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拍摄方向和角度
补充阅读:
仰角拍摄人物,可使人物显得高大,暗示其充满权威感的角色特征;反之,用俯角度拍摄,则会使被摄人物显得渺小、柔弱、无力。在人物所占画面面积比例的处理上,一般而言,当两个人物共处于同一画面时,所占面积越大的人就越具支配力。用于体积比例形成的对比,对观众的视觉形成的冲击,相应地作用于观众的观赏心理,观众会在不自觉中接受导演在画面处理中所做的暗示,而人物之间的强弱关系也不言自明了。西莉(电影《紫色》,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继父在片头第一次出现时,就采用了较小仰角的拍摄方法,继父的身躯显得那样高大,他将紫色的花重重的踩在脚下,正像对待西莉和耐蒂那样。艾伯特与西莉第一次见面时,导演采取了从西莉的视角仰拍艾伯特,从艾伯特的视角俯拍西莉的做法,当二者同处于一个画面时,艾伯特巨大的身躯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强悍,有力,充满权威感和支配感。而西莉先是远远站在门口,然后走到画面左侧,始终处于一个受排挤的位置,无助而弱小。同样,在艾伯特骑马追耐蒂的场景中,从耐蒂的角度仰拍艾伯特,从艾伯特的角度俯拍耐蒂,树叶在镜头前快速掠过,观者的心跳也随之加速,恰到好处地渲染了紧张、恐惧的气氛。在耐蒂来到艾伯特庄园投奔西莉一场戏中,两姐妹站在艾伯特面前,依旧用仰角拍艾伯特,俯角拍两姐妹,再次鲜明揭示出人物强弱对比关系。而从后角度拍摄艾伯特的手,手的面积远远超过两个小女孩的面积,又体现出一种可怕的支配与主宰的力量。
(资料来源:赵宁宇.世界电影精品解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角度就是摄像机取景和拍摄的“视点”,角度是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构成的,是画面形成的前提。拍摄角度的选择不仅是为完美地塑造形象,而且也表达了导演的情感。
人们在生活中用眼睛观看的角度其实代表了人的某种习惯与心理要求,由于人们在不同的位置有高低上下、前后左右之分,角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电视节目中,表达的主体不同,角度也会不同,并且由于被摄对象的动作和姿势的变化,要用最合适的角度来表现,所以拍摄角度的变化也是顺理成章的。
角度的变化很复杂,对同一对象的立意和表现在不同场景中有不同的要求,拍摄角度也就不会相同。总之,角度变化的复杂性不可能用一个法则或一个标准来衡量。选择什么角度,在哪个拍摄点上拍摄,其实是反映导演对人物的表现意图。
拍摄角度的变化不仅对画面被摄主体与陪体,画面前景与背景等变化,而且通过角度的变化反映出画面中各个不同要素间的空间关系。角度不仅能强调和夸张某个事物,也能减弱某个事物。
在实际拍摄中,只要一旦确定摄像机的位置,在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就会形成位置(距离)、大小(景别)、角度的三者关系,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画面中都存在着这三个关系,可见角度对画面构成的重要意义。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确定,这是画面空间构成的重要手段,也是电视影片的风格化造型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被摄主体的周围空间中,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进行拍摄,也就是有很多机位可供选择。怎样在众多的机位中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这是摄像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许多新颖角度的使用,使现实存在的事物获得了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所见到形象不同的崭新的视觉形象和心理感受,从而在屏幕上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视觉世界。这时候的摄像机所记录的画面形象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生活场景的再现,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摄像中,对“脚印”焰火的表现,由于采用高角度的直升飞机俯视跟随拍摄,使电视屏幕前的亿万观众,清晰地感受到“脚印”的画面效果。这个角度的拍摄,不仅使“脚印”火焰的画面效果被准确的传达,营造出罕见的视觉效果,而且使“脚印”烟花,这个在奥运会开幕式从未有过的创意被十分精准地表现出来,使全世界从看到的“脚印”中联想到中国脚踏实地的和平崛起,联想到中国巨人的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脚印”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宣布:“我们来了,中国来了。”
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其二是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在水平方向上构成的角度,即拍摄方向;第三是摄像机的镜头高度与被摄对象的高度垂直方向构成的角度,也就是拍摄高度。
在很多情况下,完成电视摄影造型的主要任务,在确定拍摄距离和镜头焦距后,拍摄角度的确定是最有效地达到视觉变化的要素,尤其是在运动摄像中摄像机的运动和被摄主体的运动带来一系列的角度变化,产生充分观看、深入其境的效果。
想一想:
你如何理解角度的变化代表视点的变化,不同的视点是观看行为方式的一种?
