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景德镇陶瓷业遗址和名瓷考察

景德镇陶瓷业遗址和名瓷考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田古瓷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位于市郊南山山麓的湖田村,其范围约四十万平方米,是景德镇古瓷窑遗址中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御窑长期与民窑竞争,对促进景德镇瓷业发展有一定作用。该阁遂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

第二节 景德镇古陶瓷业遗址和传统名瓷

一、古陶瓷业遗址

1982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景德镇市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制瓷成就和贡献外,保存完整的古代制瓷作坊的部分遗址、古窑和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也记录和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湖田古瓷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位于市郊南山山麓的湖田村,其范围约四十万平方米,是景德镇古瓷窑遗址中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瓷业兴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叶结束,持续生产达七百余年。从其范围内的堆积物来看,有五代、宋、元、明遗物堆积,五代堆积物中以白釉瓷器为佳,宋堆积物以影青刻、印花为主,元以黄、黑为多,明以青花瓷为主;马蹄窑、琵琶窑、葫芦窑等大窑炉散布各处;其遗迹和遗物,集中地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由初级到高级的历史进程。

(2)南市街古瓷窑遗址:南市街古窑址范围数万平方米,是景德镇境内规模仅次于湖田窑的古瓷窑遗址。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产品器型精巧,釉水晶莹,多有精美的刻划花和印花;装烧形式有支钉迭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

(3)御窑厂遗址:位于市中心,厂跨珠山,周围约1.5公里。它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有窑20座,到宣德年间增至58座,规模宏大。窑的种类有风火窑、色窑、大套缸窑、匣窑、青窑等。御窑长期与民窑竞争,对促进景德镇瓷业发展有一定作用。1983年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至中华路,西至东司岭,北至彭家弄,南至珠山路。其保护范围为5.43万平方米。

公元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器厂,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御窑厂,到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止。在这632年间,御窑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有衙署、作坊、窑房以及附属的祠、庙、亭、阁等。

在市政府大门的五米处,尚有石井一口,印证隆庆《陶政录》,故知该井为南门内井,它是明御厂遗址留下来的唯一地面遗物。珠山原为老城区中心。据《浮梁县志》载:“珠山,在景德之中独起一峰,高数十仞,绵亘数里,峰峦遥列,俯视四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珠山几乎被夷平,唯龙珠阁旧址保留约十米高的台地。

该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皇家烧造御窑瓷约700余年,流传下来的官窑瓷器现大多数收藏在北京、台北故宫和世界各大博物馆

景德镇御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的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御窑厂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4)高岭古瓷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公里鹅湖滩乡高岭山。其分布甚广,方圆数公里,有几十处古矿洞、淘洗设施遗迹和尾砂(矿土淘洗的废弃物)堆积物。

据《浮梁县志》记载:“高岭,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地连务湖石城,山险特奇……今其山产磁土,取以为业。”高岭古瓷矿区开采于元代,至明代中期,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应为该矿的衰落期。它支配景德镇瓷业有几个世纪。

景德镇制瓷在元代始用“二元配方”(即瓷石加高岭土的制胎法),高岭土成了制瓷的重要原料。清《南窑笔记合泥》谓:“不(音den)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一切瓷器坯胎骨俱用合泥做造。”高岭土引进瓷胎以后,减少了制品在烧造过程中的变形,降低了瓷器的成本,扩大了瓷石的使用面,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高岭山瓷土文献早有记载,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谓:“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中高梁山即指今高岭山。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近邑两李家田,大洲上高岭土可用,不大于东土,但造佳瓷必求东埠出者耳。”1712年,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神甫昂特雷柯莱(Denhr—eoioes,汉名殷宏绪)在他的一封信简中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土,高岭土遂闻名海外。高岭土,始称麻仓土,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明万历以后称高岭土,18世纪初已成为瓷用黏土的世界性专门术语,“高岭”亦成为国际通用的kaolinite(高岭土)命名地。

该遗址1987年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白虎湾古瓷遗址:位于景德镇东9公里的景婺公路边,距湘湖有1公里,白虎湾村后一处为五代至宋初时遗址堆积区,村南公路,一处以南宋堆积物为主,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窑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受到国内外陶瓷专家的重视。

(6)黄泥头古瓷遗址: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在市东黄泥头小学后山,该址遗物丰富集中,保存完好,堆积范围约5 000平方米,分东西两堆,高十数米。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两种,碗盏以钉重合迭烧,壶为瓜梭式。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产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

