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然光照明特点及太阳方向性

自然光照明特点及太阳方向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光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0-1自然光色温变化表3.光线照射的变化在室外太阳的照射下,物体会产生受光面比较明亮、背光面比较阴暗的景象,同时会产生一个投影,这个投影通常能够显示太阳的方向性。

第二节 自然光照明

一、自然光的特点

自然光的光源是太阳。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使每天的不同时辰的自然光线会随着太阳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公转,所以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光线也会大不同。除了太阳和地球的自身运动天气情况的变化也会使光线产生变化。例如,阴天,下雨天,下雪天,晴天,雾天,等等,这些自然现象都会影响光线的性质和形态的变化。还有,由于地球各处海拔高度的不同,所受到的光照也就不完全相同。在阳光下,光线会直接照射到物体表面,而在背阴处,光线会散射到物体上面。自然光会随着时辰、季节、气候、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方面反映了自然光变化多端的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自然光多姿多彩的光效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自然光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光线强度的变化

一般而言,一天中的太阳光以中午为最强,以日落时分为最弱。一年中的光线强度在夏日中午阳光为最强,以冬日日落时分的阳光为最弱。夏季中午直射光的照度大约在180000 lx,而日落时分后的半小时左右的天色就已经接近漆黑,此时的天光虽然不能照亮地面的景物,但是天光却仍然能在摄像机上成像。

2.光线色温的变化

太阳光线的色温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而发生急剧的变化。太阳在地平线时的色温只有1000 K左右,太阳整个露出地平线时的色温有2800 K左右。随着太阳的迅速升起,太阳的色温也从2800 K迅速上升到3500 K。当太阳超过一人高,色温通常在4700 K左右,太阳光线在上午可以达到5500 K,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太阳的色温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中午时分色温才升到5600 K。在下午时分随着太阳的急剧下降,太阳光线的色温也呈急剧下降的趋势。除了太阳升起和下降所带来的色温变化外,阴雨天的色温一般在6800 K。

自然光色温变化表,见表10-1。

表10-1 自然光色温变化表

img233

3.光线照射的变化

在室外太阳的照射下,物体会产生受光面比较明亮、背光面比较阴暗的景象,同时会产生一个投影,这个投影通常能够显示太阳的方向性。在晴天,太阳直接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直射光效果。由于受到大气层空气介质的影响,太阳光线也会部分被散射到空气中,使物体的背光面也显得明亮一些。如果物体所处的环境具有比较高的反射率,物体还会受到周围反射光的照射,形成一种直射光、散射光、反射光共同照明的结果。但在多云、阴天及室内的环境里,由于太阳直射光被其他物体遮挡,因此只会存在散射光和环境反射光照明。在散射光和环境反射光照明下,物体受光面比较均匀,一般不会形成浓重的投影,光线亮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想一想:

为什么在自然光下拍摄,随着拍摄时间或地点的变换,画面有时会有轻微偏色。

二、直射光

直射阳光是自然界最强的光线。在整个宇宙,太阳是以点光源的形式存在的。光线传播的方向是直线传播,所以太阳光在辐射过程中其光线会呈现不同的方向,而在不同方向的光线会形成一个夹角,这样光线的强度就会减弱。一般而言,光线的强度在传播过程中主要受到距离的影响,并伴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太阳本身十分巨大,加之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到达地球时的光线已经基本呈现平行状态,所以地球上的景物被太阳光均匀普遍的照亮。

但是在不同的地理纬度,光线经过的距离不同,光线的强度也就不同。一般低纬度的光照比较强,而高纬度的光照则比较弱。地球上不同海拔高度对光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天中的直射光线从日出开始,日落结束。人们习惯上把太阳一天的运行分成四个时段。在这四个时段中太阳呈现各自不同的光线特征,见图10-11。

img234

图10-11 一天中直射光的变化角度

(一)早晨和傍晚

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离开地平线15°角之内的过程属于早晨阶段,因此光线呈现一种低角度水平照射的方向,景物面向太阳的一面所受光线比较强,背向太阳的一面会形成长长的投影。早晨和傍晚时刻太阳在空气中的行程最长,光线中被过滤去的短波光也最多,因此,太阳光总体能量比较弱,光线呈现暖色调,温暖而柔和,被照射的一面呈现偏红的颜色。被光面的光照比较弱,使景物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形成很大的明暗反差,并且被光面呈现偏冷的色调,那是因为天空散射光的色温比较高的缘故。在早晨的光照景物中,受光面偏暖,背光面偏冷明暗反差强烈,色彩对比鲜明,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这两个时段拍摄的画面都具有鲜明、强烈、生动的视觉效果,因此被摄影界普遍称为“黄金时刻”。