一、拍摄距离的变化
拍摄距离是指在实际拍摄中,摄像机机位到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在拍摄角度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拍摄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大小,形成不同的景别。拍摄距离越远,景别就越大;拍摄距离越近,景别就越小。
景别的选择、拍摄距离的远近是根据被摄主体的表现需要和导演的意图,以及人们的观看心理习惯形成的。
改变拍摄距离而形成的景别变化,主要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个变化。在不同的景别中,被摄主体在画面上的比例不同,相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景别上的透视效果则是由镜头焦距造成的。这些景别的变化主要因素有拍摄距离的变化和镜头焦距的变化引起,相关细节已经在“景别”和“镜头”章节中有所讨论,读者可见相关章节。
二、拍摄方向的变化
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进行水平圆周运动,在同一水平线的高度上选择最理想、最能表现拍摄对象特征的拍摄点所形成的各个拍摄朝向。主要的朝向有正面、侧面和斜侧面、背面。
角度关系决定的三种关系有距离关系、方向关系、高度关系。距离关系会形成画面的透视效果,方向关系对被摄主体与画面背景会产生影响,而高度关系是角度关系中的核心,不同的拍摄角度,使画面中的被摄主体的背景、地平线、透视、光线等产生不同的变化。
拍摄方向示意图见图5-9。
图5-9 拍摄方向示意图
(一)正面方向
所谓正面方向是被摄对象的正面朝向摄像机镜头光轴所形成的角度方向。正面方向能够最客观地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
正面方向的结构形式特点是画面均衡,但不利于表现动势或运动题材。
正面方向能客观地再现被摄对象正面的全部特征或局部的外部轮廓。在人物画面拍摄中,正面方向可以很好地展开人物的横向线条和外部轮廓线条、细部的对称结构和人物脸部细微的情感变化,在小景别画面中,人物的头部、肩部、身体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态,使画面对称和谐稳定。用大景别以正面方向拍摄建筑,特别能突出其对称的建筑风格和视觉美感。
正面方向有利于展现被摄对象其对称的结构特点,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谨的印象和对称的美感。在电视新闻播报中,演播厅中的电视新闻播报员在单人出境时,一般都是正面方向形象,这主要是为了突出电视新闻庄严肃穆的气氛,尤其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电视新闻播报时。
正面方向,尤其是全正面方向,虽然显得庄重肃穆,但是如果运用得不恰当,也会产生呆板不活跃的视觉感觉,不利于强调或突出局部。由于正面画面中的被摄主体常常是完全对称的,线条过于平行,尤其是在拍摄建筑被摄主体的画面时,线条透视感弱,不利于表达画面的空间和环境。在正面角度中,因为运动空间被压缩,线条的方向性减弱了,因为在画面中的运动体的动势和动感被相应地削弱了。
正面方向示意图见图5-10。
图5-10 正面方向示意图
(二)背面方向
背面方向是指被摄对象背向镜头光轴所形成的拍摄方向。被背面方向着重表现的是被摄对象的线条和轮廓。
背面方向拍摄的画面中由于看不到被摄人物的脸,所以就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微妙地通过背影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被摄人物具有某种特点鲜明的动作时,更能通过背影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况下难以表现的面部神情与心理状态。背面方向拍摄具体的物件时,展现的是被摄物件背面的外部线条和轮廓。
用背面方向拍摄景物时,要注意背影的传情达意,内景的选取要能够传达一定的环境气氛,着重刻画被摄主体的外部轮廓和线条结构。背面方向拍摄人物,由于看不见人物脸部表情,画面情绪的传达必须通过被摄主体的外部轮廓、线条和背景与主体之间的呼应关系来揭示和体现。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有一张新闻照片广受好评。画面的主体是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画面右侧是董建华的正面全身像,董建华正微笑着并扬起右手向香港市民致意,画面左侧是彭定康的全身背影,他在离开话筒后正微微低着头向画面深处走去,这张照片中董建华的正面形象和彭定康的背面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当时报纸给这张新闻图片的标题是“去旧迎新”。画面的寓意一目了然,深刻地说明了香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一个旧时代的逝去。
