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人工光照明设备及应用

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人工光照明设备及应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人工光的使用十分常见和必要。(三)常用的人造光照明灯具常用的人造光照明灯具主要有卤钨灯、镝灯、荧光灯和电瓶灯等。

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人工光照明设备及应用

第三节 人工光照明

一、人工光的特点

摄影中,人们常把光线比喻为摄影师手中的画笔和颜料,认为摄影就是用光线来描绘画面。在电视摄像中,因为受到成像原理的制约,光线不仅是用来描绘画面,对被摄物体的形象和场景进行艺术塑造,表现特定的艺术效果,并且场景照明还在技术上满足被摄物体上的亮度需要。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人工光的使用十分常见和必要。电视照明的灯具器材种类繁多,不像自然光那样只有单一的光源。可以说,每一个灯具就构成一个光源,灯具的单独运用或不同组合的综合运用具有灵活多变的功效,除了可以模仿自然光的各种光线性质,如直射光、散射光、反射光效果外,还带来光位、光效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及色温、显色指数等方面的种种差异。电视照明的技术含量高,操作性强。

人工光的运用不受时间、天气、季节、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从光种的选择到照明方向、高度、光线强弱、明暗反差等各种光位、光效的控制与运用都具有广泛的灵活性。

由于人们的视觉习惯深受自然光的影响,在人造光的运用中,必须遵循自然。合理的原则以自然光的规律、特性为依据,力求光线效果逼真,符合自然规律。在模拟自然光照明效果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灵活运用各种灯具的照明条件,根据电视节目制作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对色温、色调、光影等因素的充分调动来渲染营造光线气氛和意境,刻画心理情绪特征。

二、人工光灯具类型

(一)按照色温分类

电视照明灯具类型按照色温来分有高色温灯具和低色温灯具两大类。

(1)高色温灯。色温指数为4500~5500 K的灯具,该色温接近太阳光的颜色,常用的有镝灯、充气灯。这类灯的温升低,发热量小,也称冷光源。

(2)低色温灯。色温指数为2800~3200 K的灯具,如利用钨丝发热的碘钨灯,溴钨灯等。3200 K为室内灯具的标准色温,因为它能使钨丝灯泡具有较大的光强,又能延长使用寿命。这类灯具温升高、发热量大,故称热光源。

摄像机通常是按照3200 K色温预设调机,当光源色温在此条件下就能摄录到正常的图像颜色;当光源色温不在此条件下就必须调整滤色片位置和白平衡

(二)按照光效分类

(1)聚光灯。聚光灯是一种透射式工具,光线经过球面反射镜后反射汇聚在聚光透镜上,形成光束,投射效果如太阳直射光。其特点是照距大,方向性强,在被照明物体上产生明亮的高光部分和轮廓分明的阴影,反差强烈,属于硬光性质。这种光线效果造型能力强,通常用作主光时直接投射在被摄景物上。但由于光线投射范围小,光斑明显,光线不易均匀,所以拍摄大范围场景时不宜使用。

聚光灯前通常设有遮光挡板,通过调节其开合角度可以控制光照范围。可改变聚光灯的灯泡位置和聚光镜之间的距离,距离大时光束窄而集中,照射面积减小,光照度强;距离小时光束较宽而散开,照射面积增大,光照度减弱;使通过聚光镜照射的光束形成平行、聚光、散光三种形态、光束的照射角度调节范围通常在10°~60°之间。

聚光灯示意图,见图10-15、图10-16。

img238

图10-15 聚光灯示意图1

img239

图10-16 聚光灯示意图2

(2)散光灯。散光灯以散射式光学系统发光,与聚光灯相比,其光束较宽,类似太阳散射光的效果。散光等照距虽短,但是散射面积大,方向性不强,光线柔和,在被照射的物体表面不产生明显的投影,属于软光性质。通常用于拍摄环境场面时的普遍照明或用作表现被摄主体时的辅光。

散光灯示意图,见图10-17。

img240

图10-17 散光灯示意图

(3)回光灯。回光灯是一种反射式灯具,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反光部件,属于无透镜式聚光灯。回光灯照距远,照射面积大,光线效果属于硬光性质,被照明景物表面的阴影明显。通过调节灯泡和反光镜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光束范围和光斑大小。一般适用于外景使用或用于逆光拍摄时勾画人物和景物的光线轮廓,但是不宜从正面或侧面照明人物脸部,以免形成难看的光影。

