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概述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概述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民国15年景德镇杰出的陶瓷艺人潘陶宇英年早逝,享年不到40岁,他是景德镇第一位以文人画的形式绘制陶瓷作品的艺人。此后,由于战乱,景德镇瓷工流离失所,瓷业一片沉寂。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概述

第四节 近现代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

一、清末民国

随着岁月的更迭,世事的变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后,由于各种社会原因,景瓷生产从巅峰走向下坡路,产量、器质、品种、造型等都呈明显萎缩状态。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战事频繁,政局动荡,外贸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摧残,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也寿终正寝。

民国时期,社会仍不安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日寇侵华期间,景德镇多次遭受日寇飞机的轰炸,坯坊、窑房大面积遭受破坏,全镇瓷窑能烧的只有33座,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整个瓷业生产陷入低谷。不过沙漠中也有绿洲,在这个不景气的时代里,瓷业生产在操作方面却有所进步,如出现脚踏辘轳车,手摇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雾吹器吹釉等较先进的方法。

特别是清末宣统二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宣告成立,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进入一个企业化时代。这家公司在设计上比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创新,制作也十分精巧,同时还进行一系列技术革新,试行机械生产、贴花纸彩瓷、以煤代柴烧造等。

民国的建立,旧的封建制度的废除,给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新气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的成就。民国期间,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兴景瓷,成立陶业管理局,自任局长。从外地招揽人才,培训瓷业工人,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陶瓷美术方面,随着清末民初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一改前朝华缛浓艳,追求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之后,汪晓棠、潘陶宇等又以粉彩颜料绘瓷,大大扩大了色彩领域。民国15年景德镇杰出的陶瓷艺人潘陶宇英年早逝,享年不到40岁,他是景德镇第一位以文人画的形式绘制陶瓷作品的艺人。1915年27岁的王大凡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为我国拿回第一枚陶瓷国际金奖章,1928年由王崎、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程意亭、毕伯涛等先后10人组成了“月圆会”,人称“珠山八友”,从而真正开始了文人画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同时涌现出“青花大师”王步、“雪景大师”何许人、“山水大师”汪大沧等一大批优秀的陶瓷艺人。这些文人艺友当时都有较高技艺和声望,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名噪海内外,把景德镇的粉彩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此后,由于战乱,景德镇瓷工流离失所,瓷业一片沉寂。

二、珠山八友

景德镇的制瓷业自清帝逊位进入民国以来,随着御窑厂的倒闭,一批制瓷高手和知名艺人流入民间,瓷业生产稍有发展。当时有一批绘瓷名家,他们不但本身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而且善于吟诗作赋和书法,他们相约每逢月圆聚首相互切磋画艺,这便是近代景德镇制瓷史上著名的“珠山八友”。虽然统称八友,但是前后参加过这种雅集的共有10位,他们是王琦、王大凡、刘雨岑、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田鹤仙、徐仲南、毕伯涛和何许人。

王琦(1884—1937),字碧珍,号陶迷散人,珠山八友之首。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信江,早年以捏面人为生。1901年来景德镇后,向邓碧珊先生学习彩绘和人像绘画艺术,并以钱慧安所绘仕女为蓝本。晚年深得黄慎绘画艺术之精髓,将黄慎的人物画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并完善了黄慎绘画艺术中的不足。王琦的人物作品所描绘的对象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物,并把强烈的同情心和真挚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塑造出了许多血肉丰满的生动作品。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安徽黟县人,珠山八友之一。少年至景德镇在姐姐家的“红店”里学绘古彩,有机会得到了新粉彩先驱汪晓棠大师真传。早年曾认真学习沙山春、钱慧安、费晓楼的绘画艺术,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博采众长,自成法家。王大凡在浅绛彩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技法,使浅绛彩画法得以传承到新粉彩画法之中。王大凡在长达60年的绘画生涯中,兼工带写,构图严谨,用笔流畅飘逸、人物形象刻画惟妙惟肖,出神入化。1915年其作品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刘雨岑(1904—1969),原名玉成,后改名雨岑,尔后又改雨城,斋名觉庵。别号澹湖渔。60岁以后号巧翁,安徽太平人,寄居鄱阳,珠山八友之一。15岁时就读于饶州江西省立第二乙种工业学校饰瓷科。为陶瓷名家潘匋宇弟子。1922年来景德镇绘彩瓷,擅花鸟。为当时瓷绘肖像名家朱受芝之婿。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画风由工笔转向小写意、大写意发展。抛开了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水点碧桃花”是其个人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往往粉彩艺人在瓷上画花头,以玻璃白打底,仅用洋红之类染出浓淡,而刘氏不用洗染法,仅用含料的水笔点出,使花头显得活泼自然),在粉彩艺术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刘氏晚年技法大进,其传世作品不多。