背面方向拍摄的景物能让观众的视线朝着画面纵深展开。画面中的人物向着画面深处的远方时,观众虽然看不到人物的脸部表情,但是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或视线方向,使观众容易感受人物所处环境和人物的心境。这样的表现手法比在画面上直接看到人物表情要来得微妙,观众的内心感受得到升华。
拍摄人物的背面方向,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得次要,而人物轮廓外形和动作姿势则成为重要的表现要素。无论被摄主体是背向摄影机的相对宁静的身影,还是走向画面纵深的身姿都成为画面主题传达的主体。同时,与主体相关的背景则成为被摄主体的视线或身体方向的引导更能传达画面的情绪和气氛。人物的姿势本身就是一个视觉语汇,利用人物的背影来传达某种微妙的情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常常可以通过背影展现出来。
背面方向拍摄的画面使观众有一种走进环境、走进人物的参与感,似乎画面中的人物或事件与观众是密切联系的。背面方向的拍摄,尤其是背面方向的跟随拍摄使观众对事件的参与感一下子被提升了。在2009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男主角在计算机前写完征婚要求后,后面有一个镜头表现男主角开始征婚约会,在一个饭店,摄影机镜头一直跟着一个曼妙女孩的背影跟随拍摄,随着这个女孩进入饭店后的不断走动,镜头也不断跟随,观众的状态也被积极调动起来,观众也很急切地想看到影片男主角秦奋第一个约会的征婚者是谁,长得怎么样,等等。这个跟随的长镜头,使观众对秦奋的征婚参与感一下子进入一种介入状态。
背面方向的拍摄在视觉上能产生一种悬念效果。这种悬念效果使观众对画面中被摄主体的命运显得更关切。在一个电视红酒广告中,有一个几十秒的长镜头,随着美女不断穿过一个个大堂、过道,包房,不断有达官贵人、俊男对美女投来专注的目光,但美女不为所动,继续穿越一个个华丽的场景,观众显然会想,美女在找谁呢?谁是这个美女的意中人呢?正在观众继续疑惑的时候,最后一个房间的门打开了,房间上有一瓶精美的红酒,美女轻盈地走上前拿起红酒打开,深情地很满足地品着红酒。这个美女背影的长镜头,随着美女穿越一个一个场景,画面的悬念也越来越强烈。
背面方向镜头在影视剧中经常被用作一个段落的结尾镜头。在一段故事的结尾,人或车辆等向画面的纵深驶去,越来越远,最后溶入环境之中,被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使观众的情绪在剧情结束后并没有马上结束,而是在慢慢延续。
背面方向示意图见图5-11。
图5-11 背面方向示意图
(三)正侧面方向
当被摄人物的视线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成90°时,这个方向称为正侧面方向。正侧面方向拍摄的人物或主体由于在画面中有相对明确的视线或运动方向,所以使正侧面拍摄方向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被摄对象的轮廓比较清晰和明确,不仅可以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和轮廓,正侧面方向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运动和动势。在中景或多人画面中,适合于表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又能较好地表现某种情节和细节,展现人物所处的环境。
正侧面方向拍摄的画面显得比较冷静,画面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神情和动作,尤其是手的姿势都能够被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正侧面方向表现人物,经常会产生两个被摄对象在画面影像大小接近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画面显得呆板,为增加画面的动势和活力,电视画面中正侧面方向画面的时间不宜太长,应该适当穿插一些镜头,以活跃画面气氛。