回光灯示意图,见图10-18。

img241

图10-18 回光灯示意图

(4)追光灯。这是一种类似舞台追光灯的大型高能聚光灯。拍摄时用于跟踪被照射的主体人物效果是在画面中形成一个轮廓清晰的明亮的圆形光斑,突出主要对象,直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深化艺术效果。

追光灯示意图,见图10-19。

img242

图10-19 追光灯示意图

(5)布景灯。用于对布景天幕做较大面积的扩散照明,可加插彩色虑板,调节光源色温,形成色调的天幕背景,增加画面气氛。

(6)特技灯。特技灯的效果往往可取代美工布景,或是利用光线的特殊效果作为美工布景的一种补充。采用激光辐射追求特殊的照明效果已经较为常见。特技灯能够投射出类似云彩、波浪、雪景灯形态的光,增加画面造型效果。

(三)常用的人造光照明灯具

常用的人造光照明灯具主要有卤钨灯、镝灯、荧光灯和电瓶灯等。

(1)卤钨灯。卤钨灯以钨丝作为发光材料,与气体放电等相比色温较低,一般在3200 K左右,属于低色温灯具。卤钨灯泡一般选用石英玻璃或硬质玻璃制作泡壳,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光效高、寿命长的特点,显色指数可达到95以上,在电视拍摄照明中被广泛使用。在卤钨灯泡中,使用较多的是碘钨灯和溴钨灯。

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碘钨灯是常用的散射式灯具。灯泡为管状结构,有单管式和组合式(双联、四联、六联等类型)。碘钨灯因为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所以在电视新闻的拍摄中适用于各种场合面上的照明。碘钨灯的光照强度大,但是照距较短,明暗反差过于分明,当近距离拍摄人物时,造型效果不太理想。

溴钨灯内的填充物为溴化氢,是一种无色气体,溴钨灯的发光效率高于碘钨灯。溴钨灯灯泡种类繁多,既有管型的又有立式的,其功率在500~2000 W之间,使用寿命为80~100小时。在电视、电影和舞台照明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电视制作拍摄中常常用于内景照明。

使用卤钨灯时必须注意散热通风和防止强烈震动,因为灯丝受到高温后会变得很脆,容易烧坏灯管。管型卤钨灯管(特别是碘钨灯管)必须水平放置使用。在更换灯管时不能直接用手触摸灯管,因为人的手上有汗水油脂,会污染灯管,造成失透现象并干扰灯的开启或烧坏灯丝。安装时,每只灯具内只能使用规定的同一功率的灯管,切勿将大功率的灯管装在小功率的灯具内。例如,不能将一个1500 W的灯管安装在只能承载1000 W的灯具中使用。

(2)镝灯。镝灯也称金属卤钨灯,灯泡内充有金属卤化物,属于气体放电灯,色温4500~6000 K,为高色温灯。具有体积小、亮度高、色温和显色性好等优点,常用作外景拍摄时辅助自然光的照明光源,当前许多室内的新闻现场发布会,常常使用镝灯做场面照明,具有色温接近日光,亮度高特点。常用的镝灯分为交流和直流两种,交流镝灯有时会产生频闪现象,点燃周期稳定时间为5秒左右。直流镝灯需要专门的电源,使用时必须严格区分正负极,否则会使灯泡烧坏;同时必须防止剧烈的震动,因为灯泡内存在高压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可能;当使用结束时,应该将变阻器还原到原来的最大位置,以防止再次点燃时启动电流过大而烧坏正极。

(3)荧光灯。荧光灯(图10-20)以荧光粉作为发光材料,它的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能发出柔和的漫射光,亮度分布均匀。但由于荧光灯的额定功率较低,通常需要多个灯管组合使用作为面上照明,说是作为一种补充的照明与其他灯具一起使用。荧光灯的热辐射量小,使用寿命比白炽灯长,色温有2900 K的暖白色、4500 K的冷白色和5600 K的日光色等类型。三基色荧光灯把发红光绿光蓝光的荧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在一起,显色指数可达85以上,在一些电视台和演播室较为常用。

