陶瓷考古专家根据上下两层的纪年遗物,确定中层龙缸残片是明正统七年北京皇宫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告成,英宗命景德镇御厂烧造的“青龙白瓷缸”,因有开裂等弊病不能进京而被砸毁并埋藏在这巷道内。据文献记载,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年)曾在景德镇烧造过皇室用瓷,但因瓷器上不书写年款,故真实面貌不为人知,学术界无法对其烧造技术和装饰艺术进行研究,一直把这三个时期瓷器称之为中国陶瓷史研究的“空白期”或“黑暗期”。出土于正统层的瓷片除各式龙缸之外,还有青花兽耳器座、花瓶、碗盘、壶类等物,其器座和花口多棱瓶造型奇特。碗盘等常见物器型虽与宣德时期的相近,但其装饰纹样(如寿山福海缠枝花以及汹涌澎湃的海潮)均为正统时代特有的纹饰。至此,明正统官窑之“谜”已经揭开,中国陶瓷史研究的“空白期”即宣告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分析历代陶瓷的烧制年代、造型特征、文饰特征同分析历代的制坯工艺及工具设备、焙烧工艺及工具设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开辟了一条古陶瓷科研的新路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