正侧面方向示意图见图5-12。
图5-12 正侧面方向示意图
(四)斜侧面方向
被摄主体正面方向与摄像机镜头光轴方向成锐角时的拍摄方向称为前侧面方向,成钝角时称为后侧面方向。前侧面方向与后侧面方向统称为斜侧面方向。
斜侧面方向在拍摄中是大量运用的。斜侧面方向使被摄事物在画面中呈现斜线分布,增强被摄物的立体感和动感。斜侧面方向不仅具有正侧面方向拍摄的特点,能够勾画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打破正面或正侧面方向拍摄形成的画面均衡感,产生远大近小的对比,表达出被摄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并且充分利用电视屏幕对角线大于电视屏幕横竖框的特点,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
在平面屏幕上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不同拍摄方向和角度加强被摄景物立体感的展现。在斜侧方向拍摄时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上呈现一定的斜向,使被摄景物自然地产生与画面边框相交的斜线,形成一种向画面纵深方向延伸的视觉效果。在正面方向中看似两条平行的线条,用斜侧面角度拍摄,就会使这两条平行线在画面内或画面外的中心透视点汇聚,从而加强画面的纵深感。
斜侧面方向在画面中还能起到在画面中分出主次关系,把被摄主体放在突出位置上的作用。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经常可以见到在近景构图中,采访者处于画面前景的斜侧面方向,而被采访着位于画面中间稍后位置的前侧面方向,这样观众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在被采访者身上。
在拍摄的运动对象做直线运动时,运用前侧方向的拍摄点做概括性的跟摇镜头,能够一气呵成地在一个不间断的时间段内充分展示被摄对象的比较完整的运动状态。例如,摄像机机位在画面外的左侧,画面中有一个人从画面上方右侧奔跑着进入画面,这时的拍摄方向就是斜侧面,展现奔跑人的运动方向,奔跑人继续前进使拍摄的景别从全景变成近景,这时的拍摄方向也变成了正侧面方向,能够展现奔跑者清晰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姿势,然后奔跑人继续奔跑从画面的右下方跑出画面,摄像机的跟摇使画面从正侧面变成后斜侧面,最后背向镜头向纵深远去。
斜侧面方向不仅有利于在画面中安排主体和陪体,而且有利于场面调度。斜侧面方向在前侧面角度综合了正面方向和正侧面方向的造型特点,在电视摄像拍摄中使用最多。后侧面方向中综合了背面方向与正侧面方向的造型特点,在电视摄像拍摄中也常被使用。
在使用斜侧面方向时,要注意的是斜偏程度从前斜侧面到正侧面再到后斜侧面有一系列的变化,这种斜偏程度的变化往往会使被摄主体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要注意对比不同斜侧方向的效果,寻找最佳的斜侧方向。
正斜侧面方向示意图见图5-13。
图5-13 正斜侧面方向示意图
背斜侧面方向示意图见图5-14。
图5-14 背斜侧面方向示意图
三、拍摄高度的变化
拍摄高度的变化是从生活中人的高度的变化演变而来的。将摄像机放置在不同的高度进行拍摄,形成不同的高低拍摄位置。当拍摄方向、拍摄距离不变的状态下,随着拍摄高度的不断变化,观看的视点就不断的变化,使画面中的被摄主体和陪体与背景环境的关系、画面中地平线的位置、前后景物的透视和可见度、被摄景物的展示程度、远近距离感等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拍摄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光轴相对于被摄主体的高度。当摄像机镜头光轴高度相对于被摄主体发生变化时,摄像机的视点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有三种形态:当摄像机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高度等高时,被称为平摄角度;当摄像机镜头光轴低于被摄对象高度时,被称为仰摄角度;当摄像机镜头光轴高于被摄对象高度时,被称为俯摄角度。见图5-15。
图5-15 拍摄高度示意图
三种由于不同高度而形成的拍摄角度具有不同的造型效果和感情色彩。
(一)平视角度拍摄