img243

图10-20 荧光灯图片

(4)电瓶灯。电瓶灯(图10-21)又称便携式新闻灯,它轻便灵活,不需要拖着长长的电线,也可以不使用支架安装,能手持或通过小型支架直接安装在摄像机机身上,方便地配合摄像机进行各个方向、各个角度的照明,因此特别适用于新闻采访时的外景拍摄辅助照明和用作内景拍摄时的主光源。电瓶灯的光线属于聚光性质,照距远、光线硬、明暗反差大,不宜作大范围和太近距离拍摄人物,如果配合碘钨灯的辅助照明效果会更好。电瓶灯能在小范围内调节亮度,利用蓝色滤片可以调节色温,使用单独的电池组供电或摄像机电源供电,其放电时间与电池组功率和摄像机电源状况等有很大关联,使用时应注意节约用电

img244

图10-21 电瓶灯示意图

随着照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新的灯具不断出现,电视节目拍摄中采用的照明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如尼龙伞灯、反光无影灯、柔光灯、反射器等广泛应用,这些灯具的特点是光线柔和均匀,阴影不明显,能够达到散光照明的效果,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布光的痕迹,使电视画面更加逼真自然。

讨论:

各种不同光源的不同色温对拍摄的影响。不同灯具构造产生的光效在造型中的作用。

三、电视照明布光方法

人工光的运用称为布光,它比自然光的运用有更复杂多变的组合因素,也有更多灵活多样的布光方式和方法。各种人工光的照明的光源因光线性质不同,造型任务各异,可以构成主光、辅光、背景光、轮廓光、背光等不同的光种,因选择不同的照明位置又可以分成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角度方向,构成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等不同的光位;因照距的变化,还可以构成亮度强弱不同的光效;等等。在布光过程中,应当按照不同类型的节目、不同的造型要求和拍摄现场照明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光源,并通过不同数量、不同光种灯具的灵活创意组合,以被摄主体表现为依据,合理调整各类光线的强度和位置,正确布光。

(一)一点布光法

一点布光法是指在拍摄中只使用一个照明灯具作为光源的方法。这种方式简单方便,适用在拍摄准备时间紧迫或现场布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一些新闻采访或是新闻纪实的场合中使用。可以灵活选择各类不同的灯具,光线性质可以是聚光方式,也可以是散射光方式。在新闻现场,通常使用一支碘钨灯或电瓶灯从适当的角度照明,如果是离机单灯照明,一般选择灯具与被摄主体成前侧方向夹角。有时,单光源只是来自附设在摄像机上的聚光灯,则与被摄主体形成正面的顺光造型。这种摄像机灯使用灵活方便,无需专门人员打灯光,但由于它只能从摄像机方向平面照亮被摄主体,光的造型效果一般。

单光源照明方式虽然类似于运用自然光,但自然光通常受到大气层影响和地面景物的反射作用而形成混合光,而人造光的单光光源则照明效果单一。有时可利用单光源作为主光并利用环境现有光作为辅光源,但是当现场环境很暗时,仅仅使用单一光源很容易造成明暗间极大的反差,影响画面光型效果。因此,当拍摄需要好的照明造型效果时就必须增加辅光照明。

一点布光法示意图,见图10-22。

img245

图10-22 一点布光法示意图

(二)两点布光法

两点布光法是指在拍摄中使用两个灯具,分别作为主光和辅光的方法。

(1)一只灯对人物或景物做前侧光照明,作主光使用;一只灯在人物或景物的另一侧也做前侧光照明,作辅光使用。这种布光方法使人物或景物的主体比较明亮,人物景物的面貌表现地比较细致,画面的明暗对比主要靠人物或景物自身的明暗程度及主光和辅光的光比来获得。画面上没有明显的阴影。当光比不大时,脸型瘦削的人看起来会比较丰满,而脸型丰满的人看起来会显得臃肿一些。

(2)一只灯做前侧光照明,一只灯在另一侧做逆光照明。这种布光方法一般运用在场面的层次比较多或是人物的服饰比较暗的情况下。在前侧光的照明下,场面、景物和人物的面貌通常会得到比较好的表现,而侧逆光照明的灯光又会使景物和人物从暗的背景中分离出来,使画面拥有纵深和空间层次。前侧光照明所形成的暗面恰好被侧逆光勾画出一道明亮的轮廓。当把前侧光做主光使用时,人物和景物的面貌会得到醒目的表现;当把侧逆光做主光时,人物和景物的轮廓会得到突出的表现。