早晨和傍晚时段在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光线特征,但也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差别。傍晚时分,阳光的色温比早晨的色温更偏低一些,受到空气原因的影响,早晨的光线显得更清爽一些,光线反差更小一些,而傍晚时分的光线看起来更浑浊一些,光线反差更大一些。

早晨和傍晚时段有两个特点在拍摄时要特别注意:一是光线由暗到明(早晨)或由亮到暗(傍晚)的变化特别快;一个是光线色温由低到高(早晨)或由高到低(傍晚)的变化特别快。这两个特点要求在拍摄上要迅速果断,要抓紧时间,要忙而不乱,注意随时校白,不然的话,很难在总体上把握住早晨和傍晚时的光线气氛,往往造成前端画面与后端画面容易在色调上出现差别,使画面色调杂总体上难以统一。

(二)上午和下午

当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由15°上升到60°和由60°下降到15°时,这两个时段就是上午和下午。

在这两个时段中,太阳处于比较高的位置,太阳显得十分明亮。由于太阳光照比较充分,空气中的散射光增加,空间亮度普遍加大,阳光的色温比较高,通常在5000 K到5600 K。

上午和下午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主要时间,也是电视拍摄的主要时间。这两段时间虽然前后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光线的亮度变化方位却比较小,色温也几乎处于一个恒定的范围之内。此时的太阳具有一定的高度又有一定的角度,景物的垂直面和水平面都会受到比较均匀的照明并能形成一定的入射角,能较好地表现景物的立体结构和形态质感,因此十分有利于电视摄像的光线运用和调度。

(三)中午

当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由60°上升到90°并越过中轴线下降到与地平线60°时,这一段时光称为中午。

中午这段时光由于太阳几乎直射到地面,光线损失很小,因此光照十分强烈(图10-12)。中午的天空光虽然比较明亮但与强烈的光照相比,亮度反差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明显增加。在整个时段中光线的亮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色温也稳定在5600 K左右。阳光垂直照射呈现顶光效果,地面的景物被普遍照射而垂直面则很少或几乎没有。此时的光线是一天当中最强的,所形成的影调也是最硬的。在这种光线下,地面景物因为均匀反光而显得缺少鲜明的层次,人物在强光下会形成反常的阴影,使人物的形象受到某种扭曲或是丑化,因此这段时间常常被认为是表现人物的“禁区”。但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时段有明确的时间特性并能和室内柔和光线下的景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光线的造型意义。

img235

图10-12 直射光照明效果图  杨建涛摄

(四)日出和日落时段

日出和日落是大自然中十分壮美的景色,具有很高的审美,经常担负很强的抒情表意作用。

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斜射到地面上,由于大气层比较厚的缘故,光线的穿透能力比较弱,只有穿透能力比较强的黄、红色光最终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日出和日落时分的太阳看起来是橙红色。红色或金黄色,在这种低色温光照的影响下,地面景物的受光面色调偏暖,在景物上所形成的轮廓光也呈现出橙黄色或金黄色。

在日出的时刻,太阳是视野中最明亮的物体。所以太阳成为表现的对象之后,地面上的其他景物只能表现出剪影和半剪影的效果。为不破坏诗情画意的效果,三脚架的使用必不可少的。

想一想:

为什么晴天中午时段的光线常常是人物拍摄的禁区。

三、散射光

散射光照明主要是指太阳光被密度不均匀、存在于太阳光与地面之间的大量云、雾、尘埃等介质遮挡,间接地把光线投射到地面的照明。散射光照明发生在早晨和傍晚、阴天和薄云天、雨雪天或晴天人为大面积遮挡的场景。散射光照明还包括直射光照明下的背阴处,如树荫、楼阴、山阴、凉亭内等。

