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但同是使用“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此外,马林诺夫斯基还把社会组织也看做是文化。米德认为,文化乃是传统行为的全部集合。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但同是使用“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不同的。如毛泽东说的“农民没有文化,找不到会计”,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鲁迅讲的“中国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这里讲的“文化”,是指封建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平常我们说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指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

在中国,最早“文”和“化”是分开用的。在《周易》一书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这是我国书籍中第一次提到“文”和“化”。至西汉刘向的《说苑》中,首次将“文”和“化”合用:“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义为“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典章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照刘向的说法,教化不服从就动武,可见文化是封建帝王治国安邦的一种手段。正如西汉董仲舒所说:“古之王者明于法,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化”和“文化”等,还有其他类似说法,如东汉荀悦便说:“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南朝萧统“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这两位学者的说法与刘向说的意思基本相同。这种观点奠定了汉民族的以人为本、以道德礼乐为纲的文化观。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和对植物的栽培。后来,推而广之,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为文化,这和中国古代的“文化”涵义相近。

到了近代,产生了人类学社会学,才把文化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从人种学的观点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泰勒的定义是描述性的,他指出文化包括些什么,但没有回答文化究竟是什么。

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年)进一步对文化作了描述性定义。他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理解的。”(1)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比泰勒的定义更全面。他指出文化不仅包括人的观念形态,还包括由人造出来的器物,在观念形态中,马林诺夫斯基又特别提出价值观也是文化的内容。此外,马林诺夫斯基还把社会组织也看做是文化。人类能够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如工厂、商店、公司、市场等;为了政治的需要组织国家、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等;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组织文艺社团、剧院、博物院等,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马林诺夫斯基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物质的是指“已改造了的环境”,精神的是指“已变更了的人类有机体”。

英国人类学家K.费尔斯对文化的理解则直截了当,他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说:“如果说社会是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个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如果说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复合体,那么文化就是这些关系的内容。如果说社会强调的是人与人关系的构成,那么文化所强调的便是人们所使用、继承、改变、增加和传播的各种物质非物质资源的积累构成。”(2)

另一些学者,从行为规范方面给文化下定义,他们认为文化就是一定的群体或社会共同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例如中国人家里来了客人,不用问客人渴不渴,就送上茶水,这就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一般城市人到别人家拜访,一般用中指指背敲门,乡下人到别人家拜访,一般用全手掌拍门,这就是城乡文化的不同。所以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这样来定义文化:“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的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使之易于与其他人群互相区别……”(3)

又有一些学者不是从文化的内容,而是从文化的历史衍生和遗传方面下定义。他们认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就是这个社会或群体的全部遗产,这个遗产是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的。米德认为,文化乃是传统行为的全部集合。这些集合为人类所发展,且为每一代人继续不断地学习着,传递下去。

当代对文化较为全面的定义是由美国人类学家A.L.克鲁伯(1887—1967)和C.克拉克洪(1905—1960)作出的。他们两人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一个概念的考评》一书中,统计了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在书中写道:“文化存在于各种外显的和内蕴的模式当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具体式样由传统(或由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组成的文化基本核心,其中尤以价值为最重要。”(4)

我国学者刘豪兴、杨心恒等人在其出版的《社会学概论》中认为:“除了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之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文化的概念是: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6)(www.daowen.com)

我国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科本)对文化的涵义从哲学高度进行了解释,书中写道:“文化作为哲学范畴具有十分广泛的涵义,既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也可以作狭义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即一切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事物或所有被‘人化’的事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7)

由甘自恒主编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对文化的内涵则作了这样的解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一般有五层涵义:一是指观念形态,包括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二是指基础工程,包括科学和教育;三是指精神生产和传播部门,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事业;四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礼仪风俗等;五是指人们活动的环境条件,包括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等。”(8)

陈雨前教授等在其所著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一书中,对文化及与文化相关的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体系构成,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体系构成具体为:认识体系,包括语言、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规范体系,包括道德、伦理、信仰、宗教、美学、法律、风俗习惯、规章等;艺术体系,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戏剧舞蹈建筑美学、园林美学、青铜器艺术、陶瓷艺术等;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科学、宗法、姓氏、婚姻、礼仪制度等;机构体系,包括社会团体、宗教团体、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政府的各个单位与部门等;器用体系,包括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的工作母机及其技术、总体性的历史文物等。”(9)

综合上述各种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我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除了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之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果都是文化,简言之,文化就是“人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本书所研究的文化如无特殊说明,则是指广义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文化概念的研究,可见文化的一般特征有: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和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如风俗习惯,很多是在人们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如我国春节期间有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习俗,这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衍生的独特文化。自然存在物及其运动不是文化,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身都不是文化,但人类据此而创造出来的历法、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物品都是文化。人可以点头和摇头,这种生理机能本身不是文化,但赋予点头和摇头一定的涵义,使其成为一种沟通符号、信息,这时点头和摇头的习俗就成为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与规范体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观念形态,语言、符号、知识技能等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无论哪个人,其观念、知识、技能、习惯、情操等都是后天学来的,是社会化的产物。每个人的文化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不通过学习的先天遗传本能不是文化。例如人分男女,这本身不是文化,而如何做男人和女人,如何扮演好性别角色,这需要后天学习才能知道,所以做男人和做女人的规矩、模式就是文化。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如:语言、风俗习惯、规范、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等,是同一个社会的人在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共同遵守和使用的,才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例如,我国商周时期,上层社会的男子进餐,一般都是各人跪在自己的餐席上,旁边置一矮几作为小案或依靠之用。这种进餐的方式就是商周时期上层社会男子的饮食礼俗,是一种饮食文化。而现在我国某个人跪着进餐就不是一种文化。

(4)文化是一种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从前一个阶段或时期的文化继承下来并增加了新的内容。继承的并不是以往文化的全部,继承一部分,舍弃一部分,再增加一部分,就成为一定时期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一个不断地继承和更新的过程。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0)

(5)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无论从纵向历史角度看,还是从横向空间角度看,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有的差异还很大。以婚姻制度为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灭亡以前,人类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主要婚姻形式。他说:“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结婚习俗各有自己的特色,五彩缤纷。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建立“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共同性,共同性寓于多样性之中。美国学者默达克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归纳了70余种共同点是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的。例如求爱、男女分工、睦邻友好、禁忌乱伦、讲究卫生、追求真善美等都是共同的,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所差别。由于文化具有共同性,所以世界各种文化之间才可以交流、沟通,互相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