(三)三点布光法

三点布光法是指在拥有三只灯的情况下比较通行的布光方法。主要针对人物照明而言。三点布光法中的“三点”是指主光、辅光和轮廓光处在一种三点排列的阵势当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造型任务,它们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比较典型的光线关系。

在三点布光法中,主光承担着环境、人物的造型人物,它具有比较高的亮度,并在画面上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光线方向,同时使环境、人物和景物的外形特点与面貌特征得到醒目、突出的表现。辅光一方面可以柔化主光在人物、景物上造成的阴影,形成丰富的影调层次;另一方面,辅光与主光在人物、景物上面会形成一定的光比,表现出不同的光线调子和画面气氛。轮廓光的主要任务是把前景中的主体对象从背景环境中分离出来。在人物、景物与背景环境阶调和色调非常接近的情况下,轮廓光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轮廓光能够表现出对象的轮廓和线条,揭示出主体对象与环境的方位关系。

三点布光法是一种比较传统和比较典型的布光方法,从而保证和满足了人物的基本造型的要求,并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程式化的规律。比如,主光高、辅光就要低;主光侧,辅光就要正,而轮廓光则放在主光相对的位置上。三种光线从三个方向照射到拍摄主体上使拍摄主体处于三种光线包围的状态。

三点布光法示意图,见图10-23。

img246

图10-23 三点布光法示意图

(四)四点布光法

四点布光法是指在三点布光的基础上,把多出来的一只灯用做其他补助照明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1)用作轮廓光。这种情况往往是被摄主体与背景都比较暗的时候,为了使人物与背景的分离更明显,采用两只背景灯从不同方向做侧逆光照明,使被摄主体的轮廓比三点布光法中只有一只轮廓灯时的轮廓更加鲜明。

(2)用作背景光。照亮背景的目的是为了使主体与背景形成一种光影衬托,一般使用在背景比较暗而主体比较亮的时候。当然,主体比较暗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用作眼神光。在主光、辅光位置都比较高的时候,人物的眼睛会因为没有光线照射而显得没有神采,这时就要使用一只灯来专门作眼神光照明。

(4)用作修饰光。人物的服饰或配饰有必要加以刻画和表现时,常用一只灯去专门照明。

(五)多灯普遍布光法

普遍照明是指利用散射光、反射光均匀的照亮整个拍摄场景,形成一种全景照明作需要的基础光级的照明方法。这种光线类似在自然光阴天条件下的拍摄效果,在高散射光漫射照明下,光线遍布场景中每一个部分,但又不会形成特定的方向性,即各个方向的照明强度相同,被摄物体的阴影互相抵消,立体感和质感表现较差。

普遍照明法特别适合电视摄像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影拍摄中,强调理想的光线造型,即要求高对比照明和浓阴影下所产生的戏剧性效果。而在电视拍摄中,受到摄像机工作原理的制约,摄像机更适合在较低的基础光级下拍摄出理想的画面。这样,柔和均匀的散射光照明恰好是适应电视拍摄的动态变化和场面调度,加上摄像机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摄像机已经能在较低的基础照明水平下拍摄。由此,现代电视照明往往打破“三点布光”中光比变化的规范标准,越来越朝着明暗反差小的低光比方式变化。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各种光线的运用几乎成了万能的诀窍,并逐渐成为一种用光风格,尤其是在新闻纪实拍摄中,它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提供既符合摄像机技术要求又让摄像师满意的光线条件。

在多灯普遍布光法的灯具选择上,可以使用几个反射镜聚光灯把光线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或是以一种纤维反射器代替以往的聚光灯,或使用柔光罩、反光伞灯分散光束,以普遍均匀的漫反射光代替传统的布光方式。

然而电视用光的基本任务毕竟是塑造三维的画面空间和再现物体的形状与结构特点,由此人们认为多灯普遍布光方法只是解决了照明问题的一半,只有同时完成立体感的表现才能真正实现用光的最终目标。如果能在普遍布光的基础上结合运用三点布光方式,则能提供实现更为全面理想的照明效果,即由普遍布光提供电视动态拍摄和大范围场景调度所需要的基础光照明,再以三点布光方式重点加强特定被摄对象的局部区域照明。实践证明,许多优秀电视片其用光方法正是普遍布光方法与三点布光方法的结合,几乎可以媲美电影中要求的精确、细腻的光比关系和造型效果。