程意亭(1895—1948),字体孚,别号翥山樵子,斋名佩古斋,江西乐平人,珠山八友之一。1911年入鄱阳江西窑业学堂图画科,从张晓耕画山水花鸟。后至上海,拜海派名家程瑶笙为师习花鸟,技艺大进。曾在九江“普芳居”瓷店绘瓷。抗战期间回乐平,以卖画度日至病逝。逝后在其卧室内发现大量的白瓷板与宣纸画稿。同行惜其早逝,程氏一生勤奋,作品传世丰富。

汪野亭(1884—1942),字平,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县传芳村人,珠山八友之一。早年在鄱阳拜张晓耕、潘匋宇为师,其青绿山水体现了王石谷和石涛精致浓丽,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汪氏首创墨彩山水。作品明净淡雅,情意温清,有一股空旷寂寞、清气照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宇宙山林之气。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出现了“淡墨轻岚”、“半点落茄”以及“近树大远树小”、“近景墨重远景墨轻”的表现方法。他的力作1尺8寸墨彩山水四条屏曾在巴拿马赛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汪氏晚年变法,作品多用油彩敷色,得心应手,水墨淋漓,面貌独秀。其釉上山水对后世景德镇粉彩山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碧珊(1871—1930),字璧寰,号铁肩子,清末秀才,江西余干人,珠山八友之一。早年靠绘画瓷板肖像为生,九宫格的使用为其首创。邓公自幼生长在鄱阳湖畔,常随父兄下湖捕鱼,熟悉各种鱼类生活特性。他知晓流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晓鲤鱼的鳞片从头到尾约有36片,鳜鱼的鳍平年一般只有12根,闰年才有13根;他的鱼藻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的美称。并有少量刷花作品传世,极为珍贵。

田鹤仙(1894—1952),原名田世青,后改名为田青,字鹤仙,号荒园老梅,斋名古石,浙江绍兴人,珠山八友之一。少时寄居江西抚州岳父家,民国初曾任职于景德镇税务局。后任江西省瓷业公司夜校教员。再改行学绘瓷器,先画山水,后专攻梅花,传世作品以梅花为多。画梅风格直追元代画家王冕艺术风格,巧用王冕画梅时若断若续笔法于陶瓷釉面之上。老梅枝干盘结曲转,细枝穿插虚实衬托,活泼可爱、精神抖擞,极具个人风貌。

徐仲南(1872—1952),字仲南,名陔,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江西南昌人,珠山八友之一。少时在南昌某瓷店学绘彩瓷。1918年受聘于江西省瓷业公司,赴景德镇管理瓷业美术,结识王琦等人。其晚年作品更追求松的品质、竹的清高和石的个性,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这种抒山野之情写心中之意的艺术手法显然与宋代文人画家苏东坡的笔法和清代画家戴熙画意一脉相承,从而使观者从中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

毕伯涛(1886—1961),名达,别号黄山樵子,祖籍安徽歙县,寄居鄱阳,清末秀才,珠山八友之一。早年师法鄱阳画家张云山,后居景德镇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反串彩绘人物无所不精。书法功力深厚,在景德镇瓷绘界以金石、诗词、书画傲视群芳。解放后长期受聘于南昌丽泽轩、新中华公司,大部分作品未署名款,其彩绘作品多通过天津港运往北方各地(笔者仅在石家庄市和辛集市就曾过眼毕伯涛无款作品百件之多),无论餐具还是立件瓷器均画工精美,深受各行人士欢迎。

何许人(1882—1940),字德达,又名处,乳名花子(乞丐之意,取其贱而长命)。后王琦建议改花子为华滋。又用陶潜《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为何许人。安徽南陵人,珠山八友之一。少时在景德镇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曾在民国初年应詹元广、詹元斌之聘,赴北京学仿古瓷,得见故宫所藏历代名画名瓷,技法随之大进。中年后,常往来于景德镇与九江之间,并于九江自设店号,自画自销,设帐授徒,著名花鸟画家邓肖禹、雪景大王余文襄就出自其门下。何氏作品深受董源、巨然、吴伟、载进画风影响,追求一种平淡天真,潇洒闲逸的艺术境界。

另外,王步、王大凡和王琦被景德镇陶瓷界称为“瓷都三王”;莲溪陶成名于20世纪30年代的景德镇,新中国成立后在景德镇瓷业合作社彩绘,后调入景德镇第一画瓷社,主持日常工作。陆云山1956年调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与王步、王大凡、刘雨岑、王锡良同堂献艺;余翰青一生勤奋,20世纪30年代在景德镇产生很大的艺术影响,育人著书耗尽毕生精力,与王步、莲溪陶、陆云山齐名。