由于散射光只是直射光的一小部分,因此散射光在亮度上要比直射光低得多。在直射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散射光的作用很小,但是在直射光照不到的地方,散射光的作用十分明显和突出。散射光的存在使地面的景物普遍增加了亮度,使那些直射光照不到的地方也显得比较明亮。

散射光具有普遍照明的特点。在散射光照明下,景物的表体面一般都会被普遍照亮,形成散射光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和建筑物内的室内环境等因素。

(一)阴天(www.daowen.com)

在阴天的天空中,厚厚的云层挡住了直射的阳光。阴天主要是散射光和漫射光照明,地面景物明暗反差减弱,影调偏暗,主要依靠景物本身的色调和反光率来拉开画面的影调层次。由于天空中的云层对阳光中的短波光反射比较多,而对长波光反射比较少,所以使阴天的光线色温普遍偏高,景物色调普遍偏冷偏蓝,色温在7000 K到10000 K之间。

在阴天的光线下,景物本身的亮度反差和色彩明暗程度对画面色调的影响很大。因此选择亮度反差大和色彩明快的景物作为拍摄主体有助于打破阴天中的阴暗气氛,形成明快的色调。

在浓云蔽日的情况下,光线失去了明显的方向性。太阳在一天中几个时段的光线中已经不能显示,早晨和中午的光线只是在亮度上存在一些差别,因此一天中的光线效果差别不大。在普遍的光线照明下,景物水平面的亮度明显高于垂直面的亮度。

阴天状态下所出现的诸多不便,需要创作者利用有效手段进行光线的调整和弥补。主要的方法有人为改变场景内原有光线布局所形成的光调配置,使之更适合于画面造型中物体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表现;在构图上把观众的视线引导到镜头中的主要物象上来;有目的地形成画面局部或面上色调对比,吸引观众的视线,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气氛;阴天中散射光与灯具的综合运用。

散射光照明效果图,见图10-13。

img236

图10-13 散射光照明效果图  杨建涛摄

(二)雨天

雨天的光线除了具有阴天的光线特点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

雨天在光线的构成上是色温比较高的散射光。雨天的光线亮度比阴天低,地面景物所接受的光线照度在总体上比较低。由于雨水的反光率比较高,容易形成一些比较亮的反光点,因而使雨中的景物看起来并不显得灰暗,画面也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亮度反差。

在雨天中拍摄,雨就成了画面重要表现内容。根据下雨程度的不同,雨天大致可以分成大雨、中雨、小雨等几种。大雨中的拍摄,主要因为是受到雨水溅射的影响,增加了摄像机的操作难度,应该使用专用的摄像机雨套;受到照度的影响,往往会因为太暗而使摄像机的校白系统无法工作,这是通常可以直接选用5600 K色温挡片直接拍摄。在表现中雨雨丝上,拍摄时宜选择比较暗的背景,并使雨丝处于亮的光线前面,在亮的光线勾画和暗的背景衬托下,雨丝通常会表现得比较清晰。表现小雨大多可以从地面的积水、行人身上的雨衣和手中的雨伞等间接表现。用中焦镜头拍摄小雨中景画面,在比较暗的景物衬托下,能够感受到小雨纤细的雨线。用长焦镜头可以拍摄屋檐、树叶上晶莹透亮的雨滴和比较明显的雨线。

大雨、中雨、小雨在光线亮度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大雨时因为云层厚而低,光线最暗,小雨时云层较薄且高,光线最亮。两者之间在亮度上可以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因此,在拍摄雨景时对曝光量的控制十分重要。

(三)雪天

雪天的光线受到下雪大小的影响较大,雪花大并且稠密的,云层低,光线相对比较暗;雪花小并且稀疏的,云层高,光线相对亮一些。雪天的光线受到白雪反射的影响,总体亮度比较高,同时雪天的色温也比较高。