此外,景德镇市区内保存着不少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从建筑学的角度显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7)龙珠阁:建在珠山之巅的“龙珠阁”,是明、清御窑厂的重要标志。阁始建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代万历初重建,称环翠亭;明代天顺间改建,称朝天阁;清代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此名一直相沿至今。现在重修的龙珠阁红墙黄瓦,重檐飞翘,秀丽端庄,气势恢宏。明、清王朝曾在此设立御窑厂,并派督陶官距此坐镇,监造皇宫用瓷。该阁遂成为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渐衍化成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阁内陈列了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和被评为全国十大文物精品系列展的明极盛时期出土官窑瓷器展。

(8)师主庙:坐落在珠山东侧的龙缸弄地段。相传师主庙是为纪念晋朝人赵慨而修建的。赵慨生于西晋,东晋时官至五品,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后为奸臣所害,降职贬官,隐居于景德镇。在镇时,他运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窑制瓷烧造技艺,对景德镇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型和烧炼等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为发展瓷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尊敬、爱戴他,称他为制陶“师主”,在他死后,专门建庙祭祀,把他当成“佑陶之神”供奉。

据明时邑人詹珊的《师主庙碑记》记载:师主庙兴建于明代。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少监张善到景德镇督陶,在御窑厂的东侧建立师主庙,祀奉赵慨为佑陶之神。成化间(1465—1487年),太监邓原在镇时,众多居民都从事陶瓷生产,都信奉师主,便把庙迁到东门外街上东北约一百步的地方,以便于大家祭祀。从明代以来,庙中香火不断。(www.daowen.com)

(9)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庙,设在原御窑厂内,为祭祀明代陶工童宾之祠。童宾,又名广利,景德镇人。《浮梁县志》载:“万历间,内监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应极,大族人惧,不敢往,神毅然执役。时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棰,或苦饥荒,神恻然伤之,愿以骨作薪,丐器之成,遽跃入火。翌日启窑,果得完器,自是器无弗完者。家人收其余骸葬凤凰山。相感其诚,立祠祀之。”现庙已毁,其墓还在。

另据有关地方文献载: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捐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另一个督陶官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

师主庙、佑陶灵祠反映了景德镇行业神灵崇拜的风俗。

(10)天后宫:位于市区戴家弄一侧,系当年福建会馆所在地。景德镇地处内地,何以要祭祀这位海上女神呢?据说,古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途中,突遇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天后果然显灵,使商船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财为天后建宫。天后宫记录了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的史实。

景德镇还保留了明代瓷器街、三闾庙街和一批明、清古建筑。明代瓷器街在市区麻石弄,为明末清初形成的瓷器交易场所。史载:“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步,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

(11)三闾庙明代古街:位于昌江与西河的交界处,为古代鄱、浔、都、徽诸州通往景德镇的必由之路。从五代起,四川、河南、安徽就不断有人迁居于此。至清代,这里仍是交通方便,商业繁荣的集镇。三闾庙街古时曾是舟船云集的码头,由数百块两米长的条石砌成的台阶直抵河面,迄今保存完好。清代康熙年间,这里有四条大渡船往返于市区之间。当年水路交通和商贸往来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这些历史遗存,为考察、研究瓷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景德镇的古建筑,特别是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古街里弄群落,历史久,数量多,质量好,类型丰富,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它是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陶瓷史、经济史、民俗风情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直接见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古朴典雅的古街里弄无论从物质还是人文的角度去看,都很有特点:一是古街里弄的称谓由来充分反映了瓷都的老城发展变迁。景德镇历史上属浮梁县管辖,做工经商的常住户,大多来自邻省邻县。据调查:清末,全国计有十八个省、三十四个州(府)、六十八个市县在此设有三十多个会馆。因而在这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古镇,就形成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地名。例如:反映土著居民聚居的黄家弄、江家坞,反映产业商贸的草鞋弄、酱油弄,反映祈福祝颂的祥集弄、福寿弄,反映客籍集中地的湖口弄、汉阳弄等。

二是古街里弄的行业经济充分呈现了瓷都的历代瓷业盛况。昔日,陶瓷生产是手工操作,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坯房、窑屋、红店遍布大街小巷。这些街弄里的各行各业,受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能把人们带到景德镇的远古时代,能洞察到千年的陶瓷文化渊源。

三是古街里弄的建筑风貌充分展现了瓷都的古代建筑文明。众多古街里弄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构架相得益彰;同时巧妙地运用地方材料,色彩素雅,雕饰简洁,恰到好处。可谓凝重中见技巧,淳朴中显华丽,给人以自然宁静、朴实淡雅之感,是古建筑与瓷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传统名瓷

景德镇陶瓷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瓷器烧制方面考察,主要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三个方面。