珠山八友历来有两种说法:王大凡曾有“新、老八友”之说,而刘雨岑却坚持说只有“八友”而不是“十名家”之说。按王大凡说法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程意亭、刘雨岑。后补上的是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的说法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否定了邓碧珊、毕伯涛是珠山八友成员。在王大凡的《希平草庐诗集》中,就有一首“珠山八友永无疆,死去添来凑满堂,后者追前期更好,不虚当年枉提倡”七言诗。毕渊明也曾在《珠山八友的来龙去脉》一文中提及他当年为八友写的一首打油诗,诗曰:“八根料笔,四管烟枪,亲家一对,父子一双。”诗中亲家指王大凡与毕伯涛是儿女亲家,父子是指王琦与刘雨岑。一说是邓碧珊1930年去世后,毕伯涛赴鄱阳奔丧守孝,故八友中少了二位,为填补空缺,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了进来。徐、田二君的加入,更增强了月圆会的实力,这种组织上的增补是符合情理的。据考王琦早年曾向邓碧珊行弟子礼,那么王琦创办月圆会,不可能把良师益友邓、毕排斥门外;王大凡作为王琦的挚友,交往甚密,因此举荐亲家毕伯涛加盟,王琦是不会有任何异议的,何况毕原为清末秀才,金、石、书、画样样精通,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正如王琦推荐干儿子刘雨岑,王大凡是无异议的。刘雨岑虽年轻,但才华横溢,聪明过人,那为什么他要否定邓、毕二君是八友成员?作为当时的美协主席,积极要求上进的他,完全是为了保全珠山八友在海内外的声誉,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将此二人排除在“八友”之外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由中央文化部拨款筹建的景德镇陶瓷馆于元旦开幕,陈列了历代和建国后本市的优秀陶瓷作品4000件。1954年8月4日,本市第一部脚踏旋坯车在人民铁工厂试制成功,并在建国瓷厂灰可器车间投入使用。该年12年1日,新办的市陶瓷美术学校第一期正式开学,学校的开办改变了陶瓷史上以师徒传承为主的继承方式,将新的美学观念融入陶瓷艺术上。该校设粉古彩、新彩、青花、雕塑班,学员104人,参与教学的有梅健鹰以及王大凡、张志汤、黄海云等20余人。对近代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1955年5月16日市人民委员会批准34户私营瓷厂实行公私合营,共有职工2660人。12月25日,第一部注浆机由第九瓷厂工人试制成功,这项重大改革,使生产效率比手工操作提高了两倍。1955年张松茂被评为“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在人民大会接受表彰,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与会代表。

1956年元月,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手工业实行了合作化。6月25日,市瓷业生产采取推广煤柴合烧窑,使用注浆法,试验低温釉,成立研究室。从而加强了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从此陶瓷的烧制工艺有了开拓性的改变陶瓷上有了更高的、更全面的发展。9月7日各瓷厂5495件陶瓷作品在波兰、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展出,这是景德镇第一次正式在国外举办的展览。当年共出口瓷器84648箱,产品远销越南、蒙古、印度、缅甸、芬兰、瑞士、埃及、瑞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1957年12月,由陶研所、工艺美术合作工厂建造的第一座隧道锦窑试烧成功,市第四瓷厂新建原型倒焰煤窑。1958年6月28日,江西陶瓷学院改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设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科。至今已发展成为设有材料工程系、美术系、机械电子工程系、工业管理工程系和基础课程、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共有17个专业,有542名教职员工,在校学生2800多人的综合性学院。7月24日,市机械厂试制真空炼泥机成功,每小时可炼泥5吨,改变了千年来打杂工人“三道脚板二道铲”的手工操作的历史。7月25日,第九瓷厂试制高级耐酸瓷成功。经陶瓷研究所化验,耐酸性能达99.3%,超过非金属陶瓷耐酸物国际标准1.3%。(www.daowen.com)

1959年5月4日,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建成两组大型土洋结合的水波池,提高了陶瓷原料的精制能力。9月12日,市新平瓷厂首创万件加大柳叶瓷瓶成功,瓶身高达八尺九寸,用青花装饰“鸳鸯戏莲”大型画面,是陶瓷美术家王步采用青花釉里红斗彩的方法设计并绘画的。色彩鲜明,具有民族特色。9月29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曾龙生、王大凡、王步、毕渊明、刘雨岑、张志汤、余翰青、周湘甫、徐天梅、蔡敬台、黄海云、周国桢、王锡良、张松茂、张景寿等33人“陶瓷美术家”称号,同时选拔了55名“陶瓷美术设计师”和105名“陶瓷美术设计员”。12月30日,市红星瓷厂制成双刀压坯机,使剐坯工效提高一倍。