平视角度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平摄角度合乎和接近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画面较为平稳。如果采用标准镜头平视角度拍摄,画面的透视关系、结构形式、景物大小比例都与人眼的观看效果大致相同,有助于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平角度拍摄还有助于被摄主体在画面上更多地挡去背景中的人或景物,从而突出主体。
平视角度拍摄的画面中的地平线常常处于画面中部,容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为打破平面线条的分割可以充分利用前景,加强画面的透视比例。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尤其是在新闻和纪实类的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节目中,平视角度的使用很多。在外景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时,平视角度拍摄要注意人物和背景的构成关系,可以运用长焦镜头虚化背景。当平视角度用得很多时,为了丰富画面,可以采用仰角或俯角拍摄。
(二)仰视角度拍摄
仰视角度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处于正常水平线之下,从低处往上拍摄,也就是摄像机的镜头从下往上拍摄。
仰角度拍摄由于镜头低于拍摄主体改变了人们通常观察景物的视觉效果,突出和夸张了被摄对象的高度,被摄对象有一种向下压的动势,使画面中的被摄主体有某种优越感。仰视角度镜头自身带有一种敬仰崇敬的色彩,画面中的被摄主体显得非常高大有力,具有权威性和象征性,所以仰视角度拍摄经常是表现积极向上的情绪。
仰视角度在造型上不仅容易突出垂直方向的高度,而且容易为前景中的主体找到简洁的背景,从而使画面主体被进一步的突出。在室外用大仰角拍摄人物时,大片天空成为背景,画面显得很纯净,视觉效果显得夸张。当用大广角和超广角镜头拍摄时,这种变形夸张效果就更明显,形成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大。
仰视角度的拍摄特点主要有:仰视角度拍摄使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下部甚至画外;地面被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上显得醒目而突出;画面中景物的线条呈向上透视集中的趋势;被摄人物很容易造成上下比例的失调,脸部变形。
(三)俯视角度拍摄(www.daowen.com)
俯视角度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处于正常水平线之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也就是摄像机的镜头从高处往下拍摄。与仰视角度拍摄相反,由于镜头视点高于被摄对象,产生一种由上往下的俯视效果。俯视角度在拍摄人物时,往往带有一种蔑视的态度,被摄人物显得渺小、低矮、无力。所以使用俯视角度拍摄人物一般是不太合适的,除了特殊情况下的人物主观镜头,当近距离俯视拍摄人物时,会有变形,容易有压抑感。当远距离俯视拍摄人物时,人物显得很渺小,镜头语境似乎包含某种关切,尤其是使用广角镜头俯视拍摄单个人物。
俯视角度拍摄具有宽广展现地面景物的能力。当用俯视角度拍摄远景或全景时,镜头视野很广阔,能如实反映地面景物的位置、互相关系及规模大小,所以,俯视角度镜头常常用于环境交代或人物位置交代。强调规模和数量,在很多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大场面的描写,几乎都有俯视角度的广角镜头,进攻方的千军万马的军队冲向敌人的阵地,再配合呐喊的呼声,进攻的气势被充分表现了。
俯视角度的特点往往与仰视角度相反,俯视角度拍摄特点主要有:俯视角度拍摄使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上部甚至画外;地面景物的空间关系能被充分展现;画面中景物的线条呈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当近处拍摄人物时容易造成上下比例的失调变形。
当俯视角度增大到近乎垂直与被摄对象时,会产生顶俯角度拍摄效果。实际拍摄中,这个角度虽然不多用,但是可以改变人物正常观察景物时看到的情景,画面效果比一般俯视效果有较大变化。生活中的视点是多变的,这种变化是人的视觉心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能越来越多地满足观众的观看要求。例如,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游泳比赛中,由于在水立方游泳馆安装了垂直于游泳池的摄像机,电视观众可以获得游泳池中正在比赛的各位运动员的顶角视觉效果,尤其当比赛过半或接近终点时,顶角度的视觉效果可以让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游泳池中运动员的先后位置,使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眼界大开,获得了在游泳馆现场任何座位都无法获得的视觉效果。