讨论:

几种常用布光方法各自特点,选用不同灯具布光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六)光线处理

无论在自然光下拍摄还是在人工光下拍摄,对光线的运用和把握都既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一个微观问题。从宏观上讲,一部片子或一个节目都应该有一个总的光线基调。这个光线基调对片子或节目的光线运用和光线控制起着统领、支配和指导的作用。节目或片子的任何一个部分在光线总基调上应该保持一致,并通过具体的光线运用和控制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光线运用和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光与内容的协调统一

光线运用和控制与摄影表现的内容和主体有很大的关系。光线运用的好与坏,不能单纯的以灯光使用的多或少来衡量,也不能以照明结果的明与暗来衡量,而应该是以符合内容的表现需要,以内容在气氛、情绪、格调方面是否吻合一致来衡量。布光、控制光线的总原则是从内容和表现的基调出发,并受内容和表现基调的制约与限制。新闻与纪录片摄影用光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部分光线的运用和控制不是人为加工的结果,而是遵循生活中的光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真选择的结果。

2.光的均衡与对比

光线的明暗分布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引起画面失衡;同样,如果缺少光线对比,画面也会显得很平。光线的均衡与对比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近景画面一般不宜出现投影,特别是不宜出现人物的投影,因为近景画面空间有限,出现投影会显得特别醒目突出,对画面的视觉美感有比较强的破坏作用,全景画面要避免画面出现一个景物的多个投影,因为这显然违背自然规律,造成投影的紊乱。(www.daowen.com)

(2)明暗分布是指光线的明暗分布要按照均衡的原则进行,主要规律是明暗面积比较大的景物如果呈现左右排列,视觉上会觉得很不舒服,但如果是呈前后排列则往往可以让人接受。

(3)光线的明暗对比是普遍的艺术规律。画面中如果缺少光线对比会使画面缺少生气。光线的对比主要有亮度间距方面的对比,是指画面中高亮度景物与低亮度景物之间的对比;光比对比是指同一景物因为不同光线强度照射产生的光比;交错对比是指景物的明暗分布,犬牙交错,层次分明等。

3.光的衔接

摄像机拍摄的每一个画面都会涉及组接的问题。除了内容顺序、拍摄角度、运动方向、轴线关系和画面景别等方面会影响到画面的组接外,光线的衔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般而言,光的衔接问题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段落与段落衔接时,另一个是段落内画面与画面衔接时。

从段落之间的衔接看,产生一定的光调变化应该是正常的。但是特别明亮的画面和特别暗的画面衔接到一起会造成视觉上的不适。比如,上一个画面是很亮的白天,下一个画面是很暗的晚上,这样的画面组接会产生明显的“跳”的视觉感受。在拍摄不同光线特征的段落时,摄像师要考虑好段落的组接问题,既形成一定的对比又不至于过于生硬,应该讲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和难以把握的问题。从段落内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周全。

(1)人物光线与环境光线的衔接。不能因为照明和选择拍摄角度而失去环境光线太暗或破坏环境与人物的光线衔接。例如,拍摄处在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人物,在拍摄人物近景时就要注意保持灯火辉煌和车水马龙的光线特点。

(2)环境光线与环境光线的衔接。在相同的环境下拍摄的画面,画面与画面之间在光线气氛,画面影调上保持一致。例如,拍摄水面,逆光下的水面与正面光下的水面往往很难衔接。

(3)全景与近景画面影调气氛的衔接,一般而言,全景画面的亮度反差常常比较大,而近景画面亮度反差常常比较小,这在拍摄时就要有所考虑,尤其是在拍摄近景时的光比反差必须考虑到这点。

(4)人脸亮度的衔接。在同一环境下拍摄同一个人物,由于光线的照射方向不同。常常会造成人脸亮度上的不同。例如,逆光下拍摄的人物全景与正面光下拍摄的人物近景组接到一起会产生比较明显的“跳”的现象。

(5)光比的衔接。在同一场合拍摄的画面在光比上要保持一致,不能前一画面与后一画面的光比相差很大而影响画面的衔接。

想一想:

整个画面光的衔接如何控制光比?光对画面情绪的表达起有什么作用?