雪中景物具有近处反差大,远处反差小的特点,光调上形成了近暗远亮的透视效果。表现雪花降落通常选择比较暗的景物做背景。在暗背景的衬托下,能够比较鲜明地表现出雪花降落的情景。由于雪的色调比较单一,因此雪在层次上的表现主要依靠光线来完成。在直射光情况下,通常不采用正面光和逆光照明,因为正面光不利于表现雪景的层次。所以拍摄雪景主要采用侧光或侧逆光照明,使雪面上的凹凸不平之处容易形成一定的阴影,同时景物的投影落在雪面上会增加雪的明暗反差,使雪显现出一定的明暗层次。

在雪天如果采用自动光圈拍摄,常常会产生曝光不足的现象,使拍摄的雪景发暗、发黑,显得不够明亮。这是因为摄像机的测光系统是按照普通情况的平均亮度来处理的,所以在拍摄雪景时,在用自动光圈测出雪的平均亮度之后,要根据自动光圈测出的光圈系数,采用手动光圈的方式适当开大一些光圈,以增加雪的感光亮度,使雪在视觉上显得洁白明亮。另外在雪中拍摄人物,常会发生人脸曝光不足的问题。如果是人物的中景和近景,也可以使用手动光圈的方式适当开大一些光圈,或是避开明亮的雪景背景使人脸的曝光接近正常水平。

(四)雾天

雾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雾可以造成比较强烈的大气透视效果。云是空中的雾,雾是地面的云。由于水蒸气具有比较高的反光率,所以雾天的光线比较明亮。阳光通过水蒸气层层反射,形成散射光。水蒸气形成的雾天光线的色温比直射阳光色温高。

雾可以使景物形成丰富的层次,体现出一定的空间深度,形成雾的水蒸气随着深度的增加,对景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遮挡,因此雾能改变景物的外部环境和表面结构的清晰度。雾同时还增加了景物的消色成分,使景物的明暗反差和色彩饱和度降低。

雾在表现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合理选择上。由于雾的亮度比较高,所以起衬托作用的景物在亮度上应该比较低。景物的纵深排列对雾景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色调比较暗,纵深排列的景物在雾的拥抱下会显现出不同亮度的明暗反差和不同程度的清晰度对比,在前后景物的衬托下,景物会得到鲜明的表现。

在雾的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光线呈现典型的散射光照明。在雾的范围比较小或雾行将消散之际,常常会有直射阳光穿透薄雾形成直射光、散射光混合照明的情况,这时如果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阳光在穿透薄雾的过程中会形成一束束光影,呈现出一种变换流动的情景,使雾景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气息。

雾本身比较明亮,常常是画面中最亮的景物,所以拍摄雾景忌讳曝光过度。曝光过度会使雾景失去层次,在画面上表现为缺少层次的白而使雾的形象得到破坏。雾的全景画面的曝光要以雾的表现为主,在雾中拍摄人物的中景或近景,要选择一些比较暗的背景或对人物的面部做适当的补光处理。

(五)黎明或黄昏

由东方天空发白到日出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黎明,由太阳落入地平线到地面景物依稀可辨这一时段称为黄昏。黎明和黄昏时段的太阳光线是散射光。黎明和黄昏时刻的光线由暗到明和由明到暗的变化十分迅速,因此这个阶段存留的时间比较短。黎明和黄昏的光线,靠近太阳一面的天空最为明亮,南北方向离地面比较近的天空随太阳距离越来越远,其明亮逐渐减弱,但与太阳相反的方向的地面天空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亮度。与地面四周的天空相比,整个天穹发暗。所以,黎明和黄昏时刻地面景物接受的垂直光照比较多,水平光照比较少。

黎明与黄昏时刻虽然是散射光照明,但光线却有一定的方向性。景物处于明亮天空照射的一面比较亮,还可以获得比较清晰地表现,另一面比较暗,无法表现细部的层次。根据其拍摄方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剪影和半剪影的效果。

在太阳升起之前和降落之后的一段时间是电视表现夜景效果的“黄金时段”,采用低色温灯光照明,使用3200 K色温挡片校白和拍摄,画面中的景物呈现正常颜色,而背景天空则呈现暗暗的蓝色,形成一种接近人们视觉感受的夜景效果。