顶俯角度视点的运用,标志着人的视觉观察向着立体的,全方位方向发展,极大地拓展人的视觉空间,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
补充阅读:
在限定的时间与长度内最大限度地表现主题,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这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众所周知,电视画面的视觉信息量远远超过了生活中人眼观察生活所获取的视觉信息量。画面上的信息来自宏观、微观、自然、宇宙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时在一部片子中,时间上可以容纳和跨越几个世纪;空间上可以纵横千万里,甚至天上地下,四通八达,画面每时每刻都引导观众的视线时而登高远眺,时而抬头仰视;时而反映被摄体正面,时而再现其背面;时而前进,时而后退,使观众始终处在创作者们安排好了的氛围之中,去分析、理解、接受来自屏幕的大量信息,从而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可以说,画面信息的获得不能低估镜头角度的作用,镜头角度的变化是画面信息的直接源泉。角度变化丰富,画面视觉语言也就丰富;角度变化单一,画面视觉信息量也就单一。挖掘、选择、提炼,能使画面视觉信息更为凝练、准确。富有逻辑性与说服力,两者(镜头角度和画面信息)相辅相成。例如,在实际拍摄中,要想较全面地揭示被摄体外表特征,展开画面与观众的视觉交流,应采取正面拍摄,它优于其他角度;如表现人物间的相互交流,交代被摄体的方向性,表现富有动势和动感的被摄体时,采用侧面角度拍摄最为理想。强调空间透视,化平行线为斜线条并表现现场气氛时,采用俯角度的斜侧面拍摄最佳。
(资料来源: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四、多机与多角度拍摄
多角度或称多机拍摄是指在同一个节目中,同时使用多架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
在电视摄像的单机拍摄中,导演只能思考如何从一架摄像机中拍摄的画面素材中组织画面形象。单机拍摄画面虽然构图时可以很精确,布光很严谨,画面组织和设计很强。但是在单机拍摄电视剧等节目时,由于画面组合需要不同景别的组合,演员需要分段表演。如果演员表演情绪难以连贯,经常必须反复拍摄才能满足一场戏中所需要的角度和景别,这样一场戏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摄像常常使用双机或多机拍摄,如大型活动、体育运动、电视室内剧、访谈类节目等。不同的机位从不同的角度传达不同景别的画面,使观众得以全方位地观看被摄对象的画面形象,多机位拍摄显示了电视传播手段的极大优越性。
多机位拍摄首先要有整体的机位设计理念,不同角度的取景要有不同的画面景别,不同的画面内容,要注意环境配置的协调,灯光效果的统一及真实气氛等。电视摄像师在多机拍摄现场,不再是单兵作战,要讲究团队配合,合作默契。
(一)双机拍摄
双机拍摄形式经常用于访谈类电视节目。
主持人与被访者的坐姿角度被安排成接近侧身对坐的角度,两台摄像机则交叉分别斜对一人,见图5-16所示。在这种双机位拍摄中,当两台摄像机的镜头焦距使用的都是中焦段时,要注意两台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是不等的,形成一个近似的等边不规则四边形。
图5-16 双机拍摄访谈示意图
主机取景始终对着被访者,并且在采访开始后不要随意关机,一是因为被访者一般是访谈节目的主角;二是可以完整的记录整个访谈的对话,以免遗漏采访内容。作为副机的另外一台摄像机,承担了很多相对灵活的任务,不仅需要使用镜头的长焦段拍摄主持人的问话和主持人倾听被访者说话的反应镜头,而且常常需要拍摄一些主持人和被访者的双人中景镜头或环境镜头等。
在外景拍摄活动场合等情况时,双机拍摄因为有不同的分工,多角度的拍摄可以节省拍摄时间。
(二)固定现场的多机拍摄
在舞台表演、大型会议等固定场合的多机拍摄,机位常常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位置,现以拍摄舞台表演为例。