补充阅读:

从整体中突出局部是光线强调与突出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层次。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你会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有人说光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我们举《全金属外壳》中的一个片段来看一下,这个片段就是影片中凶杀那场戏。

故事发生在那批年轻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完成训练,即将开赴前线的前一天夜里,地点仍然是那个充满痛苦和磨难的士兵宿舍。所有的人都睡下了,巨大而空旷的宿舍里一片黑暗(这个宿舍大得像一个大型工厂的装配车间,这种处理无疑暗示着训练的目的无非是要把这些年轻的士兵装配成像全金属外壳一样的杀人武器)。值班员“小丑”举着一个手电筒在屋里巡视。这个手电筒有两个作用:第一,它发出的光芒像探照灯一样,撕破了沉静的黑夜,划出一道令人恐惧的幽光,这种幽光拉大了屋里的光比,形成强烈的影调反差,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情绪气氛。第二,它起到了一种强调与突出的作用,它的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成了视觉注意中心,于是,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最富有表现力的局部就可以被强调和突出出来。“小丑”举着它走到房间的尽头。他先是将手电筒照到画左的一个房门上。那上面写着那个魔鬼一样的教官的名字。然后,他将光线慢慢移到画右,那里是盥洗室。

“小丑”仿佛听到了什么动静,他慢慢地推开门走进去。果然,有一个人影坐在便盆上,他就是那个曾经饱受魔鬼教官折磨的外号叫“苹果馅饼”的胖大士兵。黑暗中,他的脸在手电筒的照射之下几乎变了形,他“嘿嘿”地傻笑着。手电筒的光线慢慢地从他脸上移到他的手上,于是我们看到那只巨大的手正在往弹夹里装子弹。往下的故事似乎不必说了,“苹果馅饼”压抑在内心的怒火终于在黑暗中爆发了,他将压到弹夹里的子弹一颗射向那个魔鬼一样的教官,一颗射向他自己。

(资料来源:刘书亮.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四、演播室照明

(一)基本灯具的配备

演播室的灯具以聚光灯具为主,泛光灯具为辅,聚光灯具包括聚光灯、回光灯、追光灯等。这类灯具属于硬光类灯具,具有发光强度大、亮度高的特点能形成物体表面明显的阴影,在演播室照明中担任主要的照明任务,常作为人物或场景的主光、辅光、轮廓光。聚光类灯具的投射距离远,具有日光的某些特征;既可作面上的照明,也可作点上的照明,强调场景或人物的局部;光线色温正常,色彩还原纯正;在灯前加上柔光纸可做散光灯使用,能一灯多用。

泛光灯灯具包括散光灯、天幕灯、地排灯等。这类灯具属于软光灯具,光线细腻柔和,与聚光灯光效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泛光灯灯具的主要特点是再现照明主体上的暗部应有的层次和质感;协调明暗关系,控制明暗反差;控制现场光比更适合于电视技术与艺术的要求;保证现场照明的最低亮度层次,达到摄像机对亮度的起码要求;不会留下明显投影。

演播室灯具的配备一定要考虑节目的内容、服务对象、灯具对节目内容的造型效果,等等。同时还要考虑演播室棚顶的最大负载及承受能力。在灯具的配备中还要考虑硬质光灯具与软质光灯具的合理配置,等等。

演播室灯具的安置有两种方式:悬挂式和落地式。大部分使用位置较为固定的灯具都以特制的悬挂装置安装在天花板上,如固定的金属管架和活动的钢条,铺设线路的电动条轨,可升降高度的滑动杆与收放杆及各种灯具夹钳等。悬挂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节省地面空间,并能达到既牢固又便于移动位置和调节高度的要求。一些便携式灯具则可安装在落地灯架上,这些灯架可以较稳定的支撑各种轻型灯具,并能上下伸缩调节灯的高度,安放位置和照射方向都可以灵活调度。需要注意的是,灯架升得越高就越不稳定,轻微的碰撞或拖拉电源线时容易翻倒,可以使用沙袋等重物在灯架底部加以固定,使用时应当特别小心。

演播室灯光悬挂件图,见图10-24。

img247

图10-24 演播室灯光悬挂件图

(二)演播室照明特点和方式

1.演播室的照明特点

演播室的电视照明创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照明的特点,除了遵循照明的一些基本原则之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

