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画面用光特点
光本质是一种电磁波,在可见光的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人们日常所见的自然光就是由不同波长、不同颜色的色光混合而成的。当人们看见被摄物体上的不同亮度,实际上是由光的照射强度和该被射物体的反射率所决定的,而被摄物体表面的选择性吸收与反射特性决定了被摄物体的颜色。可以说,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线条和形状、光对任何造型艺术而言,都是最基本的要素。
可见光示意图见图10-1。
图10-1 可见光示意图
在电视摄像艺术中的光有什么特点呢?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项呢?电视画面的光线使用有很多特点,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画面光线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从时间上看,图片摄影记录的是某一瞬间的光色变化,而电视画面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长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光线本身会有变化甚至连色彩也会变化,对于摄像师而言,这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想办法克服或利用好光影随时间流逝而产生变化。从空间表现上看,图片摄影对光影的表现在一张图片上是对一个角度进行光影表现,而电视摄像却可以利用运动摄像的手段,对同一空间中的光影效果进行换角度、换景别的全面反应,体现出典型的动态变化特色。这就要求摄像师在布光或选择拍摄角度时必须考虑摄像机的运动带来的画面光影变化,甚至可以利用这里的光影变化大做文章,拍摄出有特色的画面。
从光线对画面造型的作用来看,光线的变化必然带来光的造型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强化光线效果,改变画面影调和色调,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图片摄影中光线对被摄主体的画面造型表现是一次性的、静态的,但是在电视画面中,光线对拍摄对象的造型表现确实可以丰富多样的,可以通过改变光线或改变拍摄角度来对被摄主体进行全面细致的光影造型。例如,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当被摄主体和配体人物在画面上的形象面积接近时,常常可见采用对被摄主体的光照亮度大于配体人物光照亮度的方法来突出被摄主体。又例如,在一个表现城市现代生活的公益广告中,清晨的江边,有一群中老年妇女在清晨的阳光下起舞健身。运动镜头的处理是,首先用顺光的全景拍摄沐浴在清晨阳光下的起舞健身的中老年妇女,随后镜头慢推慢摇到斜侧并推到中近景,富有立体感的斜侧光有利于在表达人们脸上满足而欢愉的表情和姿态,接着镜头再慢慢抬高,摇到练身人们的背后,这时的光线变成逆光拍摄,健身人们在地面上的投影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而且也丰富了构图。不难看出,不管是从时间流逝还是空间表现或是画面造型的角度看,电视画面光影运用的动态性一方面增加了难度,对摄像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和表达手段。
(二)电视画面的光影衔接很重要
影视基本思维是蒙太奇,单独分切,组接连续叙述是其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摄像机用光必须注意画面前后衔接问题。具体要注意的是:主光的方向要保持一致和统一;人物光和环境光要能衔接;全景和近景的影调过渡要流畅;人物脸上的亮度衔接不能忽暗忽亮;画面光比要衔接,不应无根据地有很大变化等。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摄像师对光的选择和运用。
(三)摄像机技术限制了电视画面光比范围
由于摄像机的技术限制,电视画面中的能够反映的光比往往要比眼睛能够看到的光不一样。这样,使电视画面能反映的拍摄对象的真实程度是很有限的。
黑白胶片的宽容度是1∶128,彩色胶片是1∶64,而摄像机一般只有1∶32,现实生活场景中,光比更是相差巨大。为了获得反差适中、细节丰富、质感良好的电视画面,仅仅依靠曝光控制来对现实场景的细节呈现与否进行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更多的通过布光尤其是辅光的使用来控制电视拍摄对象的光比,使被摄主体的光比在一个合理的、摄像机能够反映的范围内。
想一想:
静态图片摄影与动态电视摄影光影效果的不同主要是什么?