镜头对着舞台,机位安排从左到右,一号机在舞台的左侧,三号机在舞台的右侧。这两架摄像机分别交叉拍摄舞台的左侧和右侧。当左侧的主持人出现时,用一号机拍摄拍摄主持人的近景或特写,同时一号机顺时针转动角度后还能拍摄观众席上的观众反应镜头,以增加观众与舞台演出的互动效果。右侧的三号机可以拍摄主持人的全景、左侧观众的反应镜头和舞台演员的中景、近景等。现场后方的二号机正对舞台并且靠后,主要负责拍摄舞台全景,现场全景,舞台正面的中景,并且需要架设得比较高,见图5-17所示。
如果条件允许,导演还会派出一架游动摄像机,及时拍摄台前幕后的细节,或者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以满足场外电视观众的多角度观看需求。
图5-17 三机拍摄舞台示意图
(三)现场直播拍摄
现场直播尤其是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考虑到拍摄中的差错不可能修正,摄像机的机位、角度等更要仔细斟酌。现场直播对于摄像师的拍摄要求很高,因为直播现场情况复杂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摄像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开播前熟悉会场的地形、全场机位,尤其自己的邻近机位;熟悉整场节目场次,特别对自己机位的主要任务十分清晰。
(2)开拍摄前认真检查摄像机等相关设备,开拍后积极主动拍好镜头画面,供导演选择。当显示本机镜头正被选用时更不能随意乱晃乱拉镜头。
(3)听从导演的统一指挥,还要随时用摄像机的镜头和话筒向导演反映本机位的情况,供导演选择,做好导演的“眼睛”和“耳朵”。
多机现场直播拍摄最能发挥电视节目真实、及时、全方位的传播效果,这是其他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电视摄像的最高境界。
五、拍摄角度选择和拍摄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摄像画面构成的拍摄角度对画面的视觉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画面在完成电视节目叙事本体的同时,一部电视节目画面角度变化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丰富叙事方式,使视觉效果更为完美,而且丰富叙事内容。
电视画面的角度不是以刁钻为美、以怪为佳,虽然有些角度拍摄的画面效果在形式变化上很丰富、视觉很刺激,但画面角度如果不配合叙事的需要,不符合叙事情节结构线的发展,反而得不偿失。
拍摄角度选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关注被摄主体的特征
在拍摄角度的选择上,不同的被摄主体的特征应该不同对待。对景物轮廓比较鲜明的适合用仰拍角度,而对画面中景物内容比较多,景物轮廓不十分鲜明,尤其是在大景别中,常常使用俯拍角度。
形式不能超越内容。比如,两个人坐在地上的场景,俯拍、平拍是可能的,仰拍似乎不太可能,这样破坏了人物关系。类似的情况我们都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摄像师只有在通过对被摄主体的体验、认识、感觉和评价等,才能找到恰当的机位角度,才能形成恰当的画面构成。
2.从全片的视觉造型风格来设计和运用镜头角度
电视节目的创作,除了对节目主题、内容和思想内涵有一个明晰的要求外,镜头的每一个角度都要服从全片视觉造型风格设计。换句话讲,让镜头角度的运用具有风格。
节目编导要从全片视觉造型风格设计和运用来决定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段落、每一个人物的镜头角度。
3.镜头角度的选择要考虑被摄主体的关系和造型
人物的形体关系制约着镜头的角度,不同人物形象在不同角度,对人物外形会有不同的表达;在不同角度的镜头中,人物的形象感会有不同的形象感受,所以,镜头角度要充分考虑人物造型和人物形象。
胖人或宽脸庞的人,瘦人或窄脸庞的人,都要用不同的光学镜头加角度给予修饰。前者不宜使用仰角或大仰角拍摄,后者不宜使用俯角或大俯角拍摄。
4.用镜头角度变化来调整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形成视觉变化规律和节奏
拍摄中的场景、色彩关系、人物、光线等在常规条件下一般是不变化的。这种在拍摄角度上有意的有序的变化的根本目的是使用这种变化调整视觉变化、规范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强调和突出视觉重点,从而形成视觉变化的有效形式。