(1)演播室照明是演播室协调工作中的一部分,照明与整个节目风格、基调相吻合。对照明的要求更高更细。

(2)演播室照明排除了自然光,全都是人工光,需要使用较多的灯具,灯具处理复杂。尽量能够适应多机位多角度拍摄,要能在不间断地节目进行中、满足观众的参与意识和视觉需求。

(3)要强调立体的照明结果,力求照明的多层次、多样化,照明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点面结合、结构严谨的风格,在现场镜头与镜头的不断切换中保持光调的基本流畅。

(4)现场照明的连续性,强调光线的存在,强调光线实现画面造型、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效果。

2.演播室的照明方式

(1)单人照明。

单人照明主要以电视节目的正面人物肖像为主。主光可以设置在摄像机光轴上,或者以人物的鼻梁线为准的左侧或右侧。主光选择的水平角度是从对人物的造型和图像效果加以确定的,但是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更多的是从美化而不是刻画人物的角度来考虑的。主光设置的典型角度是在偏离摄像机镜头轴线15°~45°的区域进行选择。选择辅光主要是根据图像处理意图和主光空间位置来选择,当主光选择中侧光45°位置,把辅光设置在正面光的位置上,比水平位置稍高一些,这种辅光的图像效果为:主光形成的阴影被淡化。光调柔和,将脸部的阴影细节表现出来,不留下未照明的二次阴影。主光和辅光的位置确定后就要考虑第三种灯位就是逆光,逆光灯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把主持人的立体形象三维的再现在只有二维的电视图像中,在逆光下的人物的头部、肩部产生了鲜明流畅和连续的轮廓线条,既体现了人物的轮廓特征又通过光线间隔表现了三维空间,加强了人与背景的空间透视。背景光的布置,根据处理意图可以均匀布光,有时也可以不均匀布光,而采取上明下暗,或上暗下明,或中间亮周围暗等方法。

单人照明示意图,见图10-25。

img248

图10-25 单人照明示意图

(2)双人照明。

为两位节目主持人同时布光,各类演播室用的比较普遍,布光方式多种多样,常见之一的有分别布光法。这种方法常常用在两位节目主持人间距较大,一个主光很难完成两个人物的主光造型的情况下。布光方法是首先确定主光的投射方向,一般两个人物的主光要从左到右前侧45°角方向投射过去,要防止两个人的主光来自不同的方向,造成虚假的主光投射。破坏整个布光的效果。主光确定之后。两个辅光主线在摄像轴线附近的位置上,两个辅助灯要控制好光线的投射区域,防止互相干扰,其光线高度与人头平齐或稍高于人头。轮廓光放置在与主光基本对应的角度上用以勾画主持人的轮廓形象。背景光放在与主光同一侧,照亮周围环境与背景。

双人正面照明示意图,见图10-26。

img249

图10-26 双人正面照明示意图

为两位节目主持人侧面布光,两位主持人以侧面或斜侧面互相交流的形式出现,这种布光方式特别适用访谈类节目。人物相对而坐的形式交流感很强,布光方式应当有别于两位主持人面对镜头的正面布光方式。首先要确定主光的位置。主光1出现在B者左侧前方,主灯2出现在A者右侧前方,两个主光的主要任务是勾画人物的主要立体形状和各自富有表现力的主要线条。人物面向镜头一侧的阴影可用辅光处理,两个辅助灯分别放在A、B两者的正前方,这种布光方法可使人物的主要部位(脸部和胸部)得到由亮到暗非常细致的过渡层次。背景光根据需要加或不加。

双人侧面照明示意图,见图10-27。

img250

图10-27 双人侧面照明示意图

(3)多人照明。

多人照明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场面。例如,拍摄六个人之内的多人群像时,可以分别为每个人照明,每人都有其低功率的轮廓光和主光,这种方法仅限于人物有序排列的时候。例如,主持人和专家共同坐在桌子后面的情况。如果多人群体坐得很紧凑,也可以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使用一个大功率的主灯,一个或两个轮廓光及一系列柔光。另外,还可以将众多的人分为一系列的群体,使用更局部的方法照明。每个群体都有其公共的主光和轮廓光,有只限于局部的辅光,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所需灯具的数量。

多人正面照明示意图,见图10-28。

img251

图10-28 多人正面照明示意图

想一想:

在演播室照明中,如何避免几种灯具光效的互相干扰?