二、电视照明的作用
光是电视摄像的物质基础,也是影视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光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影视艺术。“光对于摄影师的重要性就像笔墨对于国画家,油彩、调色板对于油画家,就像语言、词汇对于文学家一样。”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至少对于成熟的摄像师而言,光在电视摄像中的作用确是被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来使用的,画面的创作者有意识地利用光来描绘被摄对象,完成电视画面的造型任务和艺术表现任务,而不会完全不管光线的强弱浓淡,简单的有什么就拍什么。总体而言,光线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非常丰富,可以将之简单的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电视摄像必须要有基本的照度
电视摄像基本照度称为基本照明。一般而言,现场照度低于基本照度时,被摄物体的质感细节和色彩还原将不能得到很好地表现和还原。目前,我国电视演播室的基本照度是2000 lx,当摄像机的灵敏度较高时,可以有所降低。没有光就无法完成基本的曝光作用,就无法记录任何影像;即便有光,但是光线的照度不充分,虽然能够记录影像,但是被摄对象的细节呈现和色彩还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曝光对于电视摄像而言,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基本照明,使摄像机能够记录影像。
2.造型作用
光是揭示被摄对象形体、体积、质地和色彩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光线照明形式可使被摄对象的形、体、质、色产生丰富的变化。例如,侧光照明易描绘被摄对象的体积,平光照明易描绘被摄对象的固有色,逆光照明易描绘被摄对象的轮廓形态等。电视摄像师必须选择和利用好各种光线来对被摄主体和空间环境进行或真实还原,或变形夸张,或调整修饰的表现,从而充分发挥光影的造型作用,让电视画面获得更美的形式感。
3.光的艺术表现作用
由于光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人们的联想和视觉心理,光线在电视画面中可以起到丰富艺术表现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有几个方面。
(1)电视画面中的光线可以有效地渲染环境气氛。不同的光线气氛给人的心理感受一般是不同的,甚至会影响人的情绪。白天的阳光通常会让人们心情愉悦,阴天是乌云滚动的天空容易让人联想到凄凉、无助;无光的黑夜使人恐怖;皎洁的明月则使人心旷神怡;灯火辉煌的大厅使人胸怀开阔;农舍的油灯则很容易使人感到孤寂;等等。光作为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普通场景变得富丽堂皇,也可以使同一场景变得阴森恐怖;可以把某一场景装饰得宁静而优美,又可以使之变得动荡不安。关键是要与具体的场景和剧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光线在画面气氛渲染中的作用。
(2)光线在电视画面中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样的人物用不同的光线照明可以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用光塑造、刻画人物的根据就是结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挥光线对人物的描绘作用。
(3)光线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人物情绪时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忌妒米兰和刘忆苦往来,冒着大雨跑到米兰家楼下哭喊的一组镜头与先前马小军手提一壶热水帮助米兰洗头的那一组镜头就明显的具有不同的光影。一个是电闪雷鸣的雨夜,一个是阳光灿烂的午后。即使我们根本就不看影片前后内容,单独看一两个画面,也能因光线的不同把主人公的心情体会到八九分。可见光线在表达人物情绪方面的确可以起到比语言更加生动、自然而又更有力量的效果。作为摄像师,放弃光影这一可以表达情意的有力手段,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4)光线在电视画面构造中还长期被用作制造节奏的有力工具之一。电视画面获得画面节奏的方法很多,但是光线由于具有丰富的变化性,在一些艺术类的电视节目中,尤其是舞台表现中被大量运用于制造节奏,以配合演员的表现和演唱。
即便是在纪实类节目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拍摄对象的拍摄角度的选择,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光影结构,从而使该节目体现出或紧张或轻松或悬疑或抒情等不同的风格和效果。
此外,在电视画面中,光线也时常被作为情节因素使用。在电视画面中,光线不仅是照明被摄物体的工具,也可以作为表现人物情感的语汇。很显然,这时对光线的运用就必须结合情节的前后内容来进行了,而不是只看画面的效果。
光线还具有明显的构图作用。总体而言,作为从事造型工作的人员,不仅应该知道在怎样的光照条件下看清被摄对象,还应该知道在怎样的光照条件下,更好地表现被摄对象。在影视摄影造型中,光的运用并不神秘,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光的变化规律,多了解光的性质和电视画面用光的形式、种类,这对电视摄像师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