但在黎明和黄昏时段拍摄当时的自然光效时要注意摄像机的感光能力,要对曝光量实施必要的控制。由于当今生产的摄像机感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不在曝光量上加以控制,所形成的画面往往缺少黎明和黄昏的感觉,与阴天光线下拍摄的画面感觉十分相像。这种情形在明亮天空正面照明的情况下最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黎明或黄昏的光线效果,就应该在自动光圈现实的基础上,适当收缩一两挡光圈,使整个画面处于曝光不足的状态。

黎明和黄昏时分的光线变化十分迅速,在拍摄上要随时注意天空色温和亮度的变化,并通过色温和亮度控制尽量使画面光调保持统一。

(六)室内自然光

同室外拍摄一样,室内自然光条件下的拍摄也可以分成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况。其中,阴天的室内自然光特点是光线稳定,散射光照明,色温较高和室外接近,室内光线一般较暗,需要采用大光圈拍摄。如果实在太暗而使拍摄达不到技术要求,则必须采用人工光弥补。

晴天的室内自然光拍摄,除了必须要注意光线的强弱和色温的变化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曝光量和校白平衡外,还必须经常注意晴天室外自然光投射到室内自然光的亮度,其常常是室内光的最高亮度区域,并与室内的其他未被直射阳光照射的景物亮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反差控制和亮度平衡工作。主要采用反光板和人工补光两种方法。

一般而言,门窗是室内的光源,又是拍摄对象。为了亮度平衡,一般尽量不将门窗拍摄进画面,如果要取景,则应该进行亮度平衡,采用的主要方法常常是在窗户上贴中灰明胶片,以降低窗户的亮度。如果条件限制而没有合适的明胶片,则可以把窗帘拉上或是在窗外用白布遮挡,使窗户部分不被太阳直接照射到。另外,室内景物的照度会随着门窗距离的不同而明显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有意通过被摄对象与窗户的远近的安排来获得不同的画面亮暗效果。甚至在拍摄小景别画面时,还可以安排演员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拍摄。比如,拍摄全景画面时,让演员站在离窗户近一点的地方,因为整个画面中有不少暗的地方,整个画面并不十分明亮,而接下来的近景或特写画面中,如果演员还站在同一个地方,摄像师又不手动调节曝光量的话,那就会显得画面过于明亮,从而影响画面的组接和流畅,使上下画面的视觉效果显得不真实。相反,如果让演员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拍摄其近景,在更远一点的地方拍摄其特写,虽然明明做了“假”,但是画面反而显得更真实、更自然。

室内自然光照明效果见图10-14。

img237

图10-14 室内自然光照明效果  杨建涛摄

多数情况下,由于室内自然光以天空散射光为主,色温常常比直射阳光高。对于摄像师来说,通常需要更仔细地校白平衡。如果有直射光进入的情况,甚至需要一个镜头校一次白平衡,才能做到色彩最大程度的还原。利用室内自然光拍摄,如果使用了人工光来进行反差调节或是做辅光使用时,色温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这时,传统的做法是使用蓝色明胶片或琥珀色明胶片进行色温平衡,但是在现代摄像中,则会常常选择出主要光线的色温,按其曝光而不管次要部分的色彩失真,实际上这些次要部分通常位于画面的边角或背景处,其画面色彩不能真实还原,或偏暖或偏冷,往往能起到丰富和美化画面色彩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自然光总体上属于散射光照明,并且会受到天气、纬度、季节、朝向和时间、房屋构造、室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从具体的画面效果出发,积极使用相应的手段,把复杂的室内自然光条件化繁为简,这是室内自然光条件下拍摄的最基本思路。

想一想:

当室内外拍摄需要人工光做辅光时,为什么需要做色温平衡?