(三)演播室照明技术要求

演播室内灯光较多,照明总体效果的实现主要包括对灯具的位置、照明方向、照明范围、基本照度、光色再现、光源显色性、照明程序等因素的控制。

灯具的位置控制主要考虑内容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灯具的空间位置,尽可能使灯具在所需要的三维空间的任意一点上停留,灯具定位后不出现自动位移,等等。整个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要绝对保证安全可靠,设备应该坚固耐用,操作简单方便,易于保养维修。现代大型演播室灯光控制系统已经从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完成对每个灯具或吊杠进行逐一的单独控制,发展到数字化布光控制时代,并且随着网络化技术在灯光控制中的运用,将进入网络化时代。

光照方向控制除了选用聚光灯或散射灯可以造成光线的方向感差异外,主要是通过灯具的安放位置和调节灯具遮挡板的开口方向来控制。

光照范围的控制是通过调节灯具的照射角度,改变灯具遮挡板的开口大小、调节光束的大小、改变灯具与被照射物体之间的距离来控制。

对演播室光源照度的控制取决于摄像机的灵敏度,因为摄像机是以在一定光圈下能够获得最佳图像所需要的照度来定义其灵敏度的。近年来,低照度的摄像机和数字高清晰度摄像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对照度的要求。目前,电视演播室室内摄像机对照度的要求仅仅需要最低600~1500 lx,就可以保证摄像机对场景景物记录的基本效果。其中最低照度表示摄像机的最小照明要求,只有在符合标准照度时,才能获得最正常、最理想的画面光线效果,所以又称为最佳照度。如表格10-2是常见电视拍摄照度要求。

表10-2 电视拍摄照度要求

img252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摄像机的灵敏度也有很大改进,要求被照表面的照度值逐渐降低。

演播室的光色再现要求比较高,因为摄像机对光源色温的变化十分敏感。其变化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色彩构成,光色再现主要注意的是色温平衡,要求演播室内光源的色温与摄像机需要的色温一致。当它们之间的色温不一致时,用灯光滤色纸提高或降低光源色温或靠摄像机自身的滤色片及白平衡调整来实现色温平衡。常见光源的色温如表10-3所示。

表10-3 常见灯具色温

img253

光源显色性表示光源显示颜色的能力,它以某些光源照明下物体的颜色与标准光源照明下物体的颜色相符合的程度来衡量这一光源的显色性能。不同的光源因其光谱功率分布不一样,受光物体呈现的色彩会有差异。人们习惯以太阳光作为判断物体颜色的标准,对某一光源而言,如果受光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与标准的日光照明时相同或接近,表示这一光源的显色性越好。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标准照明体是以标准日光或接近日光光谱的人造光为基准,将其显色指数定位100,指数越大表示显色性能越好。显色最好的是太阳,显色指数达到6000。对摄像机而言,光源的显色指数达到85以上时,拍摄还原色彩真实;低于85时,颜色就会失真。常用的人造光源显色指数如表10-4所示。

表10-4 常用的人造光源显色指数

img254

照明程序的控制受到制作条件、时间、节目内容、不同照明设计人员、环境制约而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主要内容有初步照明构思设计和现场布光的控制。

想一想:

演播室照明的最低照度对画面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本章回顾

在电视画面几个造型要素中,光线是基本的造型要素和表意工具之一。

多种不同的光线形式,理解它们的各自的特性,这是理解和熟练运用光线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和电视场景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照明模式,主要有晴天照明、阴天照明、室内自然光照明、室外自然光照明、演播室照明,等等。

■关键概念

电视照明 自然光 布光 灯具 演播室照明

■复习与思考

1.电视照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电视摄像的布光方法有哪些?布光的步骤又有哪些?

3.常用的照明灯具有哪几种?各自有什么特点?

4.人工光线与自然光线有什么不同?它的特点是什么?

5.简述五种光线成分各自的作用。

6.电视演播室照明的基本方式与特点是什么?

■单元实训

1.熟悉各种常见灯具性能。

2.单人、双人布光练习。

3.三点布光练习。

4.给一个静态主持人布光,试画出几种常见布光方案图。

5.设计一个简易实用的单人或双人电视演播室布光灯位光效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