景德镇瓷器质地有四个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武德中(618—626年),镇钟秀里人陶玉,制成瓷器,载入关中,且贡于朝,被称为“假玉器”。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诏新平民霍仲初,制瓷进御。霍为镇东山人,所造瓷器“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一个称为“陶窑”,一个称为“霍窑”,所烧制的瓷器都是质薄、色素,一个称为“假玉器”,一个称为“莹缜如玉”。宋代出现的介于青釉与白釉之间的宋影青瓷,便已进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艺术境界。又如景德镇的薄胎瓷,薄如蝉翼,轻若绸纱,透明如镜,洁白如玉,击之声如磬,清脆悦耳。

在造型方面,有圆器与琢器两大类别,圆器专指在辘轳车上制作的盘、碗等圆形品种,以杖拨车,轮转成型,效率较高,厚薄均匀;琢器即琢磨之意,有轮车拉坯,也有模印镶嵌,制品包括缸、瓶、坛、罐、壶、盅等立体或方形品种,式多奇巧,制法各异。除圆器、琢器之外,在造型方面还有一朵奇葩——瓷雕。景德镇的陶瓷雕塑,依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圆雕、捏雕、浮雕、镂雕、锒雕等种类,具体品种则不计其数,从陈列美术品、玩具生活器皿,无所不有。景德镇所生产的陶瓷雕塑,瓷质光洁,造型优美,千姿百态,魅力无穷。

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从装饰方面集中体现了景瓷的艺术成就。

(1)青花瓷:属釉下装饰品种。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该瓷一向被人们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始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到了元、明(13—17世纪)两代,青花瓷器的逐渐流行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使得景德镇青花瓷在生产技术和规模上都得以进一步提高。清代(1644—1911年)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景德镇青花瓷以其烧造精致而独占鳌头,成为中国近代青花瓷的代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器器型尤为复杂,装饰更为丰富。青花工艺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手绘、贴花和印花三大类。手绘的青花瓷,画面生动活泼,属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贴花的青花瓷,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练,画面规整。青花纹饰丰富,品种俱全。自古以来,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备受国内外人们的钟爱。据传,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为取悦于新选的王后,竟用四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回十只青花瓷瓶。

(2)青花玲珑瓷:又称“米通”瓷,外国朋友则称它为“嵌玻璃的瓷器”。这一品种,是在同一件瓷器上,即绘有青翠欲滴的“青花”,又布有碧绿透明的“玲珑”(镂孔),二者和谐地融为一体,互相衬托,相映生辉。制作这种瓷器,是一门十分精细的工艺。制作时,艺人需先用小刀在泥坯上细心地刻出各式各样的镂孔,再填入玲珑釉料和配上青花纹饰,然后入窑焙烧。青花玲珑瓷为景德镇所独创。据文献记载,明永乐年间青花玲珑瓷便已问世。

(3)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晚期。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种。彩绘时先在白瓷釉面上勾成图样,再填上一层“玻璃白”(一种含有铅、硅、砷元素的画料),然后用彩料描绘洗染,入彩炉烘烤而成。粉彩画面线条纤细秀丽,形象生动逼真,色彩粉润柔和,富有立体感。粉彩的技法多种多样,既有简洁洗炼的写意,又有严谨规整的工笔。其精细处,刻画入微;豪放处,潇洒秀逸。1965年,郭沫若到景德镇参观,吟诗赞颂粉彩技法“画比荆关字比苏”。粉彩的图案装饰形式丰富多彩,有单面彩式、双面彩式、边脚图案式、散点折枝式、吊灯洋莲开光式等。粉彩瓷品种繁多:有碗、盘、杯、瓶、坛、缸等单件品种,也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屏风等配套品种。有小至几厘米的瓷瓶,也有高至数米的瓷瓶、口径大至一米的瓷缸和长达十多米的壁画。

(4)颜色釉瓷:系用铁、铜、钴、锰等氧化物,配制成不同的色料,施于泥坯或瓷胎之表层,经高温或低温焙烧而成的一种瓷器。这类瓷器釉面斑驳璀璨,呈色五彩缤纷,被人们赞之为“人造宝石”。景德镇所烧制的颜色釉瓷品种多达百余种,如祭红釉瓷,其瓷面的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祭红釉瓷为景德镇所创制,因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故称之为“祭红”。又如三阳开泰釉瓷,其瓷面的釉色为:在乌黑闪亮的釉面上,呈现出三处扁圆形的红釉,红釉四周喷射黄、青、绿各色光芒,恰似三轮太阳喷薄而出,故称“三阳开泰”。易经上有“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之说,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古人把上述釉色称为“三阳开泰”,寓有“三阳开泰运,五福转新机”的祝祷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