观看获摄影奖项的优秀电影,分析其中的光影艺术造型。
三、电视画面用光方式和种类
对光线的直接描绘一般主要包括光线的强弱、方向、光谱的成分及性质上属于直射光还是散射光等。结合到电视摄像工作中,从电视画面效果出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按照光线照明方向分类
在电视摄像中,所谓照明方向不是指光线与它所照射的物体的关系,而更多的是指光源与摄像机拍摄角度之间的关系。例如,光线是从一个人的背面照射的,但我们的摄像机本来也是在拍摄该人物的背面,那么这时的光线照射并不是逆光照明而是顺光照明。由此,我们必须从电视画面的效果本身而不是根据实际的拍摄场景来做出判断。
常见的用光方式从水平角度(图10-2)看主要有顺光照明、顺侧光照明、侧光照明、侧逆光照明、逆光照明,从垂直角度(图10-3)看有水平光照明、顶光照明和脚光照明。
图10-2 水平方向的光线角度图
图10-3 垂直方向的光线角度图
每种光线有各自的特点和照明特征。顺光照明是指光源和摄像机镜头光轴基本在同一高度和同方向的照明。其特点是被摄对象面向光源的面接受同等照度,被摄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绘。拍摄时只能看到被摄对象的受光面而看不见背光面和投影,所以能掩饰被摄对象凹凸不平的特点,但不能表现粗糙表面质感;画面色调和影调的形成只靠被摄对象自身的色阶区分,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影调变化,但是亮的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画面色彩缺乏明度变化,所以是表现景物自身色彩结构的最好的照明形式。
顺光人物造型效果图,见图10-4。
图10-4 顺光人物造型效果图 杨建涛摄
侧顺光照明是指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成45°左右的光线照明。侧顺光照明是电视摄像常用的主光形式。这种照明的形式能使被摄对象产生明多暗少的明暗变化,所以能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能较好地表现出画面层次。
侧顺光照明效果图,见图10-5。
图10-5 侧顺光照明效果图 杨建涛摄(www.daowen.com)
侧光照明是指光源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成90°的照明形式。其照明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明暗各半。五种调子明显:高光、亮、暗、次暗及明暗交界线。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使用侧光要注意光比,光比不能太大,应该控制在摄像机感光器允许的范围之内。照明人物是要避免阴阳脸。表现有个性的人物常用侧光,侧光照明对粗糙表面质地也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侧光人物造型效果图,见图10-6。
图10-6 侧光人物造型效果图 杨建涛摄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反侧光,是指光源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成130°的照明形式。其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成明少暗多的照明效果。对象被照明的一侧有一条状的亮斑,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画面层次丰富。在外景拍摄中,侧逆光照明能比较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人物中近景和特写时,要根据侧逆光的用途确定光比,避免人物脸部大面积过暗,只有一亮线。侧逆光照明具有很强的空间感,画面影调丰富,生动活泼。
侧逆光人物造型效果图,见图10-7。
图10-7 侧逆光人物造型效果图 杨建涛摄
逆光照明是指光源方向基本上对着摄像机光轴的照明方式。逆光照明看不到对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对象的亮轮廓,所以也称轮廓光。在摄像用光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和背景分离,从而使主体突出。逆光环境造型中可以加大透视效果,使空间感加强。
顶光照明是指来自被摄对象顶部的照明。顶光照明使景物水平面亮度高于垂直面。在顶光下,拍摄人物景特写会得到反常的照明特点:人物前额亮而眼窝黑,鼻梁亮而额骨突出,两腮有阴影呈现骷髅状。传统用光一般不用顶光拍近景和特写,但是如果运用辅光提高阴影面亮度,减弱光比,冲淡顶光的骷髅效果,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现代用光技法中有人认为顶光是表现时间的真实光线,有时并不回避顶光丑化形象的效果。
光源低于人的头部,形成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的照明方式称为脚光照明。光源在人物前面称为前脚光,光源在人物后面称为后脚光。投影朝上会和顶光一样产生不正常的造型效果。在影视作品中,常用此来表现画面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灯、台灯、篝火等。有时也用来刻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必须指出的是,当我们说某一个电视镜头是用脚光或逆光照明的时候,并不是说画面中只采用这一种照明方法,而是画面的光影效果主要是由脚光或逆光来实现的,在画面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实际上,在同一个画面中,同时采用几个光源来照明的情形是十分普遍的。
想一想:
为什么侧光的造型是最常用的?