补充阅读:

《罗门生》这是一部摄影技巧高超的影片,特别是运动摄影和光线处理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非常精彩的。把光线作用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光不仅仅是造型和制造意味的手段,光的本身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影视语言。

影片采用当事人在公堂上陈述形式,讲述故事。四个人物共有五次回忆。每次回忆光线处理各不相同。特别是柴夫第一次回述,摄影师处理得非常精彩。一切的表现都是通过运动摄影和光线处理完成的。开始就是一个透过树梢拍太阳的运动镜头,在画面上明亮的太阳时有时无,时大时小,造成画面时明时暗。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好像鬼火在画面上闪动似的。接着就是斧头特写,在阳光斑斑点点的森林里,斧头上的反射光时明时暗,阳光闪烁,这又是鬼火形象。两个镜头接在一起,让人产生联想,好像幽灵从天上落到斧头上。到表现人鬼交锋时,利用过桥动作,改变柴夫方向,把直线运动变成画面上的S形曲线运动,暗示柴夫的目的受到干扰。造型上把摄影机摆在桥下仰角拍摄,使柴夫在画面里从侧面角度变成斜侧角度,从深处向右前方走来。最后接着跟摇使柴夫在画面里成为背面角,从画右前方向左下方出画。暗示人物处于被动地位。在光线处理上,镜头开始以树木做背景,虽然在斜侧光照明中,画面呈现出暗调,走到桥面上时,以天空为背景,画面突然亮起来。结束时又以树木为背景,光线变成逆光状态,画面变得更暗了。人物走在桥面上,仰角使人物腿大头小,影像畸形,让人预感不祥。这时河面上一束强烈的反射光,从桥下投到柴夫脸上(河水反光),像似一把利箭刺向柴夫。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镜头摄影师就充分利用阳光方向和景物色彩,造成镜头内部暗、亮、暗的对比变化。利用河水反射光,表现出柴夫此时此刻所处境地和人鬼相争的意境。这个回合结果如何?小鬼需要观察。这是个空镜头,向着前方一棵黑色树冠推去,中景,画面两边低矮的树枝向后滑过,最后画面露出半边是黑暗的树冠,半边是明亮的天空,造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从组接上来看这是柴夫的主观视线,从表现上来看这是魔鬼的视线,打了一拳就跑到高高的天上向下观看似的。画面上的这种效果,是和光线的处理分不开的,只有逆光才能出现这种意境,特别是最后画面呈现出的强烈的明暗对比,令人惴惴不安。

本以为能战胜人,结果柴夫没有倒下,反而有力地向山上走去,使机灵鬼不得不重新观察研究柴夫,这是一个构思巧妙的运动镜头:柴夫向前直线式走去,摄影机在轨道上跟拍。人物的运动路线与摄影机运动路线交叉进行。画面开始是柴夫左侧远景,随着双方运动,景别由远景变成全景、中景、近景,然后摄影机移到人物右侧,景别继续由近景、变到中景、全景、远景。银幕上直观效果好像人们观察研究似的,围绕被看的主体,转了一个360°,把对象的各个面——从大到小看了个够。有趣的是光线处理:画面开始是顺光照明,景物明亮。随着运动光线由顺光逐渐变成斜侧光、侧光……最后成为逆光。画面由层次丰富的亮调逐渐变成反差强烈的暗调画面。这种变化都暗示着人物未来的走向。第一小段结束了,冤魂掌握了柴夫的弱点,知道了应该怎样战胜他,这段结尾镜头又是第一个太阳镜头的重复使用。透过树木的太阳在画面中闪耀,时明时暗,时大时小……不过这次出现不再给人恐怖感,相反像是一种得意的微笑似的。第二小段,冤魂设计了一个“肉包打狗”圈套,把柴夫捉到。这段戏一开始景别加大(近景、特写),节奏加快。利用前景树枝树叶,加强了运动速度。在光线上逆光照明,但主光方向不断改变,时而顶光、时而脚光……反差极大,加强了阴森紧张气氛。四次的发现,光线处理各不相同,采用顶光、脚光、侧光,最后是平光处理。投射方向不同,但光比处理相同,都是大光比给人一种激烈的感觉。高潮是柴夫正面近景,前景是两只尸体的手。强烈的逆光勾画出两只黑色的利爪形状的手。背景是平光照明中的柴夫近景。一明一暗,一黑一白,一强一弱。暗示出主题。

在这段短短的戏剧里,黑泽明把光线的表意功能发挥到一个新的水平。光线不仅可以制造意味,还可以进行象征性表现。开始把光线处理的技巧作为一种视听语言的词汇。

(资料来源:刘永泗.影视光线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