镜头角度有意义的变化实际上是编导有效控制画面结构,形成视觉节奏的重要手段。但是这种角度的变化也应该是有规律的,盲目的角度变化会使构图和视觉空间显得凌乱。
5.使用大仰角、大俯角要顾及主观和客观镜头的要求
大仰角角度只有在人物及其特殊形体状态下,摄像师如趴下、躺下时,才可能成为视觉出发点,并且成为主观镜头。大仰角充当人物主观镜头应该有视觉依据才会真实可信。如果不是这样,除了视觉上的不舒服,还会给人以玩弄技巧之感。
大俯角拍摄不作为主观视角而作为客观视觉的使用,一般都融入风格。例如,影片《新龙门客栈》、《喋血双雄》中使用了许多叙事的大俯角镜头,它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处理,对影片的叙事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俯角拍摄有更大的自由度,无所谓主观、客观。只要是空间关系、空间环境允许就可以拍摄,但也要与其他镜头一并考虑设计。
6.人物拍摄角度变化范围不宜过大
画面的视觉形式变化,除了人物形象和造型的化妆和人物服装等变化外,重要的是取决于角度的这种细微的变化。完全控制在稍俯稍仰角度,实际上是最佳角度。
角度范围过大,只会引起人们对画面形式的关注反而忽略了画面内容的表现。
7.选择总角度
在每一场景的拍摄中,还要根据空间关系、光线要求、戏剧叙事内容确定场景的总角度。
总角度是指拍摄中的主角度,又称总方向。这是为了使场景的空间关系在总角度中被准确表达,使各镜头之间互相统一于全景的拍摄角度。
总角度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场景中景别最全、角度最佳、空间关系最明确、光线效果最鲜明、人物场面调度最清楚的最佳拍摄主要角度,也是总的拍摄方向。
拍摄中,首先要拍摄的是总角度机位的画面,以后的其他镜头也都根据这一总角度来选定总的摄影方向,并按其造型元素的配置进行拍摄。
在电视节目中,特别是在电视剧拍摄中,总角度的确定是要求摄像师对其拍摄场景空间的光线、色彩、反差等有一个总的规定和控制,以保证节目镜头中的技术、艺术条件大致相同,从而使一场戏的视觉效果近可能地统一。
8.两种角度转换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镜头切换转换。上一个镜头是俯拍,后一个镜头则用仰拍。这种转换效果明显、视觉刺激强。这种转换效果要求前后画面在元素组合上有一定的联系。
第二种形式是镜头运动转换,利用人物的运动和机位的运动,造成画面拍摄角度的连续变化。这种转换方式让观众在一个连续的镜头段落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角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角度转换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实际拍摄中,两种角度转换方式的采用主要由导演和摄像师在对镜头的总设计中来完成。
想一想:
总角度的确定为什么对观看方式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本章回顾
镜头是电视艺术的最基础单位。镜头具有时间、空间这两个特性。掌握电视镜头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景别是电视画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掌握画面景别在实现电视画面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和画面信息容量中的作用。
理解对同一被摄主体的不同拍摄角度所形成的不同的造型构架和轮廓效果,了解不同拍摄角度对画面光影结构和位置关系的影响。
■关键概念
景别 角度 方向 距离 多机位
■复习与思考
1.景别如何划分,其在电视画面中的意义是什么?
2.景别的造型功能主要是什么?
3.不同景别在拍摄构图中有什么不同?
4.电视画面的细节是如何体现的?
5.在水平方向拍摄上由哪些拍摄角度构成,分别有什么样的造型特点?
6.在垂直方向拍摄上由哪些拍摄角度构成,分别有什么样的造型特点?
7.从距离、方向、高度等方面综合性的掌握电视画面结构技巧。
■单元实训
1.使用固定画面,选五个场景,分别对每个场景拍摄不同的五种景别画面。
2.分别拍摄室外人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3.对同一对象,分别从正面、斜侧面、正侧面、后侧面、背面拍摄拍摄其近景。
4.选择一个场景,使用不同角度和景别拍摄的3~5个镜头,构成一个叙述单元。
5.设计一个联欢会的多机位安置图,并确定每个机位的主要职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