实训练习:
分别采用顺光、侧光、正侧光、逆光拍摄人像,分析其各自光效。
(二)按照光的造型效果分类
当我们需要利用光线对某一被摄对象进行造型和表现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使用主光、辅光、轮廓光、环境光、修饰光五类光线来进行,这就是所谓的五光造型法。在传统的影视剧中非常常见,是最基本的布光方法。由于追求纪实的效果,经典的五光造型法在一些场合会被人称作“五毒俱全”。五光造型在演播室、舞台表演、电视访谈等场合仍然十分常见。
主光又称塑性光,是塑造人物和环境的主要光线。主光源是环境的主要照明者,各种方向的光源包括正面光、侧面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都可以做主光。主光对画面影调、色调和气氛起决定作用,主光是画面曝光的主要依据。在晴天外景拍摄中常常以太阳直射光作为主光,在阴天时以天空光作为主光,内景拍摄中常常以透过窗户的光作为主光。主光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方向性,能显示出光线性质。主光对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空间形态、质地的表现起决定作用。主光如是直射光,将产生明显投影,其亮度仅次于轮廓光。当用暗光照明的时候,只有一个主光,往往光比较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造型任务,所以多在辅光的配合下加以运用。但有时为追求特殊光效,不加辅光,故意造成剪影等效果。
确定主光后就可以确定辅光的亮暗、位置及距离。辅光又称辅光,它的主要任务是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用于对被摄对象阴影部分的照明,使被摄对象的亮度得到平衡,辅光照明不能形成投影。外景晴天拍摄,太阳光是主光,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就是辅光。室内拍摄,门窗摄入的光线是主光,墙壁、天花板、家具等反射光就是辅光,辅光的色度由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决定。主光和辅光的亮度比称为光比。晴天太阳光和天空光光比很大,在拍摄人物近景和特写时经常使用人工光进行辅助补光,形成合适的光比。光比是形成景物反差的主要因素。在影视照明中,一般是先确定主光,然后是调整辅光,辅光的运用原则是不能亮于或等于主光。辅光照明的阴影部分应保持阴影的性质并使阴影部分有一定的层次。
有时为了美化画面,或者为了将被摄主体与背景区别开来,还需要布置轮廓光。轮廓光常常用逆光或侧逆光。轮廓光能够勾画被摄对象的轮廓。当主体和背景影调重叠的情况下,比如,主体暗,背景也暗的情况,轮廓光就能起到分离主体和背景的作用。当轮廓光和主光、辅光配合使用时,画面影调层次富于变化,增加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为了适当的表现环境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个或数个大小不同、亮度不同的环境光。环境光是对影视剧人物生活环境照明的光线。环境光多指内景和实景的人工光线而言,是天空光、后景光、前景光和大型道具光的总和。环境光的处理是对美工师提供的环境进行再次创作。环境光的主要作用是营造环境光效,如晴天、阴天、月夜、黄昏、黎明等;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烘托主体、突出主体,不使主体淹没在背景中;营造环境气氛;等等。
在个别情况下,为了强调某一细节,我们还可以使用修饰光,也可以称为装饰光,用于修饰被摄对象某一细部的光线。例如,人物的服装、眼神、头发、面部细节及用于场景细节的光线。用修饰光的目的是用来美化对象。修饰光用灯比较自由,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照明。修饰光一般用较小的灯具,运用修饰光不能显现出痕迹,不能破坏整体照明效果。
组合照明光效图,见图10-8。
图10-8 组合照明光效图 杨建涛摄