1959年以曾龙升为主创作的《大龙船》瓷雕高56厘米,长120厘米,宽30厘米,船上塑造了150多个现代各族人物形象,是一件惊世珍品。

1960年11月2日—4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景德镇视察工作,并作有《初到景德镇》诗一首。这是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一次对景德镇市的视察。此后,康克清、陈奇涵也曾前来视察。

1962年12月30日,全市“以煤代柴”烧炼瓷器取得显著效果,全市新建圆形倒焰式煤窑200多座,除保留市建国、人民、艺术瓷厂的10多座柴窑外,已基本实现了瓷器烧炼煤窑化,初步改变了一千多年来以松柴烧炼瓷器的历史。

1964年8月,市红星瓷厂于1958年革新创造的双刀压坯机,是我国成型生产中的先进设备之一,在全国陶瓷生产中推广使用。9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在我市成立江西省瓷业公司。

1965年7月5日—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郭沫若副委员来市视察工作,并应陶瓷馆、艺术瓷厂、陶瓷研究所的请求,分别题诗、留言,并书写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这一时期,我市各瓷厂机压成型生产迅速发展。采用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共达246个,使整个器具和品种规范化、标准化。工效提高一至四倍,统一了产品规格,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幅直径10米的巨型瓷板肖像画《毛泽东像》由艺术瓷厂章文超创作完成,这是我国第一幅大型瓷板肖像画。

1973年2月7日—11日,邓小平同志及夫人一行5人于7日下午乘专车到达本市,先后到十大瓷厂考察瓷器发展历史和瓷业生产过程。

1978年,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创立。

1979年,轻工部陶研所王锡良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景德镇市第一位获此殊荣者。

1979年,由省陶瓷公司、艺术瓷厂、部陶研所等单位24名技术人员绘制,中央美术学院祝大年教授设计的彩色瓷板画“森林之歌”启运北京,镶嵌在北京国际机场。

1980年8月7日,我国第一座压力喷雾干燥塔试产成功,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伊奈公司设计的喷嘴使用寿命长三分之一。

1981年10月24日,由陶瓷公司设计的我市第一台CYG32型辊道烤花窑在宇宙瓷厂安装投产。该窑彩烧瓷器质量好、产量高,是我国第一流的新型彩烧窑炉。

1982年6月25日,我市第一座分层垂直的联合生产厂房——人民瓷厂青花瓷生产联合厂房建成投产,从原料到成瓷全部在一个厂房内操作,全年可产青花瓷650万件。人民瓷厂青花梧桐餐具在国际博览会荣获金质奖章。

1986年雕塑瓷厂工人蔡敬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前往北京接受表彰。

1994年6月,市委市政府向24户“陶瓷世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4年曾维开与其子曾亚林合作的高1.88米的瓷雕《天女散花》烧制成功,现存放于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

1994年程元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其题写“古雅彩”、“瓷苑新艺,景德明珠”。

1994年8月,乔石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5年11月,李鹏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6年5月,朱镕基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7年8月,吴邦国同志视察景德镇。

1997年7月1日,由8位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构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意制作的《紫归牡怀图》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8年7月,余小康制作的直径111.3厘米的薄胎碗,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及其子王安维进行装饰设计,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薄胎碗,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近半个世纪来,景德镇陶瓷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从勘探、开采到原料精制,从成型到装饰,从包装装潢到内外销售,以及陶瓷机械、科研、教育形成了一个布局完整、配套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联合国官员戴维约翰在其考察报告中赞扬景德镇:“已生产出、并且仍在生产一些世界上最优雅、无可超比的瓷器。”

特别是陶瓷艺术方面,以周国桢为代表的现代陶艺在此朝间开创,以黄海云为代表的扁笔新花技法从此诞生,以曾龙生、蔡敬台为代表的传统雕塑有了开拓性的发展,以王锡良、戴荣华、陈庆长为代表的文人瓷画,以唐自强、张育贤、刘远长为代表的现代瓷雕别具特色,以李林洪为代表的陶板画,以程元璋为代表的“古雅彩”,以戚培才为代表的陶瓷指画,以赖德全为代表的亚光珍珠彩,以宁勤征为代表的现代刷花山水技法,以余乐坚、江和平为代表的陶瓷刻瓷技术相继出现。除青花装饰上无人超越王步的造诣外,釉上粉彩、新彩、釉下五彩、色釉综合装饰,陶艺,瓷雕,颜色釉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