上述主光、辅光、轮廓光、环境光和修饰光互相补充、互相限制和支持,但通常都并不需要全部使用,而是根据画面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个或两三个光线来实时画面照明。在电视摄像中,同一种光线并不是只能有一个光源,比如,轮廓光,根据拍摄场景的大小,可以使用一个光源也可以使用一组光源,而且这些光源的位置和大小也必须根据主光及画面的整体要求进行仔细地调节。仅仅知道五种光线的名称和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按照光线照明观念和效果分类
前面介绍了电视画面用光的种类,实际上更多的还是介绍用光的技巧和方法。按照光线照明概念和效果,将电视画面的用光类型分为自然光效和戏剧光效两种。虽然这也涉及用光的概念和方法,但是更多的还是从画面自身来考量,即一部作品拍摄出来后给人的整体感觉显得真实感多一些,还是戏剧化感受多一些。
从整个影视用光发展的历程来看,用光观念基本可以分成无效光效、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三大阶段。所谓无光效阶段是指电影初创时期,用光仅从技术上考虑,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完全不把光线当作一种艺术手段来使用。戏剧光效阶段则是从无声片后期开始,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流行的、完全以戏剧情节为核心的用光方法,这是以“五光造型法”为基础的用光光效。自然光效阶段主张用实景拍摄,在用光上强调真实再现生活中的各种光效。由于光学技术的发展,使影视剧拍摄布光可以不仅仅是在摄影棚和演播室,而是在外景地也可以布光。
很显然,自然光效有其独特的美丽和优势。自然光效也是现代电视光效拍摄的主要方法,但是戏剧光效的独特魅力并不因为自然光效的流行而完全退出。事实上即便实在以追求真实为核心目标的新闻访谈中,为了画面的美观,时常可以看见灯光师、摄像师对被采访对象仔细进行人为布光的情形,而我们不会觉得有任何不真实的感觉。对以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而言,并没有谁优谁劣的问题。戏剧光效的用光具有风格化和假定性的特征,其不拘泥于光线是否真实合理,精于用光技术的规范化,十分注意光的造型效果和人物的美化,使真实性受到一定限制,而仅仅注意主光方向的真实,不讲究真实再现光源亮度关系和光源的性质。例如,常常使用轮廓光来美化画面,用各种修饰光来弥补演员脸型的缺陷,用光美化人物形象,等等。自然光效则是一种带有纪实性的用光方法,其实质是增强用光的真实感。多用自然光,具有光效逼真,符合人们在生活中光线效果的特点。但必须强调的是,自然光效并不等于完全依赖于自然光效,实际上人工光也是被大量使用的,只是人工光的使用必须以自然光效的现实依据而定。不管是在摄影棚拍摄还是在外景地拍摄,使用人工光对被摄对象的暗部实施补光,都应该依照自然光效的现实依据。由此,在现实拍摄中,自然光效与戏剧光效并不是水火不容,彼此完全独立的。作为两种不同的用光方法,实际拍摄中完全可以在一个画面中被使用。当然一般而言,除了文艺性很强的节目,如舞台表演、音乐电视、影视剧中抒情性很强的内容外,用光技术还是应该尽量让使用的光线有所依据,在保证画面清晰和美感的前提下使观众觉得光线真实。
(四)按照光线照明形态分类
在电视摄像造型中,由于光源性质和照明方向的不同,使光效照明呈现不同的照明形态,不同的照明形态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在影视照明中基本的照明形态一般有四种。
(1)平调光照明形态。照明对象的光线是散射光,或者是直射光的顺光照明,这种照明光效所形成的调子称为平调照明形态。阴天照明是典型的平调照明。平调照明方向性弱,画面光效平淡柔和,被照明景物立体感弱,如果画面中的被摄景物的色调相近,则很容易混淆和重叠,只有当被摄对象自身的色阶差异明显时,才容易区分各被摄对象。平调照明时光源位于摄像机后方,无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只要是平行照明对象,都称平调光照明。具有大窗户的室内,在没有直射光投射的情况下,也是平调光照明。如果背向门窗拍摄则平调照明效果最明显。如摄像机镜头与门窗具有一定角度拍摄,则会产生明暗面。平调照明光线比较柔和,明暗对比不强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摄像机镜头光轴方向两侧都有亮度相同的照明,不管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都能形成平调照明。例如,演播室满天星的布光方法尽管角度不同,但其仍然是平调照明。
平调光线效果图,见图10-9。
图10-9 平调光线效果图石莹摄
(2)明暗光照明形态。照明对象的光线由直射光发出并和摄像机形成一定的夹角,这称为明暗光照明形态,得到的画面效果是明暗调照明效果。可以看到被摄对象的明暗面,当摄像机镜头光轴与照明光源成45°~130°角度时明暗效果最明显。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取决于光源性质、拍摄角度及环境光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暗面的比例取决于光源、被摄对象及其位置(角度)。明暗反差取决于光源及周围环境光强弱对比。可形成不同明暗反差。明暗光照明形态对于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质地是比较理想的。它能使色阶相同的对象产生色阶的变化,明暗光线照明形态使景物的色阶处于丰富多彩的变化中,有利于空间深度的表现,明暗照明形态是最常用的照明形态。
高对比明暗效果图,见图10-10。
图10-10 高对比明暗效果 杨建涛摄
(3)剪影或半剪影照明形态。当背景很亮,被摄对象少有光线照明,如以明亮的天空及室内窗户为背景进行拍摄,便形成剪影形态。或者当被摄对象在极强的逆光照明时,被摄面的亮度远远低于逆光时也会出现剪影照明形态。剪影和半剪影的区别在于对象的照明程度不同。剪影是被摄对象亮度未达到摄像最低亮度要求而呈现的影像,半剪影是被摄对象亮度未达到摄像亮度要求而呈现的不充分的影像。剪影和半剪影都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也不能分辨被摄对象的细部、质地和色彩,它只能表现被摄对象清晰的轮廓形状,不能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应该强调的是,对于剪影和半剪影照明形态的视觉感受和拍摄出的画面效果是不相同的。例如,我们观看站在窗前的人物,虽然光线在人物身上的照明很弱,但往往不能形成剪影形态,因为人眼对亮度范围的适应性很强,而摄像机没有这种适应性,只能容纳1∶32的亮度范围。
(4)效果光形态。广义地讲,一切光效均为效果光效,但更多的时候是指狭义的效果光,即再现生活中各种特殊场景的照明效果。例如,车灯、炉火、台灯、火柴、烟头等。效果光的再现一定要注意气氛。比如,一盏马灯,正面光不能太亮,否则就会失真。效果光的效果与画面整体光效的匹配也是效果光照明中经常需要考虑的。
除了上述四种分类方法外,对电视画面中光线的运用还可以通过更多角度考察、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光线的属性和光线的运用。通过上述分析,相信大家对电视画面的用光有了初步认识,在下面章节中将讨论自然光条件和人工光条件下拍摄时的具体注意事项。
补充阅读:
光线与影调的运用。明亮的影调可赋予画面安详、欢乐、幸福、喜悦的特征;而阴暗的影调则使画面传达的情绪压抑、悲伤、凄凉。西格(斯皮伯而格导演的《紫色》)在酒吧唱歌时从窗口射入的光线,西莉在床上读信时从窗口射入的光线,都有美妙有如天堂的光芒。这种光线放在西莉读信的场景中,我们可明确感受到耐蒂的信带给她的新生般的喜悦;而同样的光线放在酒吧中,则似乎有点哗众取宠的效果。
在光线运用中,顶光和脚光这两种光线所创造出的效果极为反常,用在人物照明时,会使人物的面容极为恐怖。因此,这两种光线多用于刻画人物反常,变态,阴暗的心理。西莉分娩后,随着一道强光的进入,画面母女构图的平衡被打破。一双可怕的大手伸过来——继父抱走了孩子。当他抱着孩子站在门边时,他手提的灯发出的光正好构成脚光,照在他脸上,刻画出这一人物阴暗反常的心理。
艾伯特的庄园上空始终阴云密布,影调阴沉,灰冷,只有当耐蒂和西莉在一起时,画面影调才明亮温暖起来,而这难得的亮色调又总是随着艾伯特的到来而宣告结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极具“斯皮尔伯格特色”的抒情段落。西莉磨剃刀,艾伯特等待西莉为他刮胡子;西格有不祥预感,往艾伯特家飞奔;西莉的两个孩子在非洲准备受割礼。三条线索互相穿插、交织在具有强烈鼓点节奏的非洲音乐中,剪辑极富动感。随着事件的发展,音乐的节奏越来越快,画面切换的速度也相对加快,当西莉把刀架在艾伯特的脖子上,鲜血顺着西莉孩子的脸颊流下,段落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资料来源:赵宁宇.